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口中的“雅量” 指的是什么?


古人口中的“雅量” 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宏大宽容的气度称作“雅量”,《世说新语》中有“雅量”这一篇目 , 就是记述当时人的这种气度 。最能说明这种气度的是嵇康:“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然后从容就死 。这就叫“雅量” 。
“雅”的本义是一种鸟类 。《说文解字》:“雅,楚乌也 。一名鸒,一名卑居 。秦谓之雅 。”段玉裁辨析道:“楚乌 , 乌属,其名楚乌,非荆楚之楚也 。”
“雅”既为鸟类 , 于是古人顺理成章地就把酒器制成“雅”的样子,就像“爵”是模仿“雀”的形状一样 。
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论》中说:“刘表子弟有三雅之爵 。”《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引《典论》佚文:“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 。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 , 季雅五升 。”卷四百九十七引《史典论》曰:“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 。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 。”
伯、仲、叔、季是古人对兄弟从大到小的排行次序,刘表及其子弟将酒器按照容量大小依次分为伯雅、仲雅、季雅三种,此之谓“三雅” 。据北宋学者温革所著《隐窟杂志》载:“阆州有三雅池,古有修此池者,得三铜器,状如酒杯,各有二篆,曰伯雅、仲雅、季雅 。或谓刘表一子好酒,常制三爵,大受一斗,次受七升,小受五升 。赵德麟云恐是盛酒器,非饮器也 。”可见宋代时今四川阆中尚有“三雅池”的名胜 。
《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七引《东观汉记》 , 记载了东汉大臣吴良的事迹 。吴良是齐国临淄人,任郡吏,这一年正月初一,众官员去向太守庆贺新年,有一位叫王望的官员大拍太守的马屁:“齐郡败乱,遭离盗贼 , 人民饥饿,不闻鸡鸣狗吠之音 。明府视事五年 , 土地开辟,盗贼灭息,五谷丰熟,家给人足 。今日岁首,诚上雅寿 。”“明府”是对太守的尊称 。这一番话说完,众官员“皆称万岁” 。吴良一听大怒,指出“盗贼未弭,人民困乏 , 不能家给人足”的现实,要求太守“无受其觞” 。太守听从了吴良的进谏,“遂不举觞” 。
王望口称的“雅寿”一词,是指举起叫“雅”的酒杯祝寿;太守“不举觞” , 也证明“雅”就是一种酒器 。清代学者袁枚所著《随园随笔》中有一则《雅量之讹》,就对此进行了辨析:“《汉志》:‘请上雅寿 。’注:雅 , 酒閜也 。即刘表酒器三雅之‘雅’ 。盖群臣上雅爵以介寿耳,非云酒量大也 , 今称人善饮为雅量,误矣 。”大杯称“閜” , 可见“雅”的容量确实很大 。
【古人口中的“雅量” 指的是什么?】清人翟灏所著《通俗编》中写道:“世称雅量,谓能饮此器中酒 , 不及醉也 。”可见清代时人们已经把善饮、酒量大称作“雅量”了 。袁枚虽然纠正说“今称人善饮为雅量,误矣”,但早已约定俗成 。由酒量大引申而为气度宽宏,乃属顺理成章之事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