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

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
新校长传媒 2023-07-10 07:00 发表于重庆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教育,作者俞正强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 。《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性教育主流媒体,拥有73年历史 。定位“思想高地、行动智库”,宣传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 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现代化 。
每到假期 , “暑假适合超车”“X年级的暑假最可怕”等话题总是时隐时现 。与“超车”相对应的,“减负”怎么减,也会在家校之间左右徘徊 。
“减负”是个说了很久的老话题,不仅很久,而且说的层级越来越宽 。可提了多年“减负”,始终没能减得彻底 。
对孩子们来说,什么才是该减的“负”?“减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需要教育人怎样的配合?来看看俞正强校长从学校层面的系统思考 。
什么是该减的“负”?
学生很累,学习很苦 , 上学很忙 , 所以我们要减负 。减少作业 , 让学生不累,学习不苦,上学不忙,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什么程度算不累了呢?怎么样算不苦了呢?
当我们成人认为“不苦”,而学生认为“很苦”,听谁的呢?或者说学生认为“不苦”,而我们成人认为“很苦”,以谁为准呢?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学习可以不苦,上学可以不忙,当学生可以不累,学生会怎么认识学习这件事呢?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千百年来有太多这样的认识了 。天下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有的优秀都与不同寻常的努力连在一起,而努力则外显为学生吃得了苦,扛得住累,经得起忙 。
一个不想付出足够努力,又不想接受自己不优秀的孩子,内心有多崩溃?
认识到位,行为才会正确 。
“负”不在“苦”本身,“苦”本身不是“负”,而在“苦”前面的定语 。比如“绝望”的苦与“有希望”的苦 , “绝望”便是“负”,“有希望”便是“正” 。我们要减的“负”是那个与苦相连的“绝望”,而不是“苦”本身,减去“绝望”这个“负”,还孩子“有希望”这个“正”,这才是减“负”的要义 。
同理 , 累不是我们要减的对象 , 无意义的累,那个无意义才是我们要减的“负”,减去“无意义”的“负”,增加“有意义”的“正”,只要累得有意义,这样的“累”便是我们所倡导的 。当然,这个“累”的度本身也在意义的内涵之中 。
枯燥机械的忙要变成生动有趣的忙,所谓乐此不疲 , 便是生动有趣的忙的最好写照 。
如果这样的思考成立,我们总结成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减的“负”不是指苦、累、忙本身,而是与苦、累、忙相连的绝望、机械、无意义,减去这些“负”之后,让苦与希望相连,让累与意义相连,让忙与生动有趣相连 。
在希望、意义、生动中培养出一个能吃苦、能扛累、能经忙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是有力量的,才可能是有担当的 , 才是我们教育所指向的 。
如果我们形成如上共识 , 就有两个好处 。
其一,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去扛累、去经忙,这样与中国的千年文化对接,气就顺了 。
其二,我们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一个明确的点 , 让绝望、枯燥、机械暂离孩子的学习生活 。
怎么“做”?
举个例子 , 一年级的小朋友记拼音是很难的,比如b与d,比如p与q,为了让孩子记住不出差错 , 老师会有如下办法:
办法一:抄写,重复抄写 。
办法二:背顺口溜,帮助记忆 。
办法三: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 , 拼摆拼音字母 。
这三种办法 , 孩子都是“忙”,但办法三会显得生动有趣,孩子忙得喜欢、忙得开心,办法一则忙得机械、忙得枯燥 。
苦和累亦复如此 。
孩子其实是不怕苦,不怕累 , 也不怕忙的 , 我们只要做到苦与希望相连,累与意义一起,忙与有趣共生,教育便会成功了 。
减负真正的困难在哪里?
明确了减“负”的“负”点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减” , “减”的困难在哪里?如果说明白什么为“负”是认识,那么如何“减”就是行为了 。
如前所说,“减”的过程,其实就是化绝望为希望、变枯燥机械为生动有趣、用有意义去替代无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者是孩子的老师与孩子的父母 。我们暂且按下孩子的父母不说,我们这里只讨论老师 。
完成这个过程,对老师而言,需要有两样东西 。
首先是善良 。不想孩子身处绝望之中,不想孩子沉湎于枯燥机械的重复之中,不想孩子陷于无意义的疲倦之中,这个心的善良,是老师愿意去做“减”这件事的动力之源,动力越强大 , 实现“减”的可能性则越大 。反之,老师会以一句“关我什么事啊”来给自己一个回避“减”的理由,置学生于绝望、机械之中 。
其次是智慧 。智慧本质上就是有办法,所谓因材施教,本质上就是智慧 。这个智慧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是因材,即能看明白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第二部分是施教,即根据孩子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施教” 。如果这个方法不行,会因此作出调整,直至方法合适 。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以“我没办法啊”来回避“减” 。
善,能与孩子感同身受 , 乐孩子所乐,痛孩子所痛;慧,总能说出令孩子心动的语言,总能想出孩子喜欢的活动,总能打一个简洁生动的比喻 。而在现实中 , 我们有些老师心地很好,掏心掏肺,就是不会想办法,用单一机械的办法,以爱的名义,不断闭塞孩子的空间 。
因此,减负的困难在于老师是否具备应有的善与慧,或者在于有多少老师具备应有的善与慧 。
减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校长?
我们一定要明白,孩子课业的“负”是靠老师减的,老师才是“减”负的主角 。
校长的责任不是想出许多减负的招,校长的责任是建设一支适合“减负”的教师队伍 。
政府的责任也不是替老师想许多减负的招 , 政府的责任是创造一个适合校长建设这支教师队伍的条件 。
因此,减负这个系统工程,就学校而言 , 有这样一条逻辑线:
政府做对了,就会有适合减负的校长出现 。
校长做对了,就会有适合减负的老师出现 。
老师做对了 , 孩子的课业之“负”就能“减”下来 。
因此,减负需要校长明确五个要点:
1. 老师是减负的主角,不要代老师而行 。
2. 与老师达成共识,减的“负”是什么?
3. 让老师深信:善良不会吃亏 。老师的善就会日生日长 。
4. 让老师亲历:我们是有办法的 。老师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 。
5. 涵养自己的善良与智慧,有办法让老师深信与亲历 。
这五个要点中,第一条特别重要,这是校长的边界,不要去替老师想办法,所谓“一理万法”,方法是因人而异的 。这位老师有效果的办法,那位老师可能就没效果 , 校长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办法教给老师,老师用了可能没效果,也可能有坏的效果 。
因此 , 自己用的方法最后只能自己想,方法可以受启发,而道理可以讲明白 。为什么?因为理是一样的 。所以 , 校长想建设教师队伍的方法,老师想减负的办法,各得其所 。而校长想的方法所基于的理 , 与老师所基于的理是一样的 。
怎么建一支适合减负的教师队伍?
“过重”一词说起来容易,真的要衡量什么是“过重”,其实是很难的 。对同一个人 , 不想做的时候一道题也是“过重”,想做的时候十道题也不算“过重” 。对不同的人,有的人一道题已经过重,有的人百道题也轻松 。
在老师的实践中 , 其实落实了作业的五个功能 。
功能之一:反?。ㄕ锒希┕δ?。通过作业,帮助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
功能之二:强化功能 。重复是记忆之母,量变引起质变 , 这些认识都给作业的重复强化功能以充分的理由 。
功能三:惩罚功能 。当一个学生少做作业,欠做作业,或者字写得很差时 , 经常会有惩罚性的作业 。
功能四:填充功能 。主要是用作业来满足时间 。比如这个时间没事干,或者还不知道让学生干什么,就拿一些作业让孩子做 , 把这个时间给混过去 。
功能五:表示功能 。这个功能主要是满足教师关于教学程序上的需要,其最大意义是表示做过了 。
在这五个功能中,作业的反馈和诊断功能应是作业本来的面目 。强化、惩罚、填充与表示功能,则是被异化了的功能 。在我们讨论减轻作业负担时,事实上要减的是作业的强化、惩罚,填充与表示功能 。
如何减轻作业的这四项功能呢?只有师资建设这一条路了 。
在我们谈到师资建设时 , 通常会有师德与师能两方面的建设,但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个人认为没有离开师德的师能 。师能一旦离开了师德便失去了意义 , 师资建设本质上就是师德建设,伴随着老师师德的提升 , 相对的师能才会逐步提升 。因此,建设一支适合减轻课业负担的教师队伍,本质上是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 。
师德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 这个行动分为如下几个过程 。
师德建设水平之一:不触底线 。首先要在校园里用制度画出底线,杜绝骂学生、打学生、侮辱、冷嘲热讽、不改作业、有偿家教等行为 。只要触犯了底线,就坚决执行制度 。
师德建设水平之二:不占便宜 。有许多老师不会触犯底线 , 但是喜欢或不拒绝占点便宜 。比如少上几节课,会很高兴,会千方百计争取少上几节课;有的老师做不到少上几节课,但不太愿意在课上投入 。
如果这种状态成为教师主流,学生的课业负担一定是无法减轻的 。因此 , 学校的师德建设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 用制度规定基本工作量;
2. 改善学校评价办法,让干活的老实人不吃亏;
3. 设计一些活动 , 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道德优势 。
师德建设水平之三:不愿意吃亏 。在学校里,有这样一类老师 , 从不越底线,不爱占便宜 , 但是也不愿意吃亏 。他们公私分明,职责清晰 , 边界感十分强 。
他们对学生经常是这样的:“我该干的都干了,学生的好与坏是学生自己的事了 。”
他们对同事经常是这样的:“我不会占任何人的便宜,但任何人也别想欺负我 。”
他们对学校经常是这样的:“上班时间我会干该干的,下班后的时间是我自己的 。”
这类老师,要他们多付出是绝无可能的 。他们对学校的利益也不大关心,只要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不会理会 。
这类老师是经常实现作业“表示”功能的一类老师 。因为作业不做,心里过不去 。但要把作业很用心地进行设计,又觉得自己吃亏了,犯不着 。
改变这一状况的要点在于将学校交给老师 。学校不要变成一部分人的学校,将学校交给老师的关键点在于校长的人品 。校长不要将学校作为自己发展的工具,而要将自己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 。
并且,这种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要让老师在学校管理的每个细节中感受到,不仅是感受到,而且还要持续感受到 。因为老师会十分警惕校长是不是在作秀,会不会“上当” 。而这种警惕与疑惑是需要在时间里渐渐消除的 。
当这部分老师深刻认识到学校利益就是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的自我就从一个家庭放大到一个单位 。在这个放大的过程中,学校要经常组织老师进行一些讨论
第二部分,激发 。激发是针对孩子的兴趣而言 。人的成长其实要在两个方面成长,一个方面是天生对什么有兴趣 , 教育的任务是保持其兴趣;另一个方面是对什么没有兴趣,为了让孩子做好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就需要激发,激发孩子的兴趣 。学校在这方面工作上,主要设计了社团活动与梦想领袖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 达到减轻负担的效果 。激发,本质上是增强孩子关于学习的趣味 。
第三部分,激活 。激活主要是针对孩子所学的知识而言的 。不要把知识异化为死的知识 , 而要保留知识本身的活力,或者赋予知识适宜的活力 。
在我们学校 , 专门开发了《种子课》供老师学习 。从数学到语文,以及其他学科 。种子课的意义,在于激活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间的联结,在于激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这样,实现了知识之间的生长,而回避了知识间的堆积 。
当然,解决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应该是一代教育人的事,这一代教育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 来解决当下这个教育的痛点 。
作者 | 俞正强(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什么是孩子该减的“负”?真正的“减负”难在哪,需要怎样配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