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泗之争的本质泗州是独立的一州 , 朝廷曾将泗州升为防御州,《答书》所言泗州升为防御,不隶徐州的原因:“为在顷年,独全忠节”,即咸通九至十年(868—869)庞勋起义期间泗州曾顽强抵抗徐州的围攻,极易被人误解为事平的当时即已升为防御州 。
然而如上文所述,庞勋平后,朝廷只是一度以泗州为团练州,且划归淮南所属 。
当时,成为徐泗纷争中心内容的泗州不再归徐州统领 。“新标防御使额” , 实始于乾符二年(875) 。《唐阙史》卷下“辛尚书神力”条,谓辛说协助保卫泗州后,“朝廷录功 , 累授刺史于曹州,团练于泗州,节度于邕州” 。则泗州在乾符之前确曾一度标“团练使”之额 。《答书》特意提出咸通年间徐泗相争之旧事,正是为了比拟眼前徐泗相争之新事,用意颇深 。
徐泗之争的实质,可以说是徐州与淮南之争,是泗州南北相邻的这两个强藩为控制泗州,并进而控制汴路而展开的激烈争夺 。
《答书》又云:
【唐末中和年间徐泗扬兵争的经过和内因的探究】“此缘将授亲仁,难逃善战,爰谋薄伐 , 用救倒悬 。君异荀吴,莫振受降之誉;仆惭吕布 , 有亏解斗之言 。”
又云:
“仆累将军食,频救临淮 , 为分逆顺之踪,令保始终之志 。实以泗州曾非杞子之无礼,亦类展禽之有词 。每当告急告穷 , 唯以行仁行义 。”
所谓“将授亲仁”云云 , 表明淮南节度使高骈以既是第三者又是泗州的援助者自居 。又《桂苑集》卷九《于涛尚书别纸》、卷一一《答襄阳郄将军书》也都提到“救援邻封”等语 。毫无疑问 , 当时泗州绝对不是淮南的巡属 。
关于淮南插手徐泗相争的真实用意,襄阳郄将军却一语道破,他寄书给高骈,认为”泗州旧属彭门”,而指责高骈”妄为占护” 。徐泗之争的实质 , 可以说是徐州与淮南之争,是泗州南北相邻的这两个强藩为控制泗州,并进而控制汴路而展开的激烈争夺 。
二、徐泗之争的冲突与矛盾爆发经过《答书》云:
“去岁夏初,早蒙侵伐 , 呼蚁军于涟水,拒虎旅于淮山 。”
这是追述中和元年(881)徐州与淮南的冲突情况 。爆发的时间是初夏 , 徐州军结集于涟水,并与淮南、泗州在淮山一带相互对抗 。“涟水”是泗州属县,在其东境淮河北岸,隔淮南岸稍西就是淮南支郡楚州的治所山阳,山阳正处于淮南漕运河渠入淮之口 。”淮山”指盱眙”,与泗州临淮隔淮相望,而临淮正处于汴渠入淮之口 。盱眙、临淮两地都是漕运必经之路,亦是兵家必争之地 。
徐淮双方的冲突就是因徐州入侵泗州而引起的,而徐淮双方在山阳和涟水一带的冲突似乎还要早些 。
中和元年(881)的冲突中,淮口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最终淮泗诸军合势击退了徐州的进攻 。
泗州防御使于涛依仗淮南的声援,在徐泗冲突中“既振雄威”,高骈就用他这时尚拥有的朝廷所授予的”墨敕除官”的权力 , 以都统的身份对他实行军赏,将他的本官和宪衔升为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 。
而此年徐州和淮南在楚州一带的冲突也十分激烈 。《桂苑集》卷一六《祭楚州阵亡将士》表明,当日高骈对在“爰有徐孽 , 来侵楚封”战斗中阵亡的将士,曾特别举行过祭礼 。卷一四《曹威转补散兵马使·举牒》谓:曹威“寻值沛戎,来侵楚壤 , 首登鹤列,深挫豺牙 。摩垒而每能率先,殷轮而不欲言病 。忠诚厉己,壮节惊人” 。以其出色的表现,”郡守论功”,遂让曹威“转补散兵马使”,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冲突激烈的情况 。
徐州和淮南间的战争,不是节度使个人之争 , 而是两个藩镇基本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而徐、泗、扬都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 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
《答书》云:
“泗州以实陈奏,岂为谤虢 。仆也虽惭知已,尝敢荐贤 。亦尝录诏寄呈,必合垂情见悉 。谁料即逾望始,翻起端,甲兵继兴,疆场频骇 。”
这里指徐、泗、淮都上奏朝廷 , 各执一端,互相指责,以致引起争端 。自从时溥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特别是被任命为兼“催遣纲运租赋防遏使”即以后,情况已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 。
朝廷将汴路的控制权的名义交给了徐州时溥 。而时溥利用了这一有利形势,再次发动了对四州的进攻,高骈则公开声讨徐州 。
《答书》所谓“委催纲运”即指此事 。本来朝廷深为倚赖的是高骈,他不但是都统,还兼盐铁转运使 。但中和元年(881)夏,高骈虚言出兵西征,实则阴图割据 , 使朝廷大失所望,故在中和二年(882)正月就以王铎为都统以代高骈 。
而同时又委任时溥催遣纲运之职,显然也就是将汴路的控制权交给了时溥 。这对时溥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事 。虽然这时朝廷并未将泗州划归徐州 , 但打着“通流馈辇”的旗号发动对泗州的进攻,当然比“按旧属郡名取泗”要响亮得多 。而时溥也确实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形势,再次发动了对泗州的进攻 。
对于高骈来说,都统虽然罢免了,但仍兼领”盐铁转运使”,负有向朝廷转运江淮财赋的重责 。时溥的新任命及其借口”奉朝廷意旨,收徐泗封疆”的行为,不仅使他的利柄受到分割,而且直接感受到了军事的威胁 。
作为军事冲突的侧翼,双方在究竟是谁阻断漕运的问题上各执一词,竭力宣扬自己行动的正当性 。《答书》提到:
“忽睹来示,云‘泗州独阻淮河,自牢城垒,使四方多阻,诸道莫通’,而又每于朝廷,妄为讪谤 。”
摘述的是徐州的一面之词 。而《答书》又云:”其于淮河久阻,道路不通 , 皆因贵府出兵 , 不是泗州为梗 。……但自戢敛收兵车,必得通流馈辇”,同样是淮南的一面之词 。
随着军事冲突的加剧,高骈对时溥阻断河路的攻击也升级了,后续公开声讨对于高骈来说,无疑是采取了一个十分严重的步骤,当是双方军事冲突正处于异常严峻境地的反映 。
三、探寻徐泗之争的冲突加剧细节中和二年(882)五月,双方的军事冲突加剧 。
扬州方面作了大规模而周密地部署和声援,反映了此年徐州攻势的凌厉和泗州处境的危急 。中和二年(882)的军事冲突,最后还是以扬、泗获胜,徐州解围而去,而告结束 。
《答书》云:
“而乃知仆再次西征,即谋北渡 , 便侵泗境 , 来犯淮蠕 。”又云:”仆累将军食,频救临淮,为分逆顺之踪,令保始终之志 。……每当告急告穷,唯以行仁行义 。”
据《桂苑集》卷一《答襄阳郄将军书》所云:
“(徐州)见某自五月初再谋征讨,已排劲卒,……又兴兵甲,来扰疆陲 。……某见发楚师,俾诛徐孽,一则遵行诏旨 , 救援邻封;二则得静长淮,欲登征路 。”
此《书》作于中和二年(882)七月,可见中和二年(882)的军事冲突是五月初爆发的 。
为了对付这次冲突,从淮南方面说,作了远较中和元年(881)严密的部署 。《桂苑集》卷九《泗州于涛尚书·别纸》中有相关描述 , 而这时高骈的都统业已解除,中和二年(882)五月十二日的《告诸道会兵书》提到“都统王令公”云云,表明他业已接获都统被解除的诏命 , 不再拥有对淮南镇以外军将的调遣权力 。他对于涛的这一任命显然是一种越轨行为 。
《桂苑集》卷一三有《请泗州涛充都指挥使》牒词 , 其中提到:“其应援诸都及宁淮、盱眙、淮阴三镇将士,悉受指挥 。”卷一四有《淮口镇将李质充沿淮应接使》及《淮阴镇将陈季连充沿淮应接副使》牒词也曾提到 。李质、陈季连等人当是与于涛同时或稍前任命的 。可见在划归于涛统一指挥的三镇中,两镇镇将又被授予了沿淮应接使副的名义 。
划归于涛指挥的三镇中,有“宁淮”、无“淮口”,宁淮镇当是淮口镇的异名 。淮口镇在盱眙县北、淮河南岸的都梁山,与临淮隔河相望 。咸通九年(868)、十年(869)年间,庞勋围泗州之众和朝廷救援之军曾对淮口镇展开激烈争夺,可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阴镇在盱眙、淮口东淮河下游南岸,也是沿淮要津之一 。
淮南这样大规模而周密地部署和声援,反映了此年徐州攻势的凌厉和泗州处境的危急 。
《桂苑集》卷九《泗州于涛尚书·别纸第二》提到:“昨者窃聆有拔城之议,遂申忠告,冀保远图 。伏奉回缄,得窥深旨 。”足见于涛一度有放弃抵抗、弃城奔逃的拟议 。别纸下文又提到:“某近奉诏旨 , 颇促军期,即得经过贵府,便可划除寇垒 。”则于涛的“拔城之议”当在高骈出兵西征之前 。
高骈批评此议:”虽云在虑于防川 , 岂可潜思于坐井?”又可见高骈所谓”唯以行仁行义”的部署和声援,全是不顾当时的朝野舆论而行的 。
《桂苑集》卷一《答襄阳郄将军书》云:“泗州二年闭垒 , 一境绝烟 , 织妇停梭 , 耕夫释来,满城军食,犹仰给于弊藩 。”由于连年争战,泗州业已处于“满城军食”皆仰给于淮南的窘困境地 。
淮南声援部队内部,亦矛盾重重,斗志不强,尽管如此,中和二年(882)的军事冲突,最后还是以淮泗获胜,徐州解围而去,而告结束 。
在徐淮冲突期间 , 准南和泗州内部矛盾重重 。而且徐、扬双方在庐、濠一线也存在着一些冲突 。
关于前者,即泗州城中是否有将校与徐州通谋,高骈未作正面回答,只是说:”所云泗州城中将校 , 频来计图 , 此乃巧饰虚辞 , 遍行长牒 , 尽知谲兆 , 孰肯诡随 。”至于后者,则回答说:“彼东海庐山,偶聚奸恶,异端斯起,既非郑有人焉;同气相求,尽是跖之徒也 。”并非矢口否认 。足见在徐淮冲突期间,淮南和泗州内部矛盾的复杂和严重 。
庐州为淮南支郡,与徐州在淮河以南的支郡濠州边境相连 。既然庐州”奸恶”曾向徐州”投款”,则徐、淮双方在庐、濠一线也存在着一些冲突,这里便不多加赘述了 。
猜你喜欢
- 刚出生的双胞胎女儿,父母发现不是儿子,竟狠心送给亲戚
- 父亲病危没钱治疗,儿子无奈四处借钱,归来时父亲却没了
- 53岁女人:和有钱老头再婚,以为婚后风光无限,仅仅半年就后悔了
- 大臣专擅国事,总会受批评,他专擅多年,为何后世给他极高评价
- 香菇的做法
- 家常便饭
- 腊八饭的家常做法
- 美食推荐
- aca烤箱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