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近些年来,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泄密呈高发态势,据去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数十家消费维权单位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在2015年中,个人信息被泄露”,其中通讯信息、身份信息、消费信息等隐私被泄露高居前列 。有关部门的权威数据也显示:仅仅在最近5年里,我国发生的公民个人隐私泄密事件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千万条信息级别的就有15起 。
我们常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 。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让人们极为便捷、极为广泛地获取一些信息的同时,也给某些不良图谋者轻易打开他人隐私的“密箱”提供了巨大空间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一旦这些个人信息通过网络等散布开来 , 不止是个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 也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
所谓“隐私”,是指当事者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纯属个人的信息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荫蔽范围” 。自己不愿告人、别人也不能强行公开的“荫蔽范围”的权利,在法律上称之为“隐私权” 。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文章插图
隐私权的定名起源于1890年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所提出的“不受打扰的权利” 。由此可见,维护个人隐私权,首先是防止他人无端地对自己的“荫蔽范围”的侵犯 , 使得自己的正常生活不受他人任意“打扰” 。但现实生活中,随意“打扰”他人的正常生活,肆意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 , 故意或无意揭示他人隐私的事件更是司空见惯 。置身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失控的情形日趋加剧 , 难免让人对隐私安全陡生隐忧和不安 。
18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一书中,曾对“法治下的秩序”提出了几条标准 , 其中就有“个人权利的落实”和“人们行为规范化”两条 。这里所说的“个人权利的落实” , 当然包括个人拥有隐私权;而“人们行为规范化”这一条 , 无疑也包含了防止和避免肆意对个人信息揭秘的民事侵权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一民事侵权行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更需要从法律规范的层面加以审视 。
在结束了十年“文革”的无法无天时代 , 诸如大揭、大批、告密以及狠斗“私”字一闪念都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日渐步入“法治下的秩序” , 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个人各项权利得以重视 。关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 。有专家统计,我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 , 目前逾200部 。然而,与之相悖的是,个人隐私泄密事件屡有发生,有关部门的监管失之过宽、失之过软,使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它不仅威胁着公民的个人安危,更是严重损害了法治的威严 , 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法治的群众基础 。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