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大讲堂|什么?武汉人都在博物馆里过早?


武汉早点,闻名全国;神仙打架,各显神通 。品类之繁多,就算是即兴贯口“报菜名”,小浪花也能信手拈来十几个品种 。“吃上一个月不重样”这个传说,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
当时店里主营糊米酒、欢喜坨、油香等甜食,兼营三鲜豆皮、生煎包子、烧麦、面窝、鸡冠饺等小吃 。其中 , 糊米酒最具特色,是本地人过早时必须来一碗的小吃 。
还有三鲜豆皮 。三镇民生甜食馆的豆皮可是出自名师之手——武汉三鲜豆皮的创始人郭春山 。自郭春山接手三镇民生甜食馆,相继推出什锦豆腐脑、蟹壳黄等爆款汉味小吃,经人口口相传,其名声一时间响彻三镇 。
闲聊时刻:彼时,能与郭春山平分秋色的,是后来老通城的王牌师傅“高金安” ,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将三镇民生甜食馆的三鲜豆皮单拎出来与老通城碰一碰的原因 。(都是高手 , 都是高手)
以后 , 随着岁月的风云变化,甜食馆几经浮沉 。直到1999年企业改制后,第三代传承人陈汉华扛起了“这面大旗”,民生甜食馆也在此时更名为“三镇民生甜食馆” 。
重新接手“老字号”的招牌并将其发扬光大,光有一腔孤勇可不行 , 团队协作才能成大事 。陈汉华首先向“老民生”的师傅发出邀请 , 特聘吴文钦、吴秀英等原福禄居的技艺大师回归民生甜食馆,还召集了不少民间传统小吃技艺大师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
第三代掌门人陈汉华
带着这样一支精良的队伍,陈汉华在几十载不遗余力的用心经营中,把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店盘活,并发扬光大,三镇民生甜食馆的门店也如繁星般遍布武汉三镇各个角落 。
陈汉华先后被省文化厅授予“省首批食文化技艺传承人” 。2006年6月《人民网》湖北名牌、湖北省名牌民营企业家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民营企业家”,市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度十佳创业人物”;三镇民生甜食馆也被授予“省首批食文化知名企业”,被省市商务厅局认定为省、市老字号企业 。
打江山已是不易,守江山更不能掉以轻心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三镇民生甜食馆始终坚持15步古法制作技艺,精选食材以保障质量与口味,省不得一丝力,作不得一点假 。
就拿招牌糊米酒来说——“吃了三镇民生糊米酒,开心又爽口”是大多数人对三镇民生桂花糊米酒的评价,各门店也以“桂花香,米酒甜 , 不好吃,不要钱”为经营理念 , 字里行间都是三镇民生货真价实、真诚待客的十足底气 。
2018年,三镇民生被交到了第四代传承人罗曼玲手中 。
最初帮助父亲打理门店时,曼玲只是想为年迈的父亲多分担一些 。那时的她20岁,辞掉了高薪的工作,投身到了小吃行业 。
小吃行业辛苦,初期尤其累人心 。两代人思维的碰撞让曼玲的工作举步维艰,很多新想法无法落地,当时的曼玲一度想放弃——她明白,在舒适区里生存没有风险,但也永远没有发展与突破 。
转机发生在2021年 。这一年,三镇民生总店胜利街86号搬迁至胜利街125号 。对于新店的装修,起初两代人依旧意见不统一 。父亲建议瓷砖大白墙,曼玲则坚持做文创 。同时 , 她还邀请了湖北省著名纪实摄影家谢国安老先生刊展摄于80年代的作品《过早》 。
这一举动掷地有声 , 三镇民生甜食馆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集文化与美食的传承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顾客前来打卡,一家略带暮气的老字号开始焕发新生 。
接过父辈们交过来的接力棒,曼玲顺应新消费时代的特征,让三镇民生甜食馆从一众老字号中脱颖而出,走进了全市乃至全国的视野之中 。
“被看见”这件事情 , 远没有听起来简单 。这背后,是曼玲带着团队为“三镇民生”这块金字招牌下的一盘大棋 。
前排左:第二代白案当家人吴文钦;前排右:第三代掌门人陈汉华;后排:第四代掌门人罗曼玲
为品牌定位 。为区别于其他老字号,在文化标签上差异化定位,结合三镇民生60多年的历史和独特旧址老楼(原店位于胜利街86号)的特征,其被定位为“武汉过早博物馆”,满足大众一站式美食打卡需求 。
打造明星单品 。七十二行很难做到行行精,过早博物馆也需要有一款最能引起共鸣的明星产品——家喻户晓的糊米酒 ,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种子选手 。今年,三镇民生申请了“三镇民生糊米酒”江岸区技艺非遗,成立专项金用于宣传和推广传统非遗技艺 。
线上做短视频 。策划《民生故事》系列 , 以众多食客的真实用餐体验来分享民生故事,让“民生的,大众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
线下做文化墙 。打造700㎡的形象门店,店内展示40平米的文创墙,其中刊展了湖北省老一辈纪实摄影家谢国安老先生摄于80年代的名作《过早》影像系列照片,让顾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能感受情怀 。这一举措让三镇民生成为了武汉的标签打卡地,为三镇民生吸引了30%的年轻顾客 。
扩大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影响力,是三镇民生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镇民生还能寻求哪些发力点?
武汉巴思川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蕾认为,可以从产品端和宣传端两个层面入手 。
产品端
1)个性化爆款单品打造
产品升级个性化定制:将 “三镇民生桂花糊米酒”升级为“定制化的糊米酒”,把年轻人的“奶茶饮品”概念融入其中,让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来选择米酒的甜度以及规格 。
2)与本土商家打造跨界联名产品
跨界联名合作造势:与其他武汉本地的商家,如咖啡馆、奶茶店等年轻群体消费的场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出跨界产品,例如“三镇桂花糊拿铁”、“三镇桂花糊奶茶”等 。
3)创意外形包装设计
设计新颖外包装:追溯三镇民生甜食馆自1956年创立的悠久历史,将门店的餐具还原至旧时的特色,同时可以印刷上“1956”的字号,放大数字强调年份,增强品牌标签化;创造三镇民生的独特产品形象,从特殊的模具、装饰品或图案设计出发 , 例如在8月即将推出的古法技艺新产品“鳜鱼面”,为该产品的容器进行独特的形状定制,加强“鳜鱼面”的视觉符号 。
升级品牌线上外卖包装:将三镇民生的外卖范围业务里的外包装进行产品升级,设计专用的包装袋以“极简”+“logo”的包装形式进行视觉效果传达,增强用户对于品牌“外卖包装袋”的二次使用率 。
宣传端
1)线上品牌营销活动
电商平台本地生活: 依托成熟的电商平台,如抖音平台,在“三镇民生甜食馆”官方账号 , 上架 “300元包月到店过早卡“ 的期货券,并寻找本地的团购koc、kol进行短视频宣传 , 从而拉动客流到店进行长期性的消费 。
2)线下品牌营销活动
门店打卡式集邮:三镇民生甜食馆在武汉本地有许多的门店,以独具特色租界世纪老楼(原老店胜利街86号三镇民生旧址)为起点,结合时下“city walk”,把武汉门店之间的线路连接起来,打造成为“三镇民生武汉游路线”,营造出“边逛边吃”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感,同时通过集邮式打卡为参与者送上福利 。
3)打造三镇食客文化
以《武汉早餐的记忆》为专题拍摄制作系的列短视频,并投放至品牌的矩阵新媒体账号中 。短视频可从在武汉生活的“老武汉人”、“从外地定居到汉的新武汉人”以及“来汉旅游的游客”这样三类人群的视角出发 , 讲述其到店过早时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通过武汉广电等媒体进行曝光造势,最终打造一处以“三镇民生甜食馆”为中心的“老武汉过早的片区文化”,并成为武汉“过早文化”的核心地带 。
你对三镇民生甜食馆有着怎样的情怀和记忆?你希望在哪些赛道看见三镇民生的身影?
【老字号大讲堂|什么?武汉人都在博物馆里过早?】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老字号大讲堂|什么?武汉人都在博物馆里过早?的详细内容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