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否”

廉颇(公元前327年一公元前243年),战国末期赵国名将,骁勇善战,功勋卓著,封信平君,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以康颇、蔺相如为主人公的“将相和”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演绎和表现,故事中廉颇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他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是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抒发了廉颇晩年虽有雄心壮志却不被赏识的感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出师表》后,正要出师伐魏,老将赵云历声而进曰:“我虽年迈,尚有康颇之勇,马援之雄 。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常胜将军””赵云以廉颇、马援自比,以此表现虽年老但精神气力不减当年,尚可出征 。总之,可以说康颇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 。然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甚远的 。
的确,大将军康颇在攻打燕、齐、魏等弱小国家时,可谓是战功赫赫 。《史记·廉颇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自己也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的功劳可谓不小,如公元前283年,廉颇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威镇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 。廉颇班师回朝,被封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的官阶) 。公元前278年,廉颇又率军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 。次年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 。公元前251年,廉颇率军攻燕,大破燕兵,拜官相国,受封为信平君 。可以说面对这几个弱小的国家,廉颇率军征战,攻必取道远文史,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而那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正在着力南下,秦军主力正在巴蜀进攻楚国,无暇他及,在《史记·廉颇藺相如列传》中,藺相如恰恰利用了当时的有利形势“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最终迫使秦王交还和氏璧,试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尚且能够如此,更何况是一员大将呢?而且,当时的赵国与秦国以外的周围国家相比尚属强大,所以廉颇打了些胜仗,可以说不足为奇 。
我们再来看看廉颇面对主要的敌人秦国吧,是不是也是百战百胜呢?〈史记·廉颇藺相如列传》记载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而此时赵国的大将军正是廉颇 。后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 。这时,名将赵奢已死道远文史,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 。面对这一情况,廉颇只有固垒坚守,如是三年,终无良策破敌 。后秦行反间计,大败赵军于长平,坑赵兵四十余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记载,秦伐韩,军于阏与 。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康颇言 。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 。”赵王于是令赵奢率军,救韩国 。后“赵奢纵兵击秦师,秦师大败,解阏与而还 。”同样是“道远险狭”,在赵奢看来是胜利的条件,而在廉颇看来却是不能出兵的理由 。在强大的秦军面前,畏惧不前的廉颇和有勇有谋的赵奢对比是多麽鲜明呀!
而同样是“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更是多次击退来自秦国的入侵 。如前233年,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秦军大败 。同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 。后秦国大将王翦大举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倾全军抵御,胜负相当,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秦国见难以取胜,只能行反间计,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 。赵王轻易听信谗言,李牧被杀,赵国终被灭掉 。苏洵在《六国论》中记载了这件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否”】可见,面对强大的秦国,廉颇与赵奢、李牧、藺相如等敢打敢碰的人相比,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记廉颇、赵奢、李牧、藺相如四人,以攻占取胜论,三人皆在康颇之上 。司马迁之所以以廉颇为记叙之首,并非因他功勋最著,而是因为廉颇居赵为官时间最久,以他为主线便于叙述赵史,以补《史记·赵世家》简约之故 。那么,演绎“负荆请罪”的廉颇与大将军李牧相比,地位孰轻孰重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