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座“尼姑岛”:岛上住着2万名修行女,天黑后不允许出门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安静祥和、自由平等又快乐的乌托邦世界 。在慌乱又快速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都市的霓虹灯取代了漫天的繁星 , 林立的高楼取代了树林草原 。快节奏的当下,却有一个如“桃花源”一般的地方,宁神圣又神秘 。这就是觉姆岛,被称为“尼姑岛” , 一个存在于高山草原环抱中的高原孤岛 , 在这里生活着超过两万名女性修行者 , 与世隔绝,潜心修行 。
关于觉姆岛觉姆岛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被群山环抱而与世隔绝,仿佛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修行与避世 。“觉姆”是藏语的音译,其汉语意义为“女性修道者”、“圣女”,从其名字可以感受到其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这里也成为了最大的藏传佛教女性的修行地 。在这里,超过两万名尼姑潜心修行,远离尘世的喧嚣 。
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忽逢桃花林 ,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样,每个初入觉姆寺的人也会为这里的景象所惊叹 。觉姆寺四面环水,想要到达此地需要穿越过广袤的草原与高耸的山峰,整个岛与外界只有一座桥相连 。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建筑也遵循着最原始最自然地建筑方式 。尼姑们所居住的一个个小红房子是由修行者用泥塑料、纸板等自己修筑的,居住环境简陋,下雨天会漏水,大风天会漏风 。这里的修行者每个月只有三百块钱的补助 , 但每个人脸上却看不到对于生活困苦的忧愁,有的只是平静与安宁 。在修行中,早已经将“离苦得乐”作为生活信条 , 所有的苦难不过都是生活中的一个点缀,内心的充裕才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
觉姆岛与岛对面男性修行地扎巴岛共同归属亚青寺管理 。亚青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重要寺院之一 , 是亚青邬金禅修圣处 。来到这里的游客只能居住在亚青宾馆,这是整个亚青寺管辖范围内唯一能够接待外来人员的地方 。而觉姆寺不允许男性进入 , 男性游客想要参观只能在岛的外围较高的地方远远的注视,这也就更增加了整个觉姆岛甚至整个亚青寺的神秘性 。只有在出现疾病或者岛上的建筑需要修缮而女性修行者无法完成的情况下 , 才允许男性的进入 。但是在天黑之前所有男性必须离开,这是觉姆岛必须严格遵守并实行的戒律 。
艰苦而又虔诚的修行之路亚青寺所有修行者不管男性还是女性 , 一天的修行功课始于转山,也就是以走或者跪的方式绕完整个山,这是这里的修行者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藏传佛教的中描述道,人世间山是神,修行者的转山是清洗身上罪孽的修行 。每一天清晨开始,觉姆寺的修行者就开始了转山的活动 。她们穿着红色的衣服,统一的衣服,与岛上同样是红色的小房子相互辉映,如同一条条红丝带在岛上飘动,以此来拂去世俗的诱惑 , 清洗着被物质所玷污的内心,开解着所有人在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形成了一副壮丽又肃然的景象 。
除了转山,在觉姆岛上,最重要的一个修行,是每年十一月进行的闭关,因为这个闭关并不是所有修行者都能够参与 。在闭关前 , 亚青寺的大师需要对觉姆岛上的修行者进行考核,只有考核通过者,才能够参与到十一月的闭关修行活动中 。因此,能够参与闭关,是每个修行者的最重要目标,也是标志着自己的修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代表着她们已经接近于领悟到深刻的佛教之道 。
在觉姆岛一侧的山坡上,有一个个只有框架的小木屋,四面通透,这就是能够进行闭关的修行者就下来一百天的修行地 。十一月高原寒风刺骨,白雪封山 。修行者除了需要对艰苦的自然环境,还需要忍受漫长的孤独,清除内心的杂念 。并且,也不是挺过这一百天就完成了闭关修行 , 还需要接受亚青寺喇嘛进行的考核与修炼,只有获得了喇嘛的考核通过的认可 , 得到喇嘛颁发的“修行认可证”之后,才能够被认为是领悟到了修行的真谛 。但是事实上,“修行认可证”十分的珍贵与稀有,只有极少数的修行者能够得到喇嘛的认可,十多年了还在进行闭关修行的修行者占了绝大多数 。
岛上的修行者将“离苦得乐”作为正道,认为只有苦修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今的觉姆寺已经不像以往单纯的由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藏族信徒构成,其中也不乏许多其他地区非藏民的信徒,但是无论来自哪里,是不是藏族人,都需要承认并且践行一个要义,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存在意义是清修与简朴 。
很多的修行者从小来到觉姆岛,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每天居住在简陋的房子里 , 生活的所有都是自给自足 。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钟表,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如古人一样根据太阳判断时间,根据自然变化判断季节,根据天空的景象判断天气 。粮食自己耕种,饮水从河里自?。匆孪床艘苍诤永锝?。小小的房子只不过是来打坐修行与晚上的休息,不需要多么的华丽 。饮食也只需要简单的饭菜,衣服也只需要简单的红色僧服,虽然因为不透风而在夏季使她们感到酷热,又因为单薄在冬季并不能抵御潮湿阴冷和风寒 , 但是,这也都成为她们修行中“离苦得乐”的苦的来源 。而在这些苦中,她们会用小瓶子种一盆小小的花草 , 也会用长长的干草去编织一些简单的信物来装饰这看起来简陋的房屋,让房间充满生气 。
觉姆寺的修行者有各种各样的人,而作为女性,她们大多数也承担着作为母亲的责任,其中也有不少数由于各种原因而成为了单亲妈妈的女性 。因此 , 觉姆寺虽然严禁男性进入,但是也不是完全无法通融,单亲妈妈被允许带着未满十岁的孩子 ,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一起来到觉姆岛上修行 。但是,虽然是孩子,但是也必须严格遵守觉姆岛上一切规定 。佛教以素为食,不可以存在任何荤腥,因此,孩子也同任何修行者一样 , 一日三餐只为素食 。
当孩子生长到十岁之后,就需要与母亲分开,女孩子留在觉姆岛 , 成为一个独立的修行者,与母亲分开修行 , 虽然也需要与母亲分开生活,但是毕竟在同一个岛上 , 倒没有很深刻的分离之痛 。男孩子就需要离开母亲,经历分离之痛 , 前往觉姆岛对面的扎巴岛,与那里的男性修行者一起开始自己的独立修行之路 。在与孩子分开之后 , 或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相见,更有甚者或许一辈子就这么的分离 。在世人看来 , 血缘是最亲近的关系,觉姆与孩子们之间逐渐淡去的联系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这也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个要义,那就是“斩断七情六欲”,血缘亲情也是其中一种 。
这样的生活或许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所谓“人生在世不过衣食住行”,觉姆寺的衣食住行在外人看来是艰难的 。但相反 , 在觉姆寺的修行者的内心中,这样的生活才是衣食住行的最高理想与最高境界 。在她们的思想中,整个人世间所出现的苦难是一个定量,是有最高界限的,她们作为修行者所受到的苦难是替世界上其他人来承受的 。她们承担多一些苦难,在苦难中去做更多的修行,那么人世上的苦难就会少一些 , 所有人更多的就只有快乐与幸福,这也是支持她们在艰苦中坚持修行的最重要的信仰 。
觉姆寺存在的意义有人会问,觉姆寺的生活这么艰苦,修行也十分艰难,但为什么还是有数量庞大的信仰者来到此地,逐渐发展到如今超过两万名修行者在这里居住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 , 因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遗留的原因,一部分藏区还处于生活艰难的情况中 。贫苦家庭中,生存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来到觉姆寺,最少可以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与条件,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自给自足,种地、挑水、洗衣、做饭 , 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条件,那就是整个大自然 。
其次,寺庙也给了女孩子提供了读书认字的机会与条件 。修行首先需要熟读并且参透佛经,那么就需要学习 , 这或许是贫苦家庭无法提供给女孩子的 。再次,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拥有数量庞大的信徒 。那些虔诚的信徒希望能找到一个脱离世俗、与世隔绝又纯粹的佛教修行地 。而觉姆寺无疑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修行地的选择 。
写在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网络的发达,觉姆寺这个曾经与世隔绝不被人所知的圣地也因其神秘的背景逐渐被人们所好奇,所探究 。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使更多人想要深入觉姆岛去探寻其真正的面貌 。人们对这里的“苦修”充满好奇,更无法理解在没有水电,不通网络,没有娱乐的孤岛上是如何生存的 。如今的觉姆岛也在回应的世人的好奇 , 开始允许一定数量的女性游客进入,当然,这些游客需要接受一定的流程审核,首要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 。
但是,虽然游客进入带来了尘世的喧嚣,但觉姆岛上的修行者仍一如往常,不会与游客进行热情交谈,也不会进行商业活动 , 每一天如一日,潜心修行 。当然 , 游客如果对佛法有自己的认知,并且希望与这里的修行者进行交流与学习 , 那么这里的修行者也是十分乐意分享自己修行中的领悟,并且与游客进行关于佛法的交流 。但是要注意的是 , 觉姆岛上的经堂是严禁外人进入的,因此,进入岛上的游客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格遵守岛上的所有规定 。
【我国有一座“尼姑岛”:岛上住着2万名修行女,天黑后不允许出门】生活在此地,修行者日复一日 , 生活简单,虽然物质条件艰难,但是这也是修行者最不在意的地方 。她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裕 , 这也不是物质能够弥补的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