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中螳螂的特点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 , 螳螂目昆虫的总称 。身体中型或较大 , 头部倒三角形 , 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 。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 。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 。

昆虫记中螳螂的特点

文章插图
【昆虫记中螳螂的特点】螳螂会吃什么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 , 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 。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 。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 , 形成坚硬的卵鞘 。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 。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 。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 。为不完全变态 。
昆虫记中螳螂的特点

文章插图
螳螂的生活特性
螳螂属于渐变态昆虫 。若虫经8~9龄发育为成虫,通常一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越冬,卵鞘附着于树枝、竹枝、草茎、石块等物体上,不同种的螳螂对附着的物体具有选择性 。若虫、成虫均为肉食性 。若虫成活率低 , 且有自残现象;成虫也具有自残行为,尤其是在交配的过程中有“妻食夫”的现象,这一行为引起了昆虫爱好者较大的兴趣,对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 。
常见的几种螳螂,在华北、华东地区均为1年1代,长江以南少数地区1年2代 。以卵在卵鞘中越冬 。一般5、6月卵孵化 。孵化期:雌若虫一般为7-8龄,雄若虫6-7龄,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 , 成虫羽化后10余天开始交配 。螳螂成虫一般在9月上中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开始死亡 。个别成虫可活到10月底至11月初 。人工养殖情况下在饲料充足时,交配和产卵的时间可适当提前 。通过环境调控,模拟温湿度、增加光照时间 , 人为创建自然环境,还可打破其休眠的习性 , 进行人工反季节养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