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

【明代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十三陵是明朝皇家的陵寝,也是北京的标志性景区、进京旅游必到之处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崇祯帝朱由检丧国,明朝276年基业,共传十六帝,我们今日所见的却只有“明十三帝陵”,另外三位皇帝寿终正寝在哪里?这个疑问之后的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除了十三座皇陵外 , 天寿山的十三陵景区中还有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内情和故事?
十三陵中最早修建的是明第三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名为长陵 , 自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历时四年始成 。明朝最初是建都南京的,故而朱棣迁都北京以前的两位皇帝的陵墓都建在南京 。
(太祖朱元璋)
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开创明朝基业,死后就葬在南京钟山,称为孝陵 。孝陵遵循南朝陵墓的形制,占地22.5公里,陵内有古松十万株 , 圈鹿千头 , 鹿颈悬挂“盗宰者情重”的金牌,陵墓设有神宫监及孝陵卫,最兴盛时有近万名大内侍卫驻守,堪称宏伟 。
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 。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燕军直逼南京 , 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城请降,京师遂破 。当时大内火起,灰烬中仅有几具已经无法辨认的烧焦了的残骸,太监们称这些残骸即是皇帝皇后以及皇子朱文奎的尸体 。由此朱允炆下落成迷 , 有一种说法是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从此隐姓埋名云游四方 , 但不管怎样,尸体烧焦无法验明正身 , 又活不见人,故尔建文帝朱允炆并无陵墓 , 朱棣也将其视为前朝大敌,自然也不肯给他修一座哪怕是空衣冡 。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本来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朱标(朱允炆之父),但朱标未及登基便于1392年自秦中返京时因风寒病死,明惠宗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陵墓也在南京,在乃父朱元璋的孝陵东侧不远处 。
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也并未葬在十三陵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扣为人质 , 国无君主,在太后及群臣的授意之下 , 朱祁钰正式登基 。后来英宗被释,又夺回了皇位,但对这个抢了自己皇位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着实讨厌,并不承认他曾经做过皇帝,于是在其死后并未以皇帝之礼下葬 , 而是以王公之仪葬于玉泉山,称郕王墓 。直到宪宗即位 , 才恢复其帝号,并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史称景泰陵 。故尔景泰陵虽在北京,但却未能入驻十三陵 。
(松柏环抱中的景泰陵)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时期,国事不宁 , 几无余财修建陵墓 , 加上崇祯帝死得突然,死时竟然无陵寝供其下葬 。1644年3月19日早上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现景山)山腰寿皇亭旁的老槐树上 。几个时辰之后,李自成军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 , 封伯爵 。匿者灭族” 。三天之后,崇祯的尸体被发现 。
虽然明朝是李自成的死对头,但是为了收买人心,李自成仍以皇家之礼为崇祯帝下葬,因为并没有现成的陵墓供其使用,最终选定了崇祯帝的贵妃田氏墓 。
贵妃田氏,“生而纤妍 , 性寡言,多才艺”,尤善抚琴 , 1642年因痛惜爱子早夭,抑郁而终 。李自成将崇祯帝与皇后周氏一同葬入田贵妃的墓中,从此一座妃子陵升级为皇陵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将这座陵寝命名为思陵,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地面建筑及墓园(田氏陵只是一座妃子陵 , 原无地面建筑) 。这也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陵寝 。
物竞天择,朝代更迭,大清接替了大明是历史必然 , 但是让明朝皇家无法想像的是,连本朝的最后一座陵墓都要麻烦接替者,这算不算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十三陵景区除了皇帝陵墓之外 , 还有七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 。崇祯帝最终就是葬在了妃子墓中,其他的殉葬妃子能在十三陵中常伴君侧,真不知是其荣幸还是不幸 。
妃子墓中,东井、西井、万娘坟、郑贵妃墓等散落在天寿山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 , 有些只是一座孤坟,掩于荒草之中,有些则伫立在农家的田间屋后 , 显得冷清萧瑟 。东井和西井的名字很怪,也是游客向导游发问最多的问题 。妃子墓为何称“井”?
从星相学上来说 , 二十八星宿的南方朱鸟七宿的第一宿 , 有星八颗称“东井”,佑天极星 。有了东井,自然也有西井 , 在长陵南方偏东西两向的这两座妃子墓被称为井也就很好理解了:二位妃子生前常伴帝侧,皇帝死后,也愿与往日一样长久侍奉 , 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臣妾的忠心;而万娘坟的主人是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万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一翻这位万娘娘的故事,其一生斗智斗勇,在惨烈的后宫争夺战中搅起了一场又一场血雨腥风 , 比现如今任何一部宫斗戏都要紧张刺激,最终万娘娘也并没有成为宫斗的牺牲品,而是因病而死 。因其病故,宪宗甚至为其辍朝7天 ,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为了一个妃子的死而多日不理朝政 , 不能说绝无仅有,但的确是极少见 , 可见宪宗对其喜爱之深 。
(妃子墓)
至于那座太监墓,则是与明末皇帝崇祯帝一同缢死煤山的太监王承恩 。“李自成犯阙,事势已去……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 , 承恩即自缢其下 。”一个朝代即将覆亡之时,能与先主同死,如此的坚贞极是符合中国儒家的忠君思想 , 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还亲自撰写了长达八百字的墓志铭,并将其葬在崇祯帝的思陵之侧,让他死后亦能守护皇陵 , 多位清朝皇帝也先后为其立碑树传 。与刘瑾、魏忠贤等人想比,太监王承恩的殉葬则正义和坚贞得多,也更受后代敬仰 。
(太监王承恩墓)
这些妃子墓和太监墓多为殡葬墓 。据统计,与皇帝合葬、殉葬的妃子 , 在十三陵中多达上百人 。宫人殉葬是明朝皇家丧葬礼制的重要内容,每位三品以上官员死后都可指定侍者殉葬 。1464年正月英宗去世前夕,召皇太子及数位重臣于榻前曰“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余之后众妃可不殉葬 。”
从此明朝之后皇帝离世后便再无殉葬令 , 也因此,明十三陵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规模最大的皇家葬群,其中隐藏的众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成为历史长河中令人叹息的一页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