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虎的特殊性,猛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威严与权力 。中国人民对于猛虎总是充满了特殊情感 。但总有些历史上的绘画名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对于虎的理解,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当中,有着这么一幅画,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
多种多样的老虎绘画历代画家中 , 善于画虎的名家不少,比如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宋代包鼎父子等 。
古人画老虎喜欢画出虎啸山林的气势 , 但如果不喜欢这样的老虎 , 觉得煞气太重的话,也会有一些画作展现的另一方面的老虎 。这些老虎或坐或卧,并无捕猎时的凶悍但又透露着本身的王者气势,这样既不失王者的风范,又能看上去如同大猫一般受人喜爱 。
例如清代高其佩和马负图所画憨态可掬的胖虎图,元代佚名画家奇诡邪异的饿虎图,以及齐白石向来只有屁股的萌虎图 。
可对比这些,清代华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那幅叫做《蜂虎》的传世名画 , 却显得太过另类了 。这幅画有什么特立独行之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中国的虎文化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寅虎 , 因其生猛强大 , 向来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因此被誉为百兽之王 。一直受到汉族人民的崇拜,也在生活中扮演着劳动人民保护神的角色 。更是在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了可以祛除三灾的能力 。人们逢年过节不仅会在门上贴上门神,更是会贴老虎 , 穿虎头鞋等 , 用来辟邪驱魔 。
从古至今 , 中国虎文化的流行,传播,包括对虎的崇尚,虎所蕴含的精神内在都对整个东亚包括东南亚在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几乎都流行虎文化 。直到今天,依然盛行 。
另类的“病危”《蜂虎》现在能够在故宫当中收藏的古画基本上都可以定义为千古名作,可清代华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那幅叫做《蜂虎》的传世名画,却打破了我们对于老虎的传统印象 。
因为在这幅画中,老虎一改往日威武霸气或是憨态可掬的形象,就像一只病猫一样瘦骨嶙峋畏畏缩缩、像是抬手护头 , 弓着腰受辱讨食的乞丐,双眼饱含委屈与无奈,瘦骨嶙峋营养不良的状态完全就是一只病虎,饿虎 。
这样的老虎形象可从未有过出现,甚至算得上是古往今来独一份 。如果不是曾收藏在故宫博物馆,有着官方的背书,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不是华喦 , 而是现代画家恶搞的作品 。
一开始 , 很多学者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这幅画的含义,可因为保存不当,画面上有太多的霉斑和破损,并且存疑太多 , 渐渐被众人放弃 。
直到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的提升,在完整的图画呈现后,将其放大10倍,才发现了这幅画里的“达·芬奇密码”
原来,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块曾经一直被认为是因保存不当而产生霉斑的地方,被修复后竟然是一只飞舞的马蜂,这只野蜂同样惟妙惟肖,振翅欲飞 , 气势十足,随时准备冲过去攻击老虎 。野蜂完全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 与老虎的恐惧之状形成鲜明对比 。
整幅画一下子就连贯了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估计是一只误入蜂群的饿虎,在好不容易摆脱之后,仍有一只阴魂不散 。面对耀武扬威的马蜂,老虎也无计可施,面对随时可能袭来的攻击那还能维持百兽之王的尊严 , 只有萎靡不振而又胆战心惊地四处躲避 。
真是神奇的自然世界,有着剧毒的马蜂虽然只有小小的一只,可是连身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却对它无可奈何 。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每一件艺术品都包含着作者灌注其中的思想感情 。
中国的画作很少以“写实”为主,在“空”处寄托着思绪 。那么这幅画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寓意呢,这就要从画的作者华喦开始说起了 。
病虎的作者–华喦对于华喦,大部分人可能都不是很熟悉,但对于书画界可没有人能够绕过他的名字 。
【故宫有幅名画:老虎被画成“病猫”,技术放大10倍后发现其中秘密】他作为扬州八怪之一,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传世佳作皆被世人奉若珍宝 , 无不以收藏其画作为荣 。他晚年将书、画、诗三者皆走出自己的风格,被称为“三绝”,对于人物、花鸟走兽、山水自然无不精通,成就了如今响当当的威名 。甚至近现代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也曾学习过他的绘画技法 。
虽然他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可他生前过得并不容易 , 可谓是一波三折 , 处处烦心 。
他出生于贫寒之家,从小就经历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虽然他有机会接触读书写字,也向父母师长展现了他的天赋,但无奈命运弄人,父亲早亡之后为了扛起家庭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学堂,扛起生活的重担,继承他父亲在造纸厂的工作,为一家人的温饱奔波 。
不过华喦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破罐子破摔的情绪 , 而是趁着工作的空当在沙地上练习绘画 , 画技日益见长的情况下也渐渐地有了一些名望 。但这依然无法改变他的现状,整日还是在为了温饱而做斗争,甚至还因此为同族的人所看不起 。
直到后来,他的家族要重修祠堂,当他毛遂自荐为祠堂画壁画之时 , 却遭到了当地乡绅的阻拦,认为一个毫无功名的穷鬼不配为祠堂作画 。
华喦很气愤,深受刺激的他,趁着夜色悄悄在祠堂上留下了四幅壁画,然后离家远走,到了杭州 。在杭州,凭借着他的画技,结识了不少文人雅士,相互借鉴学习 。
等到年纪稍大,受到这个时代环境的影响,他也开始考取功名,谋取官职 , 可惜,他对于正统八股文的学习尚短,只取得了一个八品小官的职务 。
随后,他来到京城,凭借他的画作,又结识了不少王公大臣 , 甚至连皇帝都对他的名声有所耳闻 。这段时间成为了他人生中的创作高峰期 。
在之后的人生中,华喦一直在杭州和扬州区域定居,进行系统地学习知识,并获得了郑板桥的赏识与提携 。因为有郑板桥,金农等这一帮国画大师的存在,让他的生活不再单调,也凭借着他的作品与名望,在扬州八怪一一去世之后 , 与众人并称为扬州八怪 。
但这对他的生前并没有太多太大的影响,直到死的那一刻,他都知道在别人心中他依旧只是一个 “穷卖画的” 。
《蜂虎》图的含义不过他笔下的画作总是与众人不同,有人说,他的画作模仿起来最容易不过,但他的意境却飘渺倥偬 , 难以捉摸 。华喦善于捕捉自然生物中的自在的那一面和人们面对自然最真实的情感,结合自己的感悟,创造出生动多姿而又别具一格的形象 。
他的这幅《蜂虎图》 , 最直白的,摆在明面上的便是其中对于大自然多样性,趣味性的体现 。
同时,我们结合他的生活经历来看 , 又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但不管是怎样的结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这幅《蜂虎图》大概率就是他给自己的“自画像” 。
可是几乎所有画师都出层出不穷的猛虎图、萌虎图时,可是华喦又为什么要画一幅《蜂虎》图?
刚刚有提到过,华喦曾踏入仕途却只是一个八品小官,或是心有不甘,或者是壮志难书,亦或是觉得大材小用,于是权贵如虎 , 华喦如蜂 。
在华喦心中,权贵虽然表面威风、可同样会被小小的蜂欺负 。有权力的人一生嚣张跋扈,可以作威作福,可自己同样掌握着利器,等待时机也可以将这些权贵不放在眼里 。纵使百年之后,或许没人记得这些权贵,却有人记得他 。
而另一种解释,则是将这蜜蜂喻做他人,而华喦本人则是猛虎 。虽然是一只猛虎,却也是对自己、对生活自嘲 。
生活与现实的无奈,让他心如猛虎 , 却也只能畏畏缩缩 。
在画中,华喦显然就是那只空有其表的老虎,有着老虎的皮囊,可生活却不尽如人意,完全没有百兽之王的风采,瘦骨嶙峋 。
可欺负这只老虎的并不是其他老虎,而是一只看起来不起眼的马蜂,马蜂和老虎的差距极大,但依然让老虎不敢反抗 。
在华喦从小到大的经历中,在初学绘画毛遂自荐时有肆意嘲讽他的乡绅,在画技大涨结识皇亲国戚、甚至被皇帝召入宫中时口无遮拦的街坊邻居 。他们一生中最耀眼的时刻恐怕就是挖苦嘲讽华喦的时候 , 可华喦却因此而饱受打击和困顿 。
这老虎和毒蜂画在一起,可以说是大有深意在其中,蜂为“封”、虎为“王”,按照谐音,这就代表着“封王“的大志向,可这样的志向却同画面完全不同,画中的老虎并没有任何的威风,也许就是想把自己的失意寄托在这一幅画当中 。
结语:不愿妥协的艺术事实上,华喦对此也并没有那么在意,自从他成名后 , 凭借着他的名声和技术早已解决了生活上大部分的难题,最起码不再为了吃喝发愁,可以醉心于他的艺术研究 。这点可以从他当时的其他大部分作品看出 。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画作精美笔法细腻 , 故宫博物院对他的评价也是整体考究,构图新颖,由此可以看出他此时的内心并没有太大的波动,闲言碎语和少年时受到的轻慢完全比不上他醉心其中的画道 。
艺术家的群体很纯粹,好的艺术家向来不会顾及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为了达成心中的理想,为了技艺的进步 , 他们可以舍去很多外在的东西去追求最纯粹的艺术 。
按照华喦当时的水平,再加上结识的那些王公贵族、郑板桥的提携以及乾隆皇帝的青睐,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谋求一个更高的官职,从他这一代慢慢积累成为一个世家大族 。
可他却从不在意这些 , 他始终坚持创造,始终坚持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的人不拘泥于世俗 , 却是别人眼里不折不扣的怪胎 。这注定华喦不能大富大贵,还要遭受一部分受到利益牵扯之人的偏见 。
可以想象,华喦当时的作品注定会遭到一些“主流画家”的批判,再加上当时西方美术风格的碰撞,华喦在当时的名声并不好 。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 , 才让我们现在的艺术出现多样性,而不是像计算机一样,大家画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 。
这也就是他那幅《蜂虎》图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 而老虎眼神中传达的那丝无奈与委屈底下,深深地藏着一丝坚持和自豪!
中国人对虎的崇尚与喜爱 , 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但最终会回到原点,那就是它那勇猛精进的伟大精神!而这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传承 。虎所具有的多重内涵,迄今依然是我们所追求的 。
而他之所以能够如今的高度 , 取得瞩目的艺术成就,除个人天赋外,还与他从逆境之中成长 , 为了理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在自小体味过人生百味后,却没丧失对生活的、对自然的乐趣与好奇之心 。积极的生活态度 , 才是他的制胜法宝,才是他成为一代名家 , 画作流传千古的制胜法宝!
猜你喜欢
- 什么样的夫妻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 我们老板的爱情故事——迷失在欲望之中
- 还在为找不到对象发愁?我来为你指条明路
- 1978年,东北男子用一把斧头冒死救下85人,但却被此事折磨了27年
- 男人四十一枝花?我看是你想多了吧
- 那些日入过千的中视频作者最值得学习的特质
- “你要好好上班” ,这句话居然毒害了我这么久
- 个姓网名
- 王允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