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关于“斩龙剑”的故事。

永定河源自晋北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处长城以外的塞北地区,气候寒冷 。而当春天降临 , 积雪消融汇为春汛 , 并携带着大量刚刚解冻的冰凌,拍举盈堤而下时,便会形成春汛 。由于其间挟带有尚未融化的冰砣,便会出现“层冰如玉龙,万丈悬蜿蜒”的壮丽景象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之为“凌汛” 。
永定河的凌汛 , 流量甚大 , 可达500~600立方米/秒,且由于它携带有大量的冰凌,在河道内左冲右撞,极易破坏河堤、桥梁 , 甚至被摧垮 。倘若适遇气温骤降 , 还会因冰凌阻塞,以至堆成“冰堤”,将上游来水雍高,遂至漫堤决口,酿成灾害,或冲毁堤坝、桥梁,淹没田禾,危害极大 。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 , 下游河北省永清县冰窖村附近的堤坝被冲开了一个缺口,致使永定河下游改道,千万户人家园被淹而流离失所 。据《顺天府志》记载,当年清政府曾制订有严格的防治措施,“各汛员于惊蛰前五日移驻要工,委试用人员及武弁协防,预备大小木榔、长竿、铁钩,诶冰凌解泮时,督率汛兵,将大块冰凌击碎,撑入中泓,不令撞击堤坝” 。这虽然是种很原始的防治冰凌危害的应对措施,但也告诉人们,作为历史上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永定河不仅有防伏汛的历史,也曾有过防凌汛的历史 。这也就使我们连想起了矗立在卢沟桥桥墩迎水面分水尖镶有的三角铁——“斩龙剑”的故事 。
【卢沟桥:关于“斩龙剑”的故事。】当年金章宗决定修筑卢沟石桥之后,便诏令天下,广召建桥匠师 。而负责修筑卢沟石桥的匠师们也自然知道卢沟汛期洪水的厉害,尤其是每年三四月份出现的凌汛 , 更是来势凶猛,被人们称之为“黑龙” 。它生性暴戾,每每兴风作浪溃堤决坝、贻害百姓 。
后来,匠师们终于从“神剑劈斩孽龙”的传说中得到了启示:他们先把承受桥梁重量的桥墩设计成船的样子,即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并在尖上按上一根三角铁柱 , 以抗御凌汛时冰凌对桥墩的撞击;而在桥墩顺水的一面做成流线型,略向内收进,形如船尾 。这样,水流在一出券洞之后便很快会分散,以减小水流对桥墩壁的挤压力 。不仅如此,为了使突出的分水尖更加稳固,又在其上加了6层压面石 。因为分水尖很长(约占整个桥墩长度的2/5) , 有了这6层压面石就不会因桥墩的受力不均而招致破坏 。
由此可见,所谓的“斩龙剑”实在是我们古代的修桥匠师们,在充分认识卢沟的脾性之后智慧的结晶 。

卢沟桥:关于“斩龙剑”的故事。

文章插图
卢沟石桥自建成至今已逾800多个寒暑,却仍能稳稳地横卧在永定河之上,与“斩龙剑”不无关系 。
至于卢沟桥与北京城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如果不是远在卢沟桥兴建以前,当地就已经出现了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也就会有北京城原始聚落在其故址的出现;反之,如果不是北京城早在八百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上升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 , 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有重要意义的卢沟桥 。在清代,卢沟桥是皇帝拜谒西陵和去南方九省巡视的必经之地 。为此,清政府特地将卢沟桥至广安门的路修成用条石铺就的御路 , 并在沿途的大、小井村竖有两石牌坊,上有乾隆御笔的“经途同轨”“荡平归极”题字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