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曾经无比钟情泰戈尔的诗,他的目光后来为什么产生了转移?

1921年8月,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问世 , 引起了诗坛革命性的震动 。以《凤凰涅槃》《天狗》等为代表,其中史无前例的激荡情绪,转达出了“五四”时期除了旧革新的精神 。
熟识西方诗歌的读者 , 很容易在其中发现美国诗人惠特曼对郭沫若的重要影响 。
然而,仔细的读者浏览此诗集时,一定会在此外数首宁静、祥和的精美小诗中感受到另外一种韵致——《新月与白云》《鹭鸶》《春愁》《鸣蝉》《晚步》……这些诗 , 在诗集中排列其后 。有的读者,乃至评论家 , 都以为那些奔放、粗犷的诗是
【郭沫若曾经无比钟情泰戈尔的诗,他的目光后来为什么产生了转移?】郭沫若初识泰戈尔的诗
1914年9月,郭沫若以半年的耐劳攻读,考取进入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当时他与一名本科三年级的亲戚同住 。一天,那位学生从学校带回几页油印的英文课外读物 , 郭沫若接过一看,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几首短诗:《婴儿的路》《睡眠的偷儿》《云与波》《岸上》……一读之下,郭沫若极感惊异 。由于这是他先前从未见过的:“第一是诗的容易懂;第二是诗的散文式;第三是诗的清爽隽永 。”“那是没有韵脚的 , 而可能是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清爽以及平易径直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青了二十年!”
由此,郭沫若便与泰戈尔的诗结下了难解之缘 , 他开始四周寻觅泰戈尔的诗来读 。当时,泰戈尔刚取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他的诗在日本十分热销,作品集在东京还颇不易买到 。郭沫若读到《新月集》的全本,已经是一年后升入冈山高等学校读本科时的事了:“我得到他的《新月集》,看见那种淡雅的装订以及几页静默的插图,我心中的快活真好像小孩子得着一本画报同样 。”
1916年的秋季,郭沫若在冈山藏书楼又骤然寻出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花匠集》《爱人的赠品》等诗集 。一读之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真好像探患了我‘生命的生命’,探患了我‘生命的泉水’同样 。”浏览时,为怕人打扰 , 郭沫若找到一间很阴暗的阅览室,坐在墙角,面壁捧书默诵 。在这样尤其的情境里,郭沫若乃至因激动而流下
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郭沫若曾经无比钟情泰戈尔的诗,他的目光后来为什么产生了转移?”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