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兴衰之谜:从战略枢纽到国灭祀绝的历史轨迹


【曹国兴衰之谜:从战略枢纽到国灭祀绝的历史轨迹】在西周初期,有一个诸侯国,它坐拥“天下之中”的肥沃土地、最密集的人口以及周王朝东部的交通枢纽 。然而 , 直至国家覆灭,它也没有展现出任何辉煌 。历代国君无所作为,既未能壮大实力,也未能守护基业 , 最终沦为了“待宰的羔羊”,饱受欺凌后走向灭亡……如果不是因为春秋时期国君偷窥晋国公子重耳沐浴的丑闻,恐怕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名声不显、若隐若现的小国——曹国 。
曹国地处战略要冲,“襟带河济,扼控鲁宋”,与黄河和济水这两条黄金水道相连 , 掌控着鲁宋交通网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背景下,曹国的河流交织成了东方齐鲁、吴越之地诸侯国前往镐京朝见周天子的必经之路 。这使得曹国自建立之初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更何况,在曹国建立之前,这一地区因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而较早得到开发,汇聚了无数的商品与货币,人口异常稠密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时期的范蠡和子贡曾在这里积累起巨额财富 , 生意兴隆,由此可见曹国也是当时的经济商业中心 。
为确保疆土安全,西周统治者设立了遍布全国的防御据点,并通过设立“司关”、“司险”、“掌固”、“掌疆”等官职,在地形险要之处设置关塞,阻断和控制交通 。道路的修筑和水路的运输自然是“西周国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兵贵神速”,便利的交通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更大保障 。曹国交通便捷、道路畅通,周武王封弟弟叔振铎于此镇守,显然赋予了他控制东部地区战略枢纽和经济命脉的特殊使命 。
然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曹国 , 为何未能走上强国之路,反而遭遇了国灭祀绝的不幸命运?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追溯曹国的历史 。
曹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87年)是周代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伯爵 。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西南部 。曹国之域“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 , 是诸侯各国往来必经之地 。陶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中”,全国性经济大都会 。
西周时期 , 曹国实为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 , 与晋、鲁、卫、蔡同列“十二诸侯” 。然而,随着周室的衰微,曹国逐渐沦为中原的二流诸侯国 。晋楚争霸之际 , 曹国成为了受害者之一 。晋公子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相待 。晋文公即位后,对曹国进行了讨伐,曹共公被俘 。在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中,楚国失败,曹国转而亲附于晋国 。
春秋末期 , 曹、宋交恶 。曹悼公被囚至死,曹国内乱,曹伯阳继位,热衷于征战,侵犯宋国 。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曹 。曹国灭亡后,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 曹叔振铎即为曹姓始祖,汉相曹参即其后裔 。
曹叔振铎姬姓 , 名振铎,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6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代诸侯国曹国始封之君,曹姓始祖 。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 。其地西接成周,东连齐鲁 , 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处在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 。叔振铎在位期间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太子脾即位,是为曹太伯 。
曹太伯姬脾 , 姬姓曹氏,谥号“太伯”,西周时期曹国第2任国君 。周文王姬昌之孙 , 曹叔振铎嫡长子,在位五十一年 。此后,曹国历经曹仲君、曹宫伯、曹孝伯、曹夷伯、曹幽伯、曹戴伯、曹惠伯、曹废伯、曹穆公等多位君主,直至最终被宋国所灭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