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在我们日常口语中 , “寺庙”早已成为一个固定名词,我们会说:“去寺庙烧香拜佛”, 但事实上“寺”和“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为一谈 。
-1-寺和庙的区别
提起“寺&
看到这里,大家不难发现“寺”和“庙”的区别 , “寺”中供奉的都是佛,像释迦摩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等,“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佛教场所 。
“庙”则供奉的是我们的先祖,还有古代的先贤,像孔子、关羽、岳飞等在民间声望很高的人 。庙也供奉神仙,像财神庙、山神庙 、龙王庙等 。
为什么供奉佛的场所被称为“寺” ,供奉先祖、先贤以及神仙的地方却被称为“庙”呢?
-2- “寺”的由来
佛教是在两汉时期才传入汉地,但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寺”,在《一切经音义》中记载着“寺,治也,官舍也 。”
最早“寺”是官署之名, 像秦汉时期, 很多政府机构都以“寺”命名,这一时期“九卿”的办公机构均称之为“寺” 。“鸿胪寺”是接待外宾和少数民族的,“侍中寺”是宫廷侍从办公的地方,&
什么时候“寺”从政府机构转换成佛教场所的呢?
是在东汉时期 , 汉明帝派蔡愔博士及其弟子秦景等十人去西域求取佛法 , 他们在那里抄得佛经42章,还遇见了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播佛教 。两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等人来到洛阳 , 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了 。
他们刚到汉地时,临时住进了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汉明帝还命人为高僧专门建造了一个“寺&
-3- “庙”的由来
“庙”最早是用来纪念先祖,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古代对庙的建造规模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礼记》中记载着:“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 像帝王祭祀祖先的庙自然是规模最大,被称为&
“家庙”与“祠堂”意思相近,祠堂也是用来供奉先祖的,最早出现于汉代 , 尤其是东汉末年,兴起了修建祠堂抬高家族门第的风气,祠堂也因此多了起来 。
也是从汉代开始,“庙”逐渐与“神社”混为一谈 , 庙里也开始供奉起神仙 , 像“土地庙”、“财神庙”、“山神庙” 、“龙王庙”等 , 还常用来追谥那些在民间声望较高的文人武士,如孔子庙和关公庙 。
也正是因为“庙”可以供奉神仙,与供奉佛祖的“寺” 有了相似之处,随着时间发展,“寺庙”这两个字也经常合成一个词来使用,指的是佛教相关的寺院 。
所以庙的由来,一开始是为了祭拜先祖,供奉他们的牌位 。后来又供奉神仙 , 古代先贤等 。庙的本质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对祖先、神灵、先贤的一种尊敬,表达后人的一种缅怀 。
结语:
不得不说,中国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汉字也都是独特的 , 光是“寺、庙、观、庵” 这几个字都各有历史和含义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所在,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