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决定健康十二 婴幼儿发热莫要怕,掌握方法好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 。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
婴幼儿发热
事实上,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 , 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 。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以认为是发热 。但是,小儿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 。比如在傍晚时,小儿的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 。小儿进食、哭闹、运动后 , 体温也会暂时升高 。或者像上面例子中,小儿的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 。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的症状和体征,一般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
另外 , 有些孩子经常出现手足心发热 。有的家长一拉孩子的手,发现手心很热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盲目地给予退热药 。其实,小儿的手足心热并不一定就是体温高 。如果测一下体温,很可能在正常范围 。
小儿手足心热不一定是体温高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 , 是因为阴虚火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孩子有”虚火” 。可选用生地、麦冬、丹皮等滋阴清热之品 。同时让孩子多饮水,多吃青菜和水果 , 也可以经常用ju花泡水频饮 。
而对于小儿发热宝宝发烧时睡觉温度是不是会升高,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而应该积极寻找发热的原因 , 治疗原发病 。
概括地讲,小儿发热的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 。无论哪种因素导致的发热,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 。因为体温的升高是人体的自然防御反应,可以使抗体合成增加,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有时还有助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如果退热处理不当,可能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 , 还有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诊断和治疗 。
虽然如此,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由于体温过度升高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是需要适当的降温措施 。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和高热伴极度烦躁的患儿 , 及时采取降温措施还是很必要的 。
临床常用的降温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降温,一种是药物降温 。具体应用哪一种降温方法为好,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和发热程度来决定 。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另外 ,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宝宝发烧时睡觉温度是不是会升高,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 , 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如果选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

温度决定健康十二 婴幼儿发热莫要怕,掌握方法好处理

文章插图
对发热的患儿护理,家长应注意“三宜”与“三忌”
“三宜”:
宜保持空气流通 。
宜多饮水 。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可帮助退热 。若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 , 以防感冒 。
宜选用适当的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是首选的退热措施 。可打开门窗,或利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 , 当然,风扇不能对着患儿直吹 。还可采用冰或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的方法退热 。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皮肤冻伤 。另外,用35%~40%的酒精或30℃左右的温水拭?。墒蛊し裘秆芾┱牛?加速水分蒸发,也是一种相当简便的退热方法 。酒精拭浴时,要注意不要拭浴头面及胸前 。当物理降温方法的疗效不佳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 。
开窗通风加速空气流通
“三忌”:
【温度决定健康十二 婴幼儿发热莫要怕,掌握方法好处理】忌门窗紧闭,衣着过多 。门窗紧闭,不利空气流通 , 衣着过多,有碍热的散发与蒸发,均对退热无益 。
忌滥用退热药 。退热药多有副作用,有的甚至可引起白细胞减低、出血、溶血等严重反应,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忌退热过快 。退热过快、过猛,可致小儿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血压下降 , 甚至休克,所以退热应温和 , 不宜操之过急 。
不要被“假发烧”所蒙蔽
我为什么说孩子会出现“假发烧”现象呢?因为孩子的体温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邻居许大爷家的宝宝,曾经就因为“假发烧”把全家人都折腾得够呛 。
哭闹玩耍造成的短时高体温
那天,许大爷给我打电话,说他家的宝宝体温经常可以达到37.5℃,这让他非常紧张 。因为他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得出这个结论的 。他说每当孩子吃完奶后,或者哭闹后,体温就会增高 。于是我让他在孩子安静时再测测体温 。一天后 , 许大爷又打来电话 , 说结果一切正常 。然后急切地问:“那我的孙子健康吗?没有什么毛病吗?”
其实,孩子体温易波动,还会受环境及运动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 。也就是说,体温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 。若仅有短暂的体温波动,多在37.5℃~38℃之间,又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家长可继续观察孩子体温变化,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
另外,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 。所以 , 退热不是目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 。对确认发热的孩子,要分析发热的原因,判断是感染所致的发热,还是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发热 。并且要注意观察发热的热型和伴随的其它症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 。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