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四川宜宾一所中学举行了一次聚餐 。
聚餐散会后,三十多名学生突发恶疾,上吐下泻 。
经过校医初步诊断后,认为宜宾中学的学生应该是患上了当地常见的一种疾病 。
校方很快接受了这个观点 。
但,刚刚迁居于此的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师生却有不同的观点,他们经过研究调查后 , 发现造成这种恶疾的凶手原来是“食盐” 。
“吃人”怪救好了恶疾宜宾中学的这三十几位同学的病症很快就惊动了刚刚搬迁来不久的同济医学院的师生 。
他们加入了对宜宾中学中毒学生的治疗工作中 。
经过诊断,他们很快就认定学生们是患上了当地常见的病——痹病 。
痹病在四川话中读“Pa 病”,这种病症在发病时会让人四肢麻木,因足部先会感受到酸麻,进而才会蔓延到全身 , 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麻脚病” 。
麻脚病一旦得上,就不单单是“麻脚”这么简单,这种麻痹症状蔓延到胸部时,人会感到呼吸困难最终失去宝贵的生命 。
痹病在川南肆虐已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并没有找到麻脚病的病因,也就无法根治这个病 。
一旦有人得上麻脚?。?就只能眼睁睁地等死 。而在当时那个战争年代 , 麻脚病就等于死亡 。
直到同济大学搬到宜宾后 , 才彻底根治了麻脚病 。
同济大学是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丽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一所德文医学堂,后来经过整合 , 成为综合大学,于1927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
这所高等学府本在上海,与川南有千里之遥 。
但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 , 同济大学就不得不考虑搬迁 。
为了能寻找到一方可以安稳读书的书桌,该校先后在江西赣州、吉安、广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辗转 。
局势危机,同济大学很难找到一个长期的安身之所 。好不容易在1939年迁入昆明,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但日军的敌机很快就尾随而至 。
为了安全考量,同济大学决定在1940年再次寻找新的校址 。
此时 , 很多地方都拒绝了同济大学 。
因为该校规模太大,老师、学生、教职工加在一起快有上万人 。
而战争年代,物资本就匮乏,这么多人涌入一个小地方,势必会造成当地物资短缺、物价疯涨的情况 。
很多地方在接到同济大学的搬迁申请后,都会回复该校:“我这里庙小容不了大佛”,请同济大学另择宝地 。
在被好几个地方拒绝后 , 四川宜宾李庄镇竟然接纳了同济大学 。
同济大学联系到了在四川宜宾任中元造纸厂当厂长的28届校友钱子宁 。
钱子宁在接到母校的求助后,马上行动,与宜宾当地乡绅取得联系 。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乡绅在基层的影响力非常大 , 如果能够取得乡绅的同意,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十分顺利 。
钱子宁在宜宾经营多年,知道李庄镇盘踞着一大批有家国情怀的开明乡绅 , 因此他对取得乡绅的支持很有信心 。
如钱子宁所料 , 当他把同济大学想要迁到李庄的消息告诉给当地乡绅时,对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回复钱子宁答应他的请求 。
有了乡绅的支持,同济大学搬到李庄的事情顺理成章 。
1940年,同济大学从昆明搬到了四川宜宾李庄镇 。
作为一个仅仅只有三千多人的小镇,李庄在迎来同济大学后一下子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
当地百姓也在乡绅的带领下对同济大学的到来表示了欢迎 。
但很快,乡民们就发现,这所学校的到来给当地增添了不小的“麻烦” 。
首先,是他们的信仰场所被挤占 。
由于条件简陋,搬迁过来的学校就只能在这里的寺庙、道馆中上课、做研究 。
当时的中国人对祖宗、神明的敬畏之心很高,会按期按时祭拜祖先与神灵 。
同济大学将宗庙征用为校舍之后,他们的祭祀活动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
一些人对此难免会产生怨怼 , 说同济大学的到来是:“对神明、祖宗不敬” 。
不过,由于李庄有尊重文化的传统 , 加之那些拍板同意同济大学来李庄的开明乡绅的影响力又足够大,这些言论并没有对同济大学产生过太大的影响 。
真正让同济大学在当地遭遇过不小“舆论风波”的就是占用祖师殿的医学院 。
作为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医学院在经过简单的休整后尽快投入到了医学研究工作 。
由于缺少正规的实验室,医学院的解剖课程就只能在院子里挖出的一个简易的解剖池里上课 。
解剖池四周没有什么特别的遮挡物,时间一长,还是有李庄人会看见医学师生们在这里上解剖课 。
一群活人站在一个池子边,对里面的尸体动手动脚,他们讲的还是叽里呱啦的听不懂的话(当时 , 同济大学的医学生上课有用德语交流的习惯) 。
李庄地处内陆,人口又很少,当地人对医学和解剖的认知还非常有限 。
所以当有人发现医学院的解剖池里有人的尸体后,村民们立刻奔走相告,传出“新搬来的这些同济大学的人会吃人”的话来 。
一传十十传百,人口本就不多的李庄镇很快就知道,新来的这个学校的师生会吃人 。
面对当地群众的误解,医学院立即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他们与当地的报纸合作,在上面开设医学专栏,向当地居民宣传解剖与医学常识 。
然而 , 社会教育活动收效甚微,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医学院的解剖池就是为了“吃人”用的 。
一直到1943年 , 宜宾中学的一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之后,同济大学医学院才彻底摘掉了“吃人怪”的帽子 。
在一次普通的聚餐活动后 , 宜宾中学的三十多名与会人员上吐下泻 。
因为这三十多个人都吃过同一种东西,医生很快就判断,这是一场食物中毒事件 。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也迅速参与到对这场集体中毒事件的调查中 。
在专家会诊下 , 医生很快就找到了病因 。
这些人应当是食用了过量的钡导致的 。
找到病因后,医生对症下药,三十七名中毒人员脱离了危险 。
在救治群众后 ,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唐哲等人继续追踪食用过量钡的来源 。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唐哲、杜公振等人确定,集体食物中毒跟四川乐山五通桥的食盐有关 。
由于生产条件以及生产技术的局限,那里出产的食盐氯化钡的含量超标,对人体危害十分大 。
由于五通桥是产盐区 , 销路很广,川南等地的人都是吃那里的食盐的 。
此前从未有人怀疑食盐的质量问题 。
同济大学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终于确定,就是高氯化钡含量的食盐导致了川南地区麻脚病的肆虐 。
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同济大学想立即公布此结果 。
但就在这时 , 他们受到了国民政府盐务总局的阻拦 。
盐务总局的阻挠国民政府为何阻拦他们?
五通桥产盐的历史十分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秦朝 。
根据记载,秦朝时期 , 蜀郡太守李冰就已经在此凿井制盐了 。
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五通桥产盐量不断扩大,很快就发展成了全国闻名的产盐区 。
到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 五通桥更是一度成为了中外闻名的“川省第一场” 。
民国时期,由于五通桥地处“大后方”,未受到战争影响 。
产盐历史悠久,环境又相对安全,国民政府就将盐务总局搬到了这里 。
随着盐务局的到来,五通桥的盐在全国的销路也越来越广了 。
食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关乎到国计民生 。
国民政府担心 , 一旦五通桥食盐有信誉问题,那么会引起民间的动荡 。
因此 , 盐务局出面,想要阻止同济大学将食盐钡元素含量超标导致人民患上痹病一事公布 。
面对盐务局的反对,同济大学一度也很犹豫 。
他们也知道,五通桥食盐对于国家盐业的重要性 。
也知道,在战争时期,国家很难再找到新的食盐产地来代替五通桥 。
但痹病危害川南已久,如今既然已经找到病根,又不可能不对外公布 。
经过商议 , 同济大学和盐务局都认为应该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
一个既可以改进食盐质量,又能保护五通桥食盐产地呢?
考虑过后 , 他们决定从改进改进食盐质量入手 。那么如何改进?
很快,同济大学就找出了新的方法 , 那就是,在食盐中按照比例加入芒硝(硫酸钠),然后经过化学反应,食盐中的钡含量就会大大降低 。
在实验成功后,同济大学很快将芒硝的使用比例公布了出来 。
五通桥等产盐区也立即根据同济大学给出的指导改进了食盐质量 。
对于那些氯化钡含量过高的盐井,国民政府就选择了关停 。
至此 , 困扰川南地区多年的痹病终于得到解决 。
五通桥也因为这一次的技术改进生产出了更多优质的食盐 。
同济大学的医学师生们也终于从村民口中的:“吃人怪”转变成为了悬壶济世的医生 。
前来道谢的村民越来越多 。
小镇人发现,原来这些外地人的到来虽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思想文化上的改变 。
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来到李庄后 , 在当地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
医学院会像李庄居民宣传医学知识,一步步带领老百姓们认识现代解剖,了解医学常识 。
其他学院也和医学院一样,会在李庄开展相应的社会教育课程 。
在同济大学的影响下,李庄人民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里成为川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接受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所有教育的地方 。
小镇与同济大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
【43年37名师生聚餐后突然得怪病,专家诊断后,罪魁祸首竟是食盐】同济大学在李庄呆了六年,1946年,同济大学搬回上海,而它在李庄的这一段故事,已经成为该校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