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发型变迁一览,您喜欢哪款?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系列之第七篇!
古代男子的发式,不但拥有美学价值 , 而且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意味意义 。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不同,男子的发式也随之演化 。
上一篇我们讲了,古代的男子也是长发及腰的 。但在公众场合,一般不会让它飘起来 , 而是要把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 。古代男子的发式,不但拥有美学价值,而且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意味意义 。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不同,男子的发式也随之演化 。
上古时代,没有礼教束缚,男子的发式比较放飞自我,头发都是散着的,被称作“散发” 。渐渐地,中原地区出现了将头发梳起来盘成发髻的风俗,被称作“绾髻” 。绾髻就是把头发都集中拢到头顶 , 在头顶盘出一个发髻,最开始是一个小团状,后来逐步变为锥子状,也称“锥髻” 。古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发式 , 可能由于这样利便劳动 。
周代制订礼法,确立了冠服礼俗轨制,男子的绾髻同样成为定制 。绾发时将头发全体束至头顶,然后戴个小冠,并用笄(也称“簪”)横穿冠下的小孔把发髻固定住 。身份卑微的人,就用一块包头布把发髻包裹起来 。小孩子是不绾发的,通常为散着或者梳小辫子 。等到20岁成年了(民间多在15岁),就要举办成人典礼,名曰“冠礼”,意思就是可以绾发加冠了,所以从古人的发型也能看出他们的春秋 。
古人的绾髻束发是全束的,不会留下一部份散着 。今天的古装剧中,不少男子是半束发,一半梳成发髻,一半散着飘在脑后,看起来飘逸帅气,但这不符合真正的历史 。刚才说过,发式还拥有社会功能——区分华夏和夷狄 。绾髻束发是华夏正统的标志,只有被看做是夷狄的少数民族才会披发或编成辫子 。中国古代只有在南北朝时出现过半束发 , 那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游牧民族风行的散发对中原发生了影响,开始流行半束发的发式 。半束发是胡汉结合的表现,存在的时间很短 。
游牧民族的髡发留辫样式
在周代以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中原人都是绾髻束发的 。不同时期的区别就在于发髻外面的佩饰有所不同 。周代至汉代,发髻上是戴冠或包头巾 。唐宋时期流行戴“幞头”,幞头是相似帽子同样的饰品 。唐与宋的幞头区别也很大 , 唐代的幞头帽顶是圆弧的,且帽后的两脚是下垂的,有点像耷拉下来的兔子耳朵;而宋朝的幞头帽顶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后的两脚是平直的 , 而且很长很长,很像飞机机翼 。据说,将幞头加长是宋太祖的抉择,由于他厌恶朝会时大臣们在下面窃窃私语 。将幞头加长后,大臣们就不敢互相凑近 , 由于幞头容易撞脸 。
辽金元三朝,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游牧民族髡发留辫的风俗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 。髡发是将头顶部份的头发剃除了,只在两鬓或前额留下少许头发,这些头发一般会梳成辫子 , 也叫留辫 。在中原王朝统治时期,髡发是一种刑罚,人犯法了就把你头发剃光,以示惩戒 。但少数民族平时就有髡发的习惯 。辽金元三朝统治者就是少数民族,为了表示顺从,其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便也跟着流行髡发 。特别是元代时,不光中国履行髡发,就连在元代节制下的高丽国也是髡发 。高丽元宗的世子忠烈王,早年在元代生活,归国继位后 , 就在高丽主意尽快履行髡发,与元代官方发式维持高度一致 。
明代时期,又恢复了绾髻束发的发式 。可是仅仅过了两百多年,游牧民族又回来了 。清代树立,中国再次开始髡发留辫 , 而且清代政府对发式的请求异样刻薄,将是不是髡发留辫视为是不是归服清王朝的标志 。不剪发留辫 , 就是不服从清代的统治,是要杀头的,以致于清初还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清代人留的辫子,不同时期的样式也不尽相同 。初期的辫子短而细,被称为“金钱鼠尾”,中后期辫子就粗又长了 。
古代男子如斯注重发式,一旦脱发了就会更闹心 。怪不得杜甫会哀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还有古代人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是大家想了解的 , 欢迎在留言区告知小域,这个系列每一天18:00准时更新哦!
【中国古代男子发型变迁一览,您喜欢哪款?】关于“中国古代男子发型变迁一览,您喜欢哪款?”的内容,朝夕生活(www.30zx.com)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呢?无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您的每一一个留言,和每一一个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喜欢的话记得收藏、分享给身旁的朋友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