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商品的属性:基于价格弹性分析视角

导语:本文节选自笔者专著《经济逻辑导论: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初步分析框架》 。
提到商品,大多数人会联想到的是商场中陈列的物品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广泛意义上的商品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大的,不仅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 同时也包括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辅导、在驾校接受驾照考试培训等一系列无形的服务 。
那么当商品的交易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我们如何从经济学供需关系的逻辑对某一种商品进行分析呢?当然 , 这里关于商品的定义是广义的,也就是说分析的逻辑既适用于有形的物品,也适用于无形的服务 。下面将提供一种解读商品微观特性的分析视角——价格弹性分析视角 。
面对商品价格上升的信号,消费者给出的反应是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生产者给出的反应是增加对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反之,面对商品价格下降的信号,消费者给出的反应是增加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生产者给出的反应是减少对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即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增加,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减少 。因此,价格犹如市场的指挥棒统计学 生产函数分析 相关知识分析物价上涨原因 , 引导并组织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 。价格调节市场供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结构调整的过程,价格上涨表明供给短缺从而引导企业多生产,价格下跌表明供给过剩从而引导企业少生产 。
如果我们按照这一逻辑继续深入分析的话,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的需求量变化会是多少呢?生产者的供给量会变化多少呢?而对上述问题的解答 , 实际上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商品微观特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即商品的价格弹性分析 。
商品价格弹性的含义是,商品的价格P变化1%时相关量X变化的百分比,反应的是这一相关量X对价格P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从商品价格影响因素的逻辑来分析,对于商品A,其价格P的相关量X可以是商品A的需求量,或是商品A的供给量 , 亦或是商品A的相关商品B的需求 。与之相对应的 , 用弹性的逻辑来表达的话 , 分别是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
容易理解,对于商品A , 其需求的价格弹性指的是商品A的价格上升(下降)百分之一时,消费者对于商品A需求量减少(增加)的百分比;而其供给的价格弹性指的是商品A的价格上升(下降)百分之一时,生产者对于商品A供给量增加(减少)的百分比 。这是商品供需规律使然 。

深度 商品的属性:基于价格弹性分析视角

文章插图
而商品A和商品B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主要被用来分析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选择逻辑 。如果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B是商品A的替代品,则意味着商品A和商品B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数时,即当商品A的价格上升(下降)百分之一时,消费者对于商品B的需求表现为增加(减少)了某个百分比 。而如果对于消费者来说统计学 生产函数分析 相关知识分析物价上涨原因,商品B是商品A的互补品,则意味着商品A和商品B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负数时,即当商品A的价格上升(下降)百分之一时,消费者对于商品B的需求表现为减少(增加)了某个百分比 。
当然,仅仅由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正负情况还难以推导两种商品的经济关系,正确的分析逻辑需满足一定的经济常识 。例如 , 当汽车的车牌价格开始上涨时,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同时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即汽车的需求减少以及单车的需求增加,那么显然按照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计算 , 会分别得出负数和正数的结果 。然而,这一计算结果具有经济意义的只有前者 。
因为从经济分析的逻辑来看 , 汽车和车牌是属于“捆绑”关系的,汽车的购买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实际上已将车牌和汽车“捆绑”为一种商品,因此汽车的需求会与车牌的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即由此计算得出的汽车和车牌的需求价格弹性为负数而得出二者属于互补关系是符合经济预期的 。沿着上述分析逻辑,车牌价格上涨导致车牌需求量减少,由于汽车和车牌是互补品,因此汽车的需求也会减少,而对于此时单车需求的增加则极有可能是消费者进行替代选择的结果 。
基于此,我们不会因计算得出的单车和车牌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数而断定二者是替代品关系,这是经济常识告诉我们的 。显然,如果我们对单车和汽车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进行计算 , 同样也会得出正数的结果 。不过,这里我们却可以由此直接得出单车和汽车是替代品关系的结论 , 这也是经济常识告诉我们的 。
进一步总结,我们会发现,如果商品A的价格变动对商品B需求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即经过逻辑分析发现商品A的价格变动并不需要通过影响其他商品的需求再进一步作用于商品B的需求,则由此计算得出的商品A和商品B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是有经济意义;相反,如果商品A的价格变动对商品B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即经过逻辑分析发现商品A的价格变动需要通过影响其他商品的需求再进一步作用于商品B的需求,则由此计算得出的商品A和商品B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往往不具有经济意义 。
因此,正确的经济结论离不开正确的经济分析逻辑,而正确的经济分析逻辑则需立足于我们的经济常识 。这也是仅借助数学思维来分析经济现象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原因 。统计学上有一指标也是用来描述商品A价格和商品B相关变量的关系,即相关系数p,数学表达式为分子是商品A价格和商品B相关变量的协方差,分母是二者的方差之积再开方 。若计算所得的p大于0说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p小于0说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p等于0则说明二者没有关系 。
显然 , 即从数学的逻辑对二者进行分析只能得出其代入变量的变化趋势,而只有借助经济分析的逻辑,即引入商品供需定律的分析 , 才能真正认识到消费者对于商品A和商品B的选择逻辑 。这就是经济分析的逻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深度 商品的属性:基于价格弹性分析视角】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