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逢迎世俗的他,最后活成为了这样

1570年的凌晨,太阳尚无出来,露水还停在嫩叶上 。26岁的刘元卿,从莲花县动身 , 到南昌参加乡试 。
他并无感到涓滴的紧张,毕竟实力摆在这里 。果然,他一举成名,夺得魁首 。
眼看跃龙门,眼看盖高楼 , 眼看蓝天白云齐飞翔 。
书生毕竟成心气 , 刘元卿以为自己可以一步登天 。第二年,进京会试,他依然是信念满满 。
惋惜,他太不懂的逢迎世俗了,还一个劲地“瞎嚷嚷”,说好听的痛陈时弊,说不好听是自掘坟墓 。
他乐在其中 , 以为这才是君子之道 , 提出“宜择贤,不宜循资取位” , 忤张居正 。
这后果可想而知 。首辅的脸上登时阴云密布,自然,刘元卿落第在所难免,乃至险些引来杀身之祸 。
满腔热血被撒在了江河,却依然无处奔流,刘元卿的心里那个难受 , 估量也只有他自己明白 。
他抹干眼泪,回头看看自己梦寐以求之处 。
他明白,理想中的王朝已是一个久病的老年人 。
今天,当咱们看刘元卿,简历还是蛮吸惹人的 。
这个生于1544年的“江右四正人”之一,被称为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
够牛逼吧,固然,在如今这个“家”泛滥的年代,自然不足为奇,但对于当时的明代来讲 , 足够了不起了 。
字调甫,号旋宇 , 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 。
江右王门大家,著述甚丰 , 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奕篇》被收入\”四库全书\” 。
刘元卿从小奋发读书 。什么边放牛边看书 , 最后不见牛影;什么悬梁、削发之类的……自然不在话下 。
然而 , 他牛逼,智商高,自然不需要这些 , 点个油灯 , 就能够成为一代高人了 。
再回到他忤张居正以后,这京师自然是不能呆了 。
1572年,刘元卿创建复礼书院 。
一介儒生出手了,他游走于乡亲,号令二十四姓民众共同撑起一方文化的天空 。
有钱的出钱 , 没钱的出力,穷乡僻壤沸腾了,复礼书院就此诞生 。书声琅琅,形成百姓幸福的梦境 。
1574年,不知道刘元卿是如何想的,也许他还是有些不情愿,毕竟自己学富五车 。
他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 。
这一次,他终于绝意功名,回到故乡 , 钻研理学 , 收徒讲学 。
这最终也算不上什么美事,刘元卿将才干自行放逐于乡野村郭,踏上一条著书育人之路 。
当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盛行,“缙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 。
只惋惜,莲花偏僻 , 闭塞后进,大家都苦的叮当响,哪有什么心思来听你讲学 。
看到老家的人们如斯贫苦无知,刘元卿“深引为耻” 。
所幸 , 贫苦的人们,受苦受难的人们,终究还是相信了刘元卿 。
他们愿意听课,愿意学习,刘元卿也没有孤负乡亲们的指望 。
刘元卿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为准则,制定严密的学规,寻求上乘的教育质量,使复礼书院“道日趋?。涨鞴恪?。
从此,在莲花的乡野小道上 , 不乏湖北、湖南等外省求学者风尘仆仆的身影 。
刘元卿也乐在其中,没有了功名的动机,刘元卿一门心思放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
他开始走团体化办学模式,以复礼书院为核心,又陆续创立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构成蔚为大观的书林气象 。
“面禾山,
负武功、西云、愁猿诸峰
拱揖而环聚,
足称雄观垂永古” 。
一时之间,文化如莲花盛开,在遥远的山间历久弥香 。
《楚人学舟》《猫说》《奈何姓万》《盲苦》《南岐人之瘿》《猩猩嗜酒》……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 , 本日仍然使人振聋发聩 。
山岚为伴,林木为侣,刘元卿先生身体力行地耕耘理学的肥饶土地 。
那一篇篇寓言从他的笔端流出,就像是江河水同样,清彻,流向远方 。
而刘元卿,也一直在坚持用寓言这类通俗易懂的载体,达到教谕的目的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复礼书院已经成为理学的一个文化坐标,布衣刘元卿同样成为海内绅士 。
《明史》记载:“自吴与弼后,元锡、元卿、潢并蒙荐辟 , 号江右四正人 。”
事情老是难得美满,没有了功名 , 让刘元卿可以安心教育,但是,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这让刘元卿又要“怒目切齿”了 。
迫于无奈,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 , 但仍聚众讲学如故 。
所幸,后来又恢复了 , 而书院在刘元卿的率领下,也是蒸蒸日上 。
随着知名度扩展,很多官员屡次上书朝廷,举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 。
皇帝这一次似乎无比注重,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尤其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仕进 。
然而,刘元卿此时哪有仕进的心思了,他只想悉心讲学 , 其他的他管不着,也不想管 。
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卸不掉,只好应召入京 。
此时,他又脑子发烧了,不改初衷,仍然坦荡直率 , 居然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封建王朝的举措 。
《请举朝讲疏》、《控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这些好的对策,惋惜,皇帝不买账 。
28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哪里有耐心倾听这些诤言,一切,不过云烟而已 。
王朝的落日,此时已近西山 。再一次,刘元卿感觉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他以病为由递了一纸辞呈,卷铺盖走人 。
家乡,再一次张开温暖的怀抱迎接游子,从此,永不分离 。
多少荒唐言、辛酸泪,
都付众人笑谈中 。
莲花多莲,芳香古今 。
刘元卿,便是一朵不会凋谢的莲 。
绝望,变失望,这失望,居然是群山一般连绵不绝 。
刘元卿,这一次下定决心,只孳孳于理学 。
刘元卿既能吸收别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明儒学案》载:
\”先生初游青原山 , 闻之与人曰:
青原诗书之地也,
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
此风遂绝矣 。先生契其言 。
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 。
因此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 。\”
1609年,刘元卿去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 , 明代绅士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 , 百世犹师\” 。
至此,刘元卿算是给众人一个交待,固然也不全是,他更可能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
至于其他 , 他一律无论 。
【不懂逢迎世俗的他,最后活成为了这样】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不懂逢迎世俗的他,最后活成为了这样”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