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秦腔》:对老农民来说,是子孙有出息好,还是儿孙绕膝好

文|应如是
编辑|SHI
【贾平凹《秦腔》:对老农民来说,是子孙有出息好,还是儿孙绕膝好】曾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讲述了一个现象,在北京的高档小区里,常常会见到在楼下晒太阳的老人,逢人就讲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是在国外挣大钱的 。
但是到了医院里 , 老人家们又得互相搀扶 , 颤颤巍巍地挂号、看诊,还常常会有老人因为不熟悉现代化的设施,遭到其他人的白眼 。
网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子女有出息,对于老人来说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
其实早在2005年 , 知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困惑:
是子孙越有出息越幸福 , 还是儿女平庸一些,享受儿孙绕膝的生活更幸福?
走出清风街的夏风
《秦腔》的故事背景 , 被作者安排在了自己的家乡陕南丹凤县棣花古镇 , 一个叫清风街的村庄 。
像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 , 贾平凹也在《秦腔》中安排了夏家和白家这两大家族 。
白家有出息的后人只剩一个唱秦腔的白雪,白雪的丈夫,就是夏家最有出息的后生夏风 。
与衰败的白家相比,夏家是清风街最有名望的家族夏家人丁就多得多了 。
这一代有弟兄四个,因为祖上有底蕴,所以名字也叫的响亮,四兄弟分别叫做天仁、天义、天礼和天智 。
老大早逝,老二夏天义是村里的支书,老四是退休的小学校长,风度儒雅,平素乐善好施,在村里很有威信 。
只有老三不怎么成器 , 常年在黑市倒卖银元 , 后来被人暗算横死 。
夏风就是老四夏天义家的老大 , 得益于父亲的培养,他凭着出色的笔杆子走出清风街进了省城,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 。
从泥土中走出去的夏风,虽然被村里人自豪地看成是清风街的名片,他却打心眼里看不起那些“泥腿子” 。
他小的时候因为学习好,父亲又是吃公粮的人,所以从小就没有做过农活,自然也就没有建立起对土地的认知和喜爱 。
即使对清风街还有一丝眷恋,随着他在城市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微弱的乡情也逐渐消退 。
在城市的文明中浸染的越久,他的优越感就越强,对故乡就越轻视 , 再加上村里人时不时找他帮忙办事,让他越来越反感回到村里 。
夏风认为城市就是高贵、先进的代表,农村就是过时的,应该被淘汰的,他对父亲最喜欢的“秦腔”表演艺术更是嗤之以鼻 。
他的妻子白雪作为县秦腔剧团的台柱子,虽然人长得漂亮戏又唱得好,但这并不是夏风主动追求她的原因 。
在省城时,也有人给夏风介绍过对象 , 但是他自己不想找同一个圈子里的人,才退而求其次,找了在清风街也有“体面”的白雪 。
其实在他心里,既看不起秦腔 , 也看不起秦腔演员 , 在他心里 , 秦腔早都过时了 , 也只能给农民演演了 。
两人结婚后,夏天安排了工作机会,想白雪往省城里调动,但是热爱秦腔艺术的白雪因为不想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一直拖着没办 。
两人本就是两地分居,因为这事,他们的婚姻关系也越来越脆弱,几乎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 。
他对秦腔和农村生活的排斥 , 也引起了二伯父夏天义的反感,说他脱了农民皮也没几天,居然看不起自己出身的地方 。
可夏风不管这些,他在城市的生活中如鱼得水,连老家都很少回去,跟白雪离婚后就一直呆在省城,一次家都没有回去过 。
因为和白雪的事情,夏风和家里人也闹得不好看,父亲夏天智临死之前甚至留下遗言 , 不让通知夏风 。
等夏风得到消息赶回来的时候,不仅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葬礼他都没赶得及 。
一辈子热爱秦腔,热爱清风街的夏天智 , 辛辛苦苦把儿子培养成才,让儿子在省城出人头地,到最后却教了个不仁不义的人,他自己也被儿子气的一病不起 。
幸好还有二儿子夏雨守在身边,要不他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
夏天智临终前交代,不让家里人通知夏风的时候,恐怕心里也在懊悔把儿子送到省城去工作吧 。
儿孙绕膝的夏天义
夏家老二夏天义虽然没有培养出在省城工作的儿子,他却有五个儿子围在身边 。
在需要男孩做劳力的农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夏天义特意按照庆字辈给儿子取名,讨了个“金玉满堂”的口彩 。
只是“金玉满堂”只有四个字,到了老五他就敷衍地取了个“瞎瞎”的名字 。
夏天义虽然因为清风街老支书的身份受人尊重,但是按照清风街做人标准还有一条,就是儿女孝顺、家庭和睦 , 夏天义对此也很重视 。
夏家老一辈相处和睦 , 就连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也是依次从大哥夏天仁家里吃第一顿,再到老二、老三、老四家 , 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 。
然而这些和睦也只是表面形式,夏天义虽然有5个儿子,过着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自从他带着一帮老人抵抗修国道被乡政府撤职后,在家里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
几个儿媳妇都不是省油的灯,他自己不但要种地干活,还要给每个儿媳妇再干点活,就这儿媳妇对他也没有丝毫尊重 。
平时老两口的一天三顿饭也都是自己解决,但是因为媳妇眼睛不好 , 连饭碗里落了一层白虫子都不知道 。
等夏天义累的弯着腰进门的时候,连能下口的饭都没有,这时大儿子和媳妇吵架过来找吃的,才知道父母过的是这样的生活 。
即使是这样 , 老大庆金也不敢提把父母接去他家照顾的话,因为他过不了媳妇淑贞那一关 。
孙子们也不拿夏天义当回事,他想给几个孩子讲一讲夏家发家的历史 , 却遭到了孩子们的嘲笑 。
七里河淤地是他一生的心愿,但是他让孩子们支持自己,去七里沟淤地,孩子们也只是开头去了几天 , 后来再也不去了 。
养老更是个大问题 , 几个儿子儿媳你推我我推你 , 谁也不愿意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最后老两口只能一天一户 , 挨个去吃饭 。
一辈子大公无私的夏天义,最后因为山体滑坡被掩埋在泥土之下,死在了他最热爱的土地上 。
其实从夏天义五个儿子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夏天义“养儿防老”的态度,即使“金玉满堂”,最后都是白瞎了,养老一个也靠不上 。
儿孙绕膝固然好,但是孝顺才是第一位 。
一代人的困惑与无奈
“子孙越有出息越幸福,还是越平庸儿孙绕膝更幸福”这个问题的背后 , 折射的是农村人现有的困惑 。
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辈总是希望子女脱出农门,然而现实却是越有出息的子女 , 在养老的时候可能越没用 。
像小说中的夏风一样,当他们一旦走出乡村,城市的文明往往会吸引他们的目光,相比较之下农村简陋的生活条件,也会遭到他们的嫌弃 。
城市的生活对于“农二代”来讲,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许多人会因为身上来自农村的标签产生自卑,又会因为这些自卑加深对故乡的嫌弃 。
即使对家乡怀有眷恋,可是他们赖以生活的根本,已经不是农村和土地,而是在城里的工作 。
这个能让他们维持生计的工作,也迫使他们不得不留在城里 , 等父母逝去之后,就会和乡村彻底断根 。
即使儿子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城里的儿媳不嫌弃老人,也只有极少数的老人能离开土地,过城里的生活 。
于是老人和子女,一个在城里 , 一个在乡下,从儿时的朝夕相处 , 变成了年节的小聚 。
老人平时有个头疼脑热,自然会体谅在城里生活的艰辛,能忍就忍,不能忍就自己去医院看诊 。
这不单单是在农村 , 也是很多城里老人的现状 。
除了那些考出家门的子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也都远离乡村,去城里讨生活 。
比起那些依然在土里刨食的年轻人,能在城里混下去的,也属于“有出息”的 。
他们扛着行李出门,或是进工厂,或是搞建筑 , 还有些做起了小生意,当上了大老板 。
他们每年的生活就像候鸟一样 , 临近春节从各自的工作地匆匆返乡,春节一过又离开家乡 。
不管是外出务工 , 还是考上大学脱离乡村,年轻人的离开 , 不仅让村里变得一片萧条,也让街上只剩下了老弱病残 。
小说中夏天智去世后,连给他抬棺的青壮年都凑不齐,这就是现在农村的写照 。
年轻人离村,也让家里的老人缺少照顾 , 清风街最有出息的夏风,连给父亲送终都没有赶上 。
死守在村里的年轻人,又会面临着经济和子女教育方面的难题,这同样也是老人们的压力 。
先进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上质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城市的生活令人向往,但是对于老人来说 , 当他们完成“把孩子送出家门”的任务后,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养老问题 。
是子孙越有出息越幸福,还是越平庸儿孙绕膝更幸福 , 是一代人的困惑与无奈 。
结语
贾平凹在《秦腔》的后记中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城市化面前,由于精壮劳力都去了城里,原本不够耕种的土地,已经荒废了不少 。
土地是不是从此就会慢慢消失,农村可能也会真正消失,但是如果不消失,那么土地和农村里的一切又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贾平凹的这部小说,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贾平凹自己也说 , 你如果仔细去读,能在里面体会到我的迷茫和辛酸 。
这种迷茫和辛酸,不仅是对子女是否有出息的迷茫,也有对农村现状的迷茫 。
《秦腔》也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两难思想:一方面无法抗拒城市化的进程 , 而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于乡村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
他用小说缅怀已经消逝的故乡 , 也用文学语言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