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本是春秋小霸,为何后来却不断衰落?一文了解郑国兴起与灭亡

【郑国本是春秋小霸,为何后来却不断衰落?一文了解郑国兴起与灭亡】郑国虽然是西周末期才被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但在东周初期,也就是春秋前期,郑国却成为周朝境内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于诸侯的国家 。
郑国第三任君主郑庄公凭借强大实力变得骄横无礼,几乎快到了无视周天子的地步,以至于后来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竟然逼迫周平王将次子公子姬狐送去郑国为人质,以求得到郑庄公的信任 。郑庄公的无礼态度也让周桓王继位后开始对其实行强硬政策,为此亲率诸侯联军讨伐郑国 , 爆发了“繻葛之战” 。
不过以东周为主的诸侯联军却被郑庄公派兵大败于繻葛,郑国将军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虽然没有危及生命,但却使周天子威信扫地 。要不是郑庄公下令停止追击,恐怕周桓王将会被活捉,成为郑国俘虏 , 通过此战也足以看出郑国实力之强 , 俨然成为春秋初年的第一大国 , 而郑庄公也有了“小霸”之称 。
但是自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就开始不断衰落,最终于公元前375年被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所灭 。那么郑国既然在春秋初期就称“小霸”于诸侯,为何后来却逐渐衰落,走上了下坡路?又为何会被新兴起来的韩国灭亡呢?
郑国立国郑国始封君郑桓公是西周第十任周天子周厉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周宣王继位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时封其弟王子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 , 都城为封地内的郑邑(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
《史记》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宣王立二十二年 , 友初封于郑 。封三十三岁 , 百姓皆便爱之 。幽王以为司徒 。和集周民 , 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 。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 。”
二十四年后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继位 。周幽王听闻小叔叔郑桓公颇有政绩,深受郑国百姓爱戴,于是在继位八年时任命其担任周朝司徒一职 , 掌管土地 , 教化百姓 , 以辅佐周王安扰邦国 。之后郑桓公团结、安抚宗周百姓,在担任司徒不到一年时间,就赢得当地百姓的欢心和爱戴 。
但由于周幽王宠信爱妃褒姒,整日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佞乖巧,善于奉承的虢石父为卿士,执掌宗周政事,为此出现了很多弊?。?不仅引起了宗周百姓的强烈不满,有的诸侯还背叛了王室 。
郑桓公见侄子周幽王一意孤行 , 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如此下去,周王室迟早会起再起祸患,为了郑国百姓着想,郑桓公就想尽快寻求退路 。后来在周室太史伯的建议下,郑桓公将封地百姓迁到了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区安居,因为这里四周没有大国,只有虢、郐两个小国,很适合郑国今后的发展 。
《史记》记载:“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
虢国和郐国君主因郑桓公是周王室司徒,位高权重,又是周天子的叔父 , 并且又献上了丰厚的礼物,于是两国君主各自拿出五座城池献给了郑桓公 。为此郑地百姓有了安身之地,而郑国也有了立国基础 。
《史记》记载:“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 。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
不久后,周王室果然如郑桓公预料那般发生了祸患 。周幽王因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后 , 其子为太子 , 导致原王后之父申侯大怒 , 于是联合诸侯,并借犬戎之兵攻打周都镐京,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于骊山脚下,西周灭亡 。
郑国是如何强盛,成为春秋小霸的?在这次祸乱中,郑桓公也被犬戎杀害 。郑国百姓便共同拥立郑桓公之子公子掘突为国君,也就是郑武公 。
郑武公借周朝卿士便利,极力扩张周幽王死后 , 申侯、鲁侯等诸侯拥立原太子姬宜臼为周太子,是为周平王 。由于周都镐京经过战乱变得残破不堪,以及躲避犬戎的侵扰,周平王便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郑武公因护送东迁有功,被周平王任命为司徒,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 , 自此开启了东周历史 。
郑武公便借着周王室卿士身份的便利条件,开始乘机扩张,为郑国谋取私利 。在公元前767年攻灭了与郑国相邻的东虢国和郐国,也就是当年献给郑桓公十座城池的那两个国家 。接着又吞并了周边的鄢(古鄢国)、蔽(公元前765年)、补、丹、依、弢、历、莘八个附庸小国,将势力推至河南洛阳附近 。
不过郑武公如此明目张胆的开疆拓土,也引起了周平王的猜疑 , 为此就想收回之前赏赐给郑国的封地(虎牢以东土地),于是郑武公鸠占鹊巢,将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以“郑”为号新建城邑,即“新郑”,奠定了郑国之后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
此时郑国已经先后吞并十余国 , 基本实现了雄图大略,逐渐强盛起来 。郑武公的极力扩张也为其子郑庄公奠定了春秋小霸基础 。
郑庄公充分利用周王室大臣身份,为郑国谋取私利郑庄公继位后,继其父被周平王任命担任周朝卿士 。郑庄公便充分利用身份条件,以及手中掌握的权力,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去讨伐那些对郑国发展构成威胁或障碍的国家,比如宋国和卫国,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
在经济上,郑庄公实行“重农兴商”政策 。由于郑国地处南北东西的交往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郑庄公便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生产 , 为商人提供宽松政策,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因此郑国的商业经济十分活跃,为此便可以不断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 , 从而增强郑国的综合实力 。
《史记》记载:“庄公二十九年,与鲁易祊、许田 。三十八年,北戎伐齐 , 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 。”
在外交上,郑庄公采取“远交近攻,借强制弱”的政策 , 与距离郑国较远,且实力强大的齐国和鲁国互为盟友 , 以此为郑国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具体措施如:与鲁国交换许田 , 派兵救援齐国等 。再以此制衡宋国、卫国、陈国和蔡国组成的势力集团,从而为郑国抗击邻国入侵和向四周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
之后郑庄公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打败宋国,重立宋庄公为君主,此事在诸侯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诸侯将郑庄公看作是诸侯国的首领 , 而周王在诸侯眼中变得更加没有地位,仅仅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 。
在郑庄公的治理下,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由于实力雄厚 , 郑庄公对待周王室的态度也变得骄横无礼 。不过这也让周平王开始产生戒心,为此周平王就想撤掉郑庄公周朝卿士的职务,不想再让其操纵朝政,并暗中将一半朝政分托给虢公,从而分享郑庄公手中的权力 。
郑庄公得知此事后便立即赶到周都洛邑“质问”周平王,即便周平王极力否认 , 再三赔礼,郑庄公还是不满意,为此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 。周平王为了证明自己,于是让王子姬狐前往郑国做人质,由于此举太过于有损东周颜面,便对外声称是去郑国学习,并让郑庄公的儿子也来洛邑作人质 。
从周郑交质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郑国已然成为春秋初年的大国,而衰微的周王室不得不看郑国等大诸侯国的脸色行事,竟然被逼迫到用交换人质的方式来换取诸侯的“信任”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周王权威开始逐渐崩溃,也是“礼崩乐坏”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 。
而郑国在周郑交质后 , 国力一度到达了巅峰 。不过周、郑都已经到了交换人质的地步 , 又如何能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呢?此举也为后来周、郑交恶埋下了祸根 。
《史记》记载:“庄公二十四年,郑侵周地,取禾 。”
同年郑国侵占宗周的田地,并派兵割了田里的庄稼,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 。周平王也于这一年去世,由于太子泄父很早就死了,而次子姬狐也因哀伤过度,从郑国回朝不久后便病死,为此便立原太子泄父之子王子林为王 , 这便是周桓王 。
周桓王即位后,开始对郑庄公采取强硬政策,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削弱郑庄公对王室的控制 。又因为对郑国抢掠庄稼一事非常生气,周桓王在郑庄公第一次朝拜时就没有按照礼仪接待,之后又免去了其左卿士的职务,不让他参与朝政,郑庄公也从此不再朝拜周桓王 。
《史记》记载:“庄公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 。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 。三十七年 , 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 。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 。祝聸射中王臂 。”
同年秋天 , 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便亲自率领王师,以及征调陈、蔡、虢、卫等国军队共同讨伐郑国,郑庄公则率军在繻葛迎战联军,为此爆发了“繻葛之战” 。
郑军首先发起了进攻,攻击左翼的陈军,结果陈军一触即溃,随即逃离了战场 。随着联军左翼解体,郑军乘胜展开进攻,又击溃联军右翼部队,为此联军阵势大乱,最后不仅大败于郑军,就连周桓王本人也被郑军将领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而郑庄公担心因弑君之罪得于诸侯列国 , 从而遭到围攻,便放弃追击,放走了周桓王 。
此战使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极点 , 周桓王也不得不承认郑国的强大,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 。从此,周天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 , 只有周天子拥有制作礼乐的权力,以及发令征伐的传统从此消失,大国开始了争霸较量 。而郑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春秋初年的第一大国 , 郑庄公也称“小霸”于诸侯 , 还是“春秋三小霸”之首 。
不过自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就开始逐渐衰落,以至于后来势力大衰,最终被新兴的韩国所灭 。
郑国作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为何后来却逐渐衰落?郑国之所以逐渐衰落是因为在郑庄公死后发生了长期的内乱,为此不仅消耗了国力,也使郑国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 。
郑庄公在位时,齐、晋、楚、秦这些后来发展起来的大国还处于相对沉寂的阶段,因此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相差并不大 。如果郑国没有出现内乱,继任之君能团结一致,继续发展增强国力,那么郑国还是可以维持小霸基础,甚至有望成为真正的中原霸主 。
郑国数十年内乱 , 君位数次易主公元前701年五月郑庄公去世,他的四个儿子展开了争位斗争 。先是太子公子忽被上卿祭足拥立为国君,即郑昭公,但即位不到半年,就被迫出逃 。
《史记》记载:“郑庄公卒 。初,祭仲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 。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 , 曰:“不立突,将死 。”亦执突以求赂焉 。祭仲许宋,与宋盟 。以突归,立之 。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卫 。突立,是为厉公 。”
原因是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后 , 就派人引诱抓捕了祭仲,同时抓住郑庄公次子公子突,并胁迫祭仲立公子突为国君 。祭仲与宋庄工订立盟约后带着公子突返回郑国,而公子突的哥哥郑昭公得知祭仲要立弟弟为国君,便逃到了卫国 。之后公子突即位,是为郑厉公 。
《史记》记载:“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 。厉公患之,无柰祭仲何,出居边邑栎 。祭仲迎昭公忽,复入郑,即位 。昭公即位,惧其杀己,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于野 。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
郑厉公即位四年后,对独揽国政大权的祭仲很是担忧,害怕其会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为此就想杀了祭仲 , 但未能成功,被迫出逃 。于是祭仲迎会郑昭公 , 重新立为国君 。由于得到了诸侯帮助 , 郑昭公也不敢攻打郑厉公 。
然而郑昭公即位两年不到就被大臣高渠射杀 。原因是郑昭公在做太子时就不喜欢高渠,但郑庄公还是任用了高渠,而高渠担心郑昭公继位后会杀害自己,便在外出打猎时,直接射杀了郑昭公 。而祭仲又不敢迎回郑厉公 , 于是立郑庄公又一子公子亹为国君,由于没有谥号,史称郑子亹 。
《史记》记载:“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往会 , 子亹自齐襄公为公子之时,尝会斗,相仇,亹至,不谢齐侯,齐侯怒 , 遂伏甲而杀子亹 。祭仲谋,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
结果公子亹在位不到一年,就在前往卫国首止参加诸侯盟会时被齐襄公杀害 。原因是早年两人发生过争斗,为此结仇,公子亹来到首止与齐襄公碰面后也没有道歉,秦襄公发怒,直接就命武士将其杀死 。这下郑国又有没有国君了,祭仲便从陈国迎回郑庄公少子公子婴继位,史称郑子婴 。
在短短不到七年时间 , 郑国就换了五次国君,其中有两位国君惨死 , 郑昭公两度即位(郑国第四及六任君主) 。郑子婴在位十二年后,先后五次拥立郑国君主的“春秋第一权臣”祭仲去世(公元前682年) 。
《史记》记载:“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要以求入 。假杀郑子及其二子而迎厉公突,突自栎复入即位 。厉公突后元年,齐桓公始霸 。”
两年后,流亡在外的郑厉公带兵入侵国都,俘虏了大夫甫假 , 并胁迫其帮助自己回国复位,之后甫假杀了郑子婴和其两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国,流亡在外17年的郑厉公再度复位(郑国第五及第就任君主) 。
郑国经过六次君位争夺后,国势大不如前,也错发了发展良机 。而周边诸侯则纷纷而起 , 郑厉公复位后的第一年,齐桓公就开始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中原霸主 。
郑国夹于大国之间,难以发展郑国之前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商业经济很发达,但在春秋乱世之中,郑国的地理优势也变为劣势,成为大国争斗的战场 。
由于郑国地处中原,被各国包围,西有秦国,北邻晋国 , 东有齐国,南边又有楚国,是少有的险要之地 , 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郑国成为四战之地,无论是楚国北上,还是晋国南下,常把郑国作为战场 。错过了发展良机的郑国失去翻身之机,面对周边大国的威胁 , 郑国又不得已时而亲楚,时而亲晋 。
郑厉公之子郑文公 , 以及后来的继位的郑穆公、郑灵公、郑襄公等君主都摇摆依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 。
七穆轮流执政,郑国势力大衰自郑襄公开始,郑国七穆轮流把持郑国军政大权,郑国君主的君权大为削弱 。“七穆”是类似于“晋国六卿”的郑国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七家执政卿大夫家族的合称,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因此称为“七穆” 。
《史记》记载:“襄公立,将尽去穆氏 。穆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家也 。去疾曰:“必去穆氏,我将去之 。”乃止 。皆以为大夫 。”
郑穆公原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坚为郑灵公和郑襄公,公子孔死于内乱 , 因子空牵连而出逃郑国的有两子,还有一子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都被郑襄公任命为大夫,他们的后代在政治斗争中 , 逐渐控制了国政 。
此后七穆家族世代把持郑国朝政,交替轮流执政 , 形成了七大卿族 。而七穆为了能长期垄断郑国执政权柄,削弱其他强族,为此爆发了激烈的斗争,比如:西宫之难、纯门之师、伯有之乱、子晳之乱等,在这些内乱之下,郑国国势不断削弱,再加上外部诸侯争霸因素 , 最终势不可为 。
《史记》记载:“繻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 。十六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 。二十年,韩、赵、魏列为诸侯 。二十三年,郑围韩之阳翟 。郑君乙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 。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
不断衰落的郑国一直坚持到了战国初期,而最大的敌人也变成了“三家分晋”后新兴起来的韩国,然而郑国依然内乱内斗不止 。在郑繻公在位时期,韩国开始讨伐郑国,之后两国互相攻伐,而郑繻公被七穆中的驷氏杀害 。郑康公继位十一年,韩国攻伐郑国,十年后 , 郑国最终被韩哀侯攻灭吞并 。
结语:郑国从郑桓公立国到郑武公借周朝卿士之便极力扩张,使郑国逐渐强盛 , 再到郑庄公进一步增强郑国实力,最终称小霸于诸侯,仅仅只用了三代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而郑国开始不断衰落更加快速,虽然经历四位国君 , 六次易主,但却只用了21年,国势便大不如从前 。
正是这二十多年的内乱,导致郑国错过了发展良机 , 等郑厉公再度继位时,郑国周边的大国已经兴起 , 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国、秦国、楚国也都纷纷兴起 , 而地处四战之地的郑国成为晋、楚两大强国争霸的主战场,郑国开始“朝楚暮晋” 。
然而七穆自郑襄公开始又把持了郑国朝政大权 , 郑国君主势力大衰 。郑国开始陷入长期的内乱内斗之中,国势越发衰落,再无崛起翻身的机会,虽然苟延残喘到了战国初期,但不久后最终被新兴的韩国所灭 。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