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指标判断团队是否患病,三招可治

每个部门或团队都有自己的线上工作群,管理者的很多工作安排,可以即时发布出去,并@相关人,这也逐渐成为一种透明化的团队管理方式 。岗位职责与计划之内的事还好,团队成员的回复顶多有是否延迟的问题 , 但那些说不清该由谁来承接、工作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群里如何响应 , 就成为团队健康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
好的团队中一定会有人第一时间响应 , 或者在群里讨论 , 或者召集相关同事开临时线上会议,尽快将进展情况反馈给管理者,其他同事要么给意见和建议,要么给支持和鼓励,大家感受到的是一个凝心聚力的团队 。反之,群里长时间无人响应,只有被@的同事被动发声,其他同事事不关己不言不语,这不是什么好事 。
除了群里无回复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管理者警惕:大家复制粘贴式地排队点赞 , 连表情符号都一致,可就是不见谁主动站出来解决问题 。这就陷入另一种虚假繁荣状态,也是团队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
第三,优秀员工被孤立
按照职场80/20法则,团队中的优秀员工永远是20%的“关键少数” 。正常情况下,这些优秀员工应该得到团队的认可和赞许,一方面鼓励他们将优秀做法分享出来,供团队其他同事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也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担负起团队创新向前的先行者责任 。
有的团队恰恰相反,少部分优秀员工被团队其他成员孤立,大多数员工想的根本不是如何学习先进,而是千方百计查找优秀员工的过错和问题,并将这种可能是“莫须有”问题在管理者耳边放大 , 好等着“打土豪 , 分利益” 。这种情况下,那些“关键少数”的优秀员工如何自处?是接受和其他人一样平庸的表现,以更好地融入所谓的团队 , 还是当机立断,重新寻找让自己发光发热的新平台?无论是哪一种选择,最后的结果都是团队受损 。
这个指标尤其值得管理者警惕 。人才永远是团队之本,如果“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如何指望你的团队能健康成长?
第四,新业务无人响应
一般而言,老业务相对成熟,团队成员对其流程、打法、策略和方法比较熟悉,安全性较强,而新业务往往意味着需要走出舒适区 , 变量多 , 难题多,风险大,没有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达成目标的概率相对较低,因此,大多数公司都面临新业务推进遇阻、进展缓慢等情况 。
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新业务推出后 , 长时间无人响应 , 即使管理者找员工一对一面谈都无法改变局面,这就陷入一种僵局:新业务到底做不做?要做,无人可用;不做,这是公司战略 , 老板那里没法交代 。
新业务有无人积极响应,是衡量团队健康度的重要指标 。表面看是业务问题,背后却是团队管理问题 。如果不去反省流程、机制与文化体系,这个问题将长期无解 。
第五,团队集体吃老本
这是前一个指标的症状延伸 。所谓吃老本 , 不仅包括业务团队成员“喜旧厌新”,还包括客户体系、产品体系、管理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等,都喜欢遵循以往的惯例 。
之所以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大家轻车熟路,少了摸索失败的风险,还因为长时间的“岁月静好”(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客户对产品、技术、服务的升级或创新需求不强烈 , 行业竞争态势保持相对稳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还能保持相对领先等),使得很多团队成员(包括骨干)认知固化 , 宁肯玩命内卷吃老本,也不愿意承担创新冒险的代价 。这种情况 , 只有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巨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双碳”指标变化、数字化转型、元宇宙等),吃老本的资格被市场剥夺了,才能被迫变革 。
还有一种情况是 , 团队之前尝试过新业务、新模式、新做法,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那些之前的“吃螃蟹者”没有被理解和尊重,反而被团队各种嘲笑 。从此 , 不仅骨干的信心没有了,管理者的信心也没有了 , 于是,从上到下一起吃老本,缩回原来的舒适区不再冒险了 。一旦这种情况常态化 , 老板就要考虑更换管理者了 。
第六,理由越来越多,绩效考核不断缩水
不可否认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这几年 , 外部市场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各地时不时冒头的疫情,让很多企业防不胜防,这种情况对年度业绩目标达成产生影响是现实存在的 。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没达标?显然不能这么说,要不然国家的GDP与就业指标、税收指标是如何完成的?
有些企业,尤其是其业务团队,会提出因疫情反复等原因,要求调低绩效考核指标,管理者妥协了一次 , 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次说疫情原因,下次说客户对产品不认可,甚至说对手太强大……理由越来越多,业绩越来越差 , 绩效考核的严肃性、目标管理的系统性逐渐被破坏,管理者觉得越来越无力 。表面看,是外部环境导致业绩未达标 , 但仔细想想,作为企业,哪一天不在面临不确定性?哪一年不在面临行业环境的变化?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拿到确定的结果,这本就是企业的属性所在 。如果一个团队总是用各种理由来为自己的绩效未达标找借口,显然,这个团队是出问题了 。
治疗病症有三招
很多企业面对内部出现的团队管理种种症状,往往是不闻不问或者拖延解决 。如果所在行业风头正劲,业务高速增长,这些症状并不致命,甚至给人一种“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发展会自然消失”的感觉,但如果所在行业急转直下 , 政策面和基本面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些症状马上被放大 , 成为企业业务下滑的加速器 。因此,对于那些远离行业风口,或者迈过创业期进入成长阶段的企业而言 , 早点发现这些症状,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 , 实现团队管理康复,极为重要 。
有三招可以帮管理者解决问题 。
第一招:提升领导力,拨乱反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不是一天出现的 。第一次出现状况时,管理者没看到,或者觉得不重要没去管,大家相安无事,除了团队绩效,没有谁因此受损,也就相当于没有人对问题负责 。这将起到反面示范效应,让那些守规矩、愿意付出、积极主动的员工心里不平衡:凭什么有问题的员工肆无忌惮 , 而没问题的员工诚惶诚恐?
所以,管理者要拨乱反正:正视问题,敢于发声,敢于硬碰硬,快速解决问题 。这是考验管理者领导力的关键点,也是管理者发挥领导力的关键时刻:敢不敢为了团队的健康,暂时牺牲眼前的绩效;敢不敢为了部门的长远发展,打破所谓的现有团队和谐;敢不敢直面问题,以至于因此得罪一些人 。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并不容易,但这确实是德鲁克所言的“做正确的事”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治理团队“破窗” 。
管理学中的“破窗效应”指的是:团队中有人破坏规则(相当于在房间里打破一扇窗子) , 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车贷团队业务总结,就会引发更多人效仿这样的行为(相当于更多的窗子被打破) , 让团队陷入管理无效的状态 。因此,最快的止损方法,就是马上修补“破窗”——对团队病态行为说不,并按照制度和规则处理问题 。
治理“破窗”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管理者是否敢于正视问题的存在,是否敢于硬碰硬,特别是相关问题涉及团队中的骨干员工、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员工、强势风格的员工时 。压根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准备好得罪员工,是管理者治理“破窗”的前提 。当管理者选择了勇敢去做的时候,他也许会发现,情况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 。
第二招:机制动手术,治标治本
修补“破窗”,仅仅是第一步,确切地说,这是治标之策 。如果不能找到“破窗”的根源 , 仅仅是修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 并不能避免下一个“破窗”的出现,管理者将变成救火队长 , 搞得自己和团队疲惫不堪 。怎么办?
还得回到机制层面,从制度和流程层面动手术 , 才能真正实现治标又治本 。可是,制度和流程是个大问题,说起来无比正确,但管理者经常觉得无从下手 , 特别是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到底该从哪里着手?我给大家两个建议:
一是从业务流程入手 。为什么团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两个原因:要么是分工出了问题——有人太闲有人太忙 , 要么是协作出了问题——责任错位 。之所以从业务流程入手,就是要通过流程再造 , 从客户价值出发,去除业务价值链中的无效环节,将部门和团队资源集中在最能创造客户价值的节点,这就理顺了部门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让责任重新归位,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
二是进行人才盘点 。随着业务流程的梳理,管理者就会发现人岗错位以及任职能力问题,这是一次部门人才盘点的良机 。无论是四象限时间管理,还是九宫格时间管理,无论是“业绩—价值观”维度,还是“当前绩效—绩效潜力”维度,方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人才盘点,识别出真正的标杆与潜力股,找到可培养的中坚力量,管理者可以因人施策,让团队回归良性循环 。
第三招:文化做变革,改造土壤
对大多数团队而言,修补完“破窗”,进行完流程再造和人才盘点,团队管理的问题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 至少短期内不会对部门绩效和业务发展有负面影响 。但从长期看,无论是流程再造还是人才盘点车贷团队业务总结,总会有滞后于业务发展的时候,要想解决团队管理问题 , 还需要回到团队“免疫力”上——让团队文化成为员工成长的活力之源,让文化深入人心,让文化变成员工的日常行为 。
要打造团队“免疫力”,管理者需要将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员工对企业文化有误解,是因为很多企业的文化确实“虚”——仅仅停留在墙上 , 或者高层讲话稿里,与一线员工没啥关系 。所以,管理者面临的关键任务是 , 如何把文化做真、做实,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可执行、可落地 。当然,文化如何落地的话题 , 不是一篇文章能承载的,从实战的角度,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操作方法——树标杆 。
没错 , 树标杆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树立团队榜样 。标杆和榜样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业务或技术层面的最佳实践,还体现了企业文化 , 尤其是核心价值观 。同时,强烈建议管理者注意,不要一提到标杆,就一定是业绩标兵 。我们当然要重视业绩,但业绩与行为表现(体现核心价值观)都好的人 , 更应该成为团队的榜样和方向 。所以,在部门发展的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的标杆和榜样 , 对团队“免疫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
当然,团队管理健康化,还需要管理者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实践 。比如 , 无论何时,带领团队打胜仗,永远是最好用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这三招只是给大家开个头,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躬身实践,总结更多提升团队“免疫力”的方法 。另外,有些情况下 , 别说三招,六招都用过了,还是没啥效果 。这个时候 , “换人”是组织永远要保留的最后一个选项,这既包括出问题的员工,也包括总使团队管理处于病态的管理者 。(作者:杨继刚 企业转型专家 , 知行韬略合伙人)
【六个指标判断团队是否患病,三招可治】本文到此结束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