知己、思己、胜己

人生漫漫,心境犹如天气般,时而清明晴朗,时而阴郁哀伤,也时而陷入迷雾,迷失方向 。
正所谓“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若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要时刻思及:知己、思己、胜己 。
01 知己
老子《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能够知道自己、看清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
春秋时期,楚国被吴国进攻,丢失了都城,楚昭王不得不逃亡在外,市井中一个卖羊肉的屠夫屠羊说,一直追随他 。在逃亡途中 , 昭王的许多问题,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屠羊说帮忙解决的 。
后来他们终于能返回国都时,楚昭王便打算赏赐那些在外跟随他的人 。
可封赏到屠羊说的时候 , 屠羊说却问道:“大王重返楚国,我也能重操旧业,为什么要赏赐我呢?”
楚昭王知他推脱之意,命人让他接受自己的封赏 。
屠羊说又推辞:“大王归返国都,不是我的功劳,我不该接受赏赐 。”
楚王听说后要接见他 , 他又拒绝说:“按照楚国的法令 , 只有立下大功的人,才能得到接见的礼遇 。我畏惧危难才有心跟随大王逃亡,大王不应摒弃法令制度来接见我 。”
楚王又想要赏他三公高位 , 屠羊说再次拒绝说:“我只想回到宰羊的作坊 , 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而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我还是不能够这样做的 。”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
屠羊说正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清楚自己只是个宰羊的屠夫 , 面对楚王的奖赏,丝毫不起贪恋之心,有着高度的自知和自制能力 。
而现实中多数人,都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别人随便吹捧几句就飘飘欲仙,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应承下力不能及的事情,最后吃亏的终是自己 。
做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亦不要妄自菲薄,认清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 , 找准了努力的方向,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
02 思己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有言:“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
人与人之间相处,总会有磕磕绊绊,产生矛盾时 , 应先思考是否是自己的行为有失,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对方 。
孟子曾有一个故事,便是警醒于人 。
一日,孟子的妻子一人在屋中坐着,这时 , 孟子突然进入屋中,看到妻子双腿叉开而坐,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孟子见此状,阴沉着脸离开,找到母亲想要休妻 。
孟母听后责备道:“这本是你的错 , 不能责怪你的妻子 。”
孟子回到房间,仔细思考母亲的话,有所悟 。《礼经》上说,进门前,应先问屋中是否有人 , 或是咳嗽一声,让里面的人知道 。而孟子是忽然闯入屋中,失礼在先 。
于是孟子拉着妻子再次来到母亲的面前,给妻子赔罪 , 夫妻二人再次重归于好 。
《论语·颜渊》中有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人的惯性思维往往都是利己的 , 出了问题,犯了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而是想推卸责任,将自己摘干净 , 时间长了,只会人人敬而远之,不愿再与其共事 。
生而为人,应适时地看看自己 , 思考自己,从过去的自己身上看到缺点,并进行改正 , 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使未来的路走的更顺畅 。
03 胜己
《老子道德经》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能战胜别人的不过是比他人更加有能力,而能够战胜自身的人,才是世间真正的强者 。
三国时期 , 管宁和华歆少年时是一对好朋友 。
一天,他们二人正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 。
华歆心想:窗外一定有什么新鲜事,便拉起管宁走到窗前去看个究竟 。
当他看到大街上豪华的车队,浩浩荡荡地穿过街市时,就再也没有读书的心思了 。不顾管宁的劝阻,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
而管宁却悄悄地回到了席子上,继续读起书来,对外面的锣鼓喧天充耳不闻 。
管宁就这样一直严格地要求自己,将全部心思放在读书上,后来成为了一代名家 。
【知己、思己、胜己】韩愈在《进学解》中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
人都有一颗好奇贪玩之心,掌控不了自己的人会被周围人的行径所影响 。
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战胜自己贪玩享乐的天性,不被外物侵扰,只专注自己眼前之事 。
不难发现 , 古往今来,那些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能够管束住自己,战胜自己的人 。
唯有胜己才能成就更完美的自我,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也只会一事无成 。
¤
知己,将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好自己的长处;
思己,时常反省自己过去的错误,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胜己 , 心外无物,心外无礼 , 恪守本心,才能快速地朝着目标前进 。
人活一世 , 愿世间之人都能运用好人生的这三把戒尺,在正确的位置上,活出自我,不负韶华 。
作者简介:碧月 , 一位国学爱好者,喜爱虐文,立志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愿岁月温柔以待的女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