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是一段著名的历史传说,其结论是魏征进谏是一件非常勇敢且有益的事情 。
据传说,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下诏迎请大明神像,但魏征认为此举一方面浪费国库,另一方面违背了佛教中尊重空性的原则,于是进谏曾上奏唐玄宗“进谏不忠,乃致误国之罪,退谏是士之节,致馆陵不墓,以尔人之名久世子孙”,最终唐玄宗采纳了魏征的谏言,放弃了修建大明神像的计划 。
源远流长 , 这段历史传说不仅体现了唐代朝臣的谏言制度,也突显了尊重知识、敬重人才以及推崇廉洁之风的传统美德 。
人们常常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关于权力与良知的内在冲突,以及珍惜公共资源、崇尚科学、合理支配财政的重要性 。
有关魏征进谏的事例有什么?有一次,魏征进谏 , 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 。唐太宗回到后宫,大为恼火 , 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 , 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 。”
【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魏征进谏的故事】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 。
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进谏的故事概括50字?1、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 。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 , 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 , 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
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
2、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像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 , 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 , 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
3、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 。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 , 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 。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 。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 。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 。
4、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 , 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 , 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 , 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 。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 , 以资鼓励 。
5、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 。有一次 , 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 , 唐太宗很生气 。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 。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 , 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 。供应是有限的 , 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
魏征直谏从中读懂了什么?魏征直谏从中读懂的是唐朝初期帝王兼容并蓄的统治方针,以及初唐时期称得上是吏治相对清明的历史时期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只有当贤臣遇上明君才能直谏,才敢直柬 。很好的诠释了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 , 贤臣择主而伺的真正含义 。
魏征唐太宗泰山封禅的典故?唐太宗是有名的贤君明主,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 。当时 , 唐太宗已经有了前往泰山封禅的意愿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夏,李世民正式下诏封禅 , 并做好了一切准备,但是这时报告天上出现了彗星,不吉利 。此时,魏征上奏,希望皇帝不要前往封禅 。这就是《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魏征表示,天下还不富裕,祭祀封禅投入太大,老百姓难以承受 。好在唐太宗从谏如流,放弃了封禅的念头 。
古代虚心听大臣进谏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般帝王少有的谦虚 , 更注重大臣的纳谏,因此成就了“贞观之治” 。
唐太宗在位期间 , 一直认为自己也会犯错误,也从不隐藏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代帝王难得的品质 。他经常说“人欲自照 , 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唐太宗与魏征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在唐太宗治下 , 魏征常常以直言劝谏见称,但也曾有获罪之时
有一次 , 唐太宗外出旅行时魏征对他说:"陛下为什么总是不穿黄袍呢?"唐太宗听后生气,但回到宫中就询问内官为什么不请做黄袍,内官则回答说:"陛下的身上没有太阳晒成的痕迹啊
"唐太宗听后大怒,准备杀了魏征,但又怕后人评说,最终将他贬到边疆任职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表明唐太宗重视劝谏和直言,这有助于提醒人们尊重言论自由,听取不同意见,并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