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这一概念起源于春秋时代 , 最初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重要阐释之作 。其原意是指“尊敬并效忠君王,抵抗并排斥异族入侵” 。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的权威急剧下降,各诸侯国内部的篡位政变以及国家间的兼并战争频发 。与此同时,南北边疆的异族势力趁机侵入,北方的山戎和南方的荆蛮都对华夏文明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通过内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 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 。他们适时地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以诸侯领袖的身份,借助周天子的名义来征伐那些不忠的臣子 。他们尊重周天子,并多次发起帮助诸侯国抵抗异族入侵的战争,因此赢得了极高的赞誉,他们的行为被后人赞誉为尊王攘夷 。
尽管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 但实际上他的目标仍然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谋求霸权,并为侵略其他国家寻找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以便号令天下的诸侯 。从“尊王”的旗号中获取的政治资本和实际利益远远超过了“尊王”本身,因此“尊王”只是一个幌子 , 真正的意图是通过攘夷来拓展领土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人的霸权之路都是如此 。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意另立太子 。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君在首止会盟,并与周天子结盟,以确立太子的正统地位 。次年,由于郑文公在首止逃会,管仲和齐桓公便率领联军讨伐郑国 。几年后,齐桓公率领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在葵丘会盟 。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领袖 。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 , 提出了“尊重周王室,抵抗夷狄 , 禁止篡位弑君,抑制兼并”的主张 。周襄王派宰孔参加 , 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此后,凡是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情,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
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从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楚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公元前663年(桓公二十三年) , 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 。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 , 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 , 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 。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 。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 。经过多年的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
【尊王攘夷:春秋时期的权力游戏】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通常受到正面评价 。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朱熹亦称其“尊周室 , 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 , 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这属于“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 。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
猜你喜欢
- 康熙帝为何未传位于贤王胤禩?
- 如何运用“围魏救赵”策略取得竞争胜利?
- 四川与中国革命:开国四帅三将一猛将
- 叶挺与新四军:权力与冲突
- 古代青楼女子的爱情抉择
- 古代乞丐:撩妹大师与窈窕淑女间的非凡情缘
-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黄麻起义的总指挥们
- 探究中美两国不同电压标准的历史与优劣
- 拼多多如何成为中国电商市场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