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的概念,中华、中和、中庸等词,都赋予了“中”极高的地位 。《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可以视为中国人对“中”的理论概括 。在天人合一思想占据主导的古代 , 人世间的秩序也需要按照天人秩序安排 。天下之中,自然成为了王者所居之处 。
一、洛阳与天下之中天下之中的概念,在古代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周礼·司徒》中记载:“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先秦时期,尚未建立郡县制 , 此处的建王国 , 其实就是王畿所在之地的意思 。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乃是合乎天意的表现 。《新书》中更明确表达了建都当在天下之中,“古者 , 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建都” 。
建都于天下之中,既体现了顺应天命,表达自身政治最高权威,也有利用地利之便,控御诸侯,管理天下的现实考量 。《尚书·禹贡》交代了古代理想的政治地理格局——五服制度 。从天下之中,由内到外,是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和五百里荒服 。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由天下之中而散发开的“差序格局” 。
虽然天下之中的思想在古代早已萌发 , 但在史料记载之中,把天下之中作为一个具体地点确定下来的是周公 。武王灭商后,尚未来得及治理天下,便病故离世 。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了三监之乱,稳定了周天下的统治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营建成周——东都洛邑 。“成王在丰 , 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将九鼎迁于洛邑,说明了对其正统性的确定 。从宗周镐京与成周洛邑这二京的不同名称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 。宗周是周王朝的祖宗之地,而成周之所以成,则是因为洛邑居天下之中,要成周之大业,则必须定都于此 。何尊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便是指此 。
周王朝地图
从现实的地缘格局来说 , 当时的经济、文化重心尚在黄河中下游,也就是华北平原地区 。关中平原虽然有山势阻隔,但相聚华北平原距离太远,况且关中也靠近戎狄之地 。已取得天下的周王朝,想要控御天下,则必须另外选取一个宝地 。洛阳,有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五水环绕,又有山势之险 。更主要的是,洛阳可以凭借洛河、黄河的上游位置控制华北平原,而向西又有进入关中的通道 , 自然成为了定都的最好地点 。
自此以后 , 洛阳是天下之中的思想就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共识 。自先秦到唐朝,经济与政治中心皆位于北方,无论是直接定都洛阳,还是以洛阳和长安为东西二京,洛阳都是时人思想观念里的天下之中 。
二、传统与佛教知识体系下的天下之中以上所述的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是出于政治思想和现实考量下的结果 。不可忽略的是 , 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对该问题的说明 。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时代 , 传统的知识体系需要对现实的政治安排进行解释 。传统知识体系下 , 中国人的天地观念主要有“盖天说”和“浑天说” 。盖天说中,天地是两个平面,天在上 , 地在下 。天与地之间依靠擎天之柱支撑,而后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天地最相近的地方,就是轴心北极星的位置,被称为“璇玑” 。这种解释体系应当是古人对所处环境观察的结果,水往东南流 , 太阳东升西落,都可以在其中得到解释 。但是,若按此说法,洛阳则不是天下之中,最重要的是作为轴心的北极星 。这种思想体系对古代政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君王南面术”、“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等等,都是将君王比作轴心北极星 。
真正使得天下之中地位重要起来的是“浑天说” 。浑天说是指天是一个半圆的球壳,而大地则是平面,也就是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 。在这种解释模型中,并无一个特定的轴心,但是却有半圆球的中心点,这个点向上是天的最高处,在地上则对应了天下的中心 。这种知识体系下,天下之中是需要测量得来 。这必须依靠土圭测影法,《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 , 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其意思便是 , 在夏至日测量日晷(影子长度),若其与土圭的长度一尺五寸相同,那么该地就位于地中 。
日晷
关于这个地中 , 古代有两种争论,一个是洛阳,一个是阳城 。阳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传说周公就在此测影 , 确定了天下之中的位置,今日登封仍然有周公测影台遗址 。东汉时期,郑玄和马融有过天下之中的争论,郑玄认为是阳城,而马融认为是洛阳 。但这种争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主要原因在于阳城、洛阳相距不远,并不影响天子居于地中的说法 。更重要的是,地中这个满含政治意味的概念,在东汉尚未受到质疑,其具体方位只要在中州,便不会引起巨大的政治合法性紧张 。
登封测影台
但佛教知识传入后,地中的概念却遭到了质疑 。佛教知识认为,夏至日在地中测量,不应有一尺五寸的日影,应当是没有影子 。例如慧严和尚指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良是地中故也 。此方洛南测影台,至夏至日终有余分,故非大夏但名东夏也 。”这是对中原王朝地处天下之中固有观念的强烈冲击,更何况,他指出了传统测量日影的缺陷 。神清和尚对此也有论述,“今河南阳城县,得中夏之中 , 而影且有余矣”,只承认阳城是华夏之中,而非天下之中 。
这种质疑引起了持传统知识立场的学者的反击,李淳风便直斥,“唯释氏一家论天地日月,怪诞不可知也” 。应当说,佛教对于天下之中的质疑,虽然冲击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引起了中原王朝学者的紧张,但却并没有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 。原因在于,天下之中的观念事关正统,不可随意更改 。同时,佛教想要在中国生根,必须顺应中国的历史传统,如若持论过激 , 反倒会对自身产生威胁 。所以,对于佛教的质疑 , 后世大多秉持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洛阳或阳城位于天下之中的观念 , 并未被消解 。
三、正统论下的天下之中天下之中作为一个政治意涵极强的概念 , 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极其重要 , 事关正统,可以说,占据了天下之中 , 对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也多了一层保障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势下,各方政权都对天下之中有着争夺和论述 。
如东魏,在高欢的挟持下,孝静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 。不久之后,出使南朝的李谐与梁武帝的主客郎范胥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范胥问:“所访邺下,岂是测影之地?”显然是以迁都邺城来质疑东魏的合法性 。李谐回答:“皆是皇居帝里,相去不远,可统而言之 。”明显是在回避问题 。范胥继续追击:“洛阳既称盛美,何事迁邺?”李谐只得以历史典故回答:“不常厥邑,于兹五迁,王者无外 。所在关河 , 复何怪?”此后范胥开始强调南朝的正统,“金陵王气,肇于先代 。黄旗紫盖,本出东南 。君临万邦,故宜在此” 。李谐回答:“帝王符命,岂得与中国比隆紫盖黄旗,终于入洛 。”最终还是以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来反击黄旗紫盖的谶纬之言 。可以说 , 由于从天下之中的洛阳迁都到邺城,使得李谐对抗范胥的资源不足,最终只得将天下之中的洛阳重新抬出 。这次交锋,应当是南朝占据上风 。
梁武帝
东吴大帝孙权,对居于江东也有一定的忧虑,当其要进行帝王礼仪郊祀时,便疑问道:“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 , 于何施此?”幸亏其大臣帮忙解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 。昔周文、武郊于酆、镐,非必中土 。”可以看出,天下之中的思想对于南北朝双方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吸引力,也都是要极力争夺的话语资源 。即使不在天下之中,也需要利用其他的证明政权合法性的资源,来对冲天下之中这个概念 。
东吴大帝孙权
武则天时期 , 义净和尚指出“洛阳无影 , 与余不同”,不惜伪造自然现象也要将洛阳解释成天下之中,为武则天迁都洛阳提供合法依据 。这一事例清晰地表明了洛阳为天下之中的观念影响深远,佛教要获得政权的支持,也不得不利用并顺应中国的历史传统 。
武则天
文史君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自然没有哪个地方是天下之中 。但我们不应以今人的知识体系苛责古人 , 而应对古人抱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洛阳居于天下之中,是天经地义不可质疑的事情 。天下之中的观念一方面有着传统知识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支撑着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 。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古人对世界、对自身的认知 。
参考文献龚胜生:《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
王邦维《“洛阳无影”与“天下之中”》,《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
孙英刚:《“洛阳测影”与“洛阳无影”——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 , 《复旦学报》2014年第1期 。
(作者:浩然文史·秋山散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古代当皇帝都愿抢天下之中,这是为啥?天下之中到底在哪呢?】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猜你喜欢
- “解手”一词为何是“上厕所”之意?其中有什么历史渊源?
- 赴济南书市,品书香盛宴
- “宋四家”是指哪四个人?他们靠书法并誉四家,人格魅力也很在线
- 逼父退位,手刃兄弟,这位朝鲜国王拿到的是李世民的剧本
- 唐代有钱人炫富的资本,昆仑奴、高丽姬、菩萨蛮,是怎么到中国的
- 春秋战国的《诗》,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典化有何奥妙?
- 美发名字
- 小孩取名字
- 淘宝服装店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