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语茶怎么说的

各个地区对茶的不同的称呼 。?

傣族语茶怎么说的

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 , 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 。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 。
如:福州发音为:ta;厦门、汕头发音为:de;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 , 如:傣族发音为:a;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 。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 。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 。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 , 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
望采纳 , 谢谢
傣族语茶怎么说的

你想要的版纳语是版纳的的方言还是当地民族的语言?
而且你要求的拼音,除了拼音字母和普通话一模一样以外,就是它的调号普通话里没有 。- -而我自己国际音标的调值学艺不精也不能为你服务了 。
如果你确实想知道的话就PM我吧,我都可以讲给你听 , 不管是方言还是当地民族的语言
###其它资料参考###傣族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 , 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 , 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 , 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 , 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 , 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 , 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 , 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 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 , 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 , 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 , 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 , 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 , 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 , 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 , 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
傣历6月17日至19日之间,是傣族的泼水节,相当于汉族农历清明节 前后,也是傣族的新年.
###其它资料参考###1、睁眼,泼你一脸福遮眼;张嘴,泼你一嘴福塞牙;抬脚,泼你一腿福绕膝;弯腰,泼你一身福禄走 。泼水节到了,泼泼泼福满多!
2、送你个热吻,怕生暧昧;送你朵玫瑰,没钱付费;送你杯美酒,恐你喝醉;送你支香烟,纯属浪费;送你杯凉水,让你欣慰;泼水节里,最为珍贵!节日快乐!
3、泡一杯茶独自品尝 , 细细回味着酸甜苦辣,造一条路自己去走 , 起伏中体会坎坷艰难,不要怨茶好苦,苦尽自有甘来;不要怨路难行,坎坷后是幸福!
4、朋友,从忧愁的云雾中走出来吧 。生活在呼唤你,知识在呼唤你,紧张而有意义的工作在呼唤你 。祝你泼水节开心那快乐啊 。
5、泼你兴奋水 , 祝你工作努力步步高;泼你逍遥水,祝你生活无忧乐陶陶;泼你甜蜜水,祝你爱情甜蜜到白头;泼你吉祥水,祝你万事如意样样好!
6、即使大风雨来了,我们仍要搏斗着飞去——因为,我们还没有飞宇理想的航程 。祝你泼水节快乐?。?
7、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 , 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衣服紧紧的伴着你每一分每一秒,一定要快乐幸福喔!泼水节玩的快乐啊 。
8、泼水节 , 愿烦恼随水泼出,愿好运从头浇下,愿幸福渗入肌肤 , 愿忧愁随水蒸发,愿我们更加亲密,最后祝愿:千万不被开水泼到 。
9、亲爱的,泼水节到了 , 要注意防寒保暖?。虮鹆芨忻傲税?,愿你泼水节玩的开心啊 。
10、白天有你就有梦,夜晚有梦就有你,你要好好照顾你,不要感冒流鼻涕 , 要是偶尔打喷嚏,那是代表我想你 , 泼水节快乐啊 。
###其它资料参考###云南省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普洱茶乡 。自古云南出好茶,云南人也爱喝茶 。对于云南人来说,喝茶的生活就是云南人的生活,那云南人都喜欢喝什么茶呢?云南又有哪些奇特的饮茶习俗呢?
一、布朗族饮茶习俗
布朗族吃“得责”生茶、酸茶、烤茶、清竹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的种茶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岩冷种茶的史事 , 保留在思茅市澜沧县《奔闷》创世纪地方史和布朗族《祖先歌》中,他把野生茶“得责”经人工栽培后的茶叫做“腊” , 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伲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 。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布朗族饮茶的独有方式包括吃“得责”生茶和口含“腊”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几项内容 。
吃“得责”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 , 称为吃“得责”生茶 。至今澜沧县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时,带上冷饭、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上一把生茶“得责”,蘸盐巴、辣椒当饭吃 。
口含“腊”(茶):随着布朗族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即“腊”后 , 需求量也增加,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时累了就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腊”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 。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相馈赠的一种腌菜茶 。制酸茶的时期在每年五六月份 , 将鲜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水气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遇上喜庆之事或客人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宾客,可以直接嚼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 , 帮助消化和解渴 。
吃烤茶:布朗族把“腊”(茶)摘回来,用锅炒、手揉、阳光晒干后 , 把“腊”(茶)放入“国哦腊”(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放水熬成茶汤来喝,据说喝了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 , 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 。把“腊”当作常备药而饮烤茶 。
布朗族擅煮青竹茶 。在野外劳动之中,或长途行走之后,想喝清茶解乏止渴 , 便随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把一支大竹筒装满清泉放在火堆旁烧烤,水烧开后放进茶叶,再煮五、六分钟 , 然后将茶水倒人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 , 这种青竹茶带有泉水清甜和清茶醇香之味 。
二、基诺族饮茶习俗
基诺族吃凉拌茶、饮煮茶 。凉拌茶是基诺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以茶当菜食用的古老吃茶法 。拌法是将刚采收的鲜嫩茶叶揉软揉细 , 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于茶汤中拌匀 , 便成为基诺族喜爱的“腊拨批皮” , 即凉拌茶 , 当菜食用 , 风味独特 。
基诺族中普遍饮用煮茶 。煮茶时先将壶内的水煮沸后,放人茶叶,待茶煮好后,将茶水倒入葫芦中,人们用葫芦品茶 。饮后爽口,防暑降温,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
三、傣族饮茶习俗
傣族饮用竹筒香茶 。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 。傣语叫“腊跺” 。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 。制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又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人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 , 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 。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 , 三香齐备,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公分,长22~25公分,边装边用木棍将竹筒内的茶叶春压后再装茶叶 , 边装、边烘、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公分的火塘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五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 。竹筒香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 。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狩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 , 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 , 然后放人竹筒香茶再烧五分钟,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饮 。饮用竹筒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

###其它资料参考###如果说西双版纳的神秘、美丽,是造物主对这块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的莫大恩赐 , 那么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内大片自然生态村寨能够得以完整地保护下来,则得益于这里的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比眷恋与执着,得益于他们深植于血液与灵魂中与自然和谐相...

###其它资料参考###傣族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 , 现有人口1075128人 。主要从事农业 。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 。“傣”为本民族自称 。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 。此外 , 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文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文字 。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这里聚居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 , 傣族首领叭真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名为“景龙金殿圆”的勐泐地方政权;元朝设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清改为车里宣慰司;民国时期设立思普沿边总局,后改为思普殖边总办公署;1953年1月23日建立自治区 , 1955年6月改为自治州,辖有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总面积为19220平方公里 。
相传有个叫帕雅拉吾的傣族首领 , 为了捉到一只金色的鹿,翻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眼前现出一泓美丽的金湖,金鹿跃入金湖 , 刹时湖面莲花盛开,湖边林木苍翠 , 百鸟啼鸣 。帕雅拉吾深深地爱上了这“美好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纳西,这就是今日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语意为“十二千田” 。“西双”即十二,“版纳”为一千块田 。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区域划成十二个田赋单位,每个“版纳”为一份田赋额 。后来 , 他又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十二个行政区 。
西双版纳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生长着两万多种植物 , 仅热带高等植物就有大约5千种,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里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天然动物园,有珍禽异兽200多种 。同时也是“南药之乡”、“普洱茶”的原产地 。
有趣的傣语地名
类似“西双版纳”这样的傣语地名在傣族地区多不胜数,但其汉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含意相差甚远,所以对这些地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勐龙飞龙没有龙 , 弄岛冰岛未见岛,姐告姐相非姐妹,南京不是石头城”的打油诗就是对这种状况的说明 。傣语“龙”是大,勐龙、飞龙是“大坝子”、“大树荫”;“岛”为青苔,弄岛、冰岛是“长青苔的水塘”和“长青苔的角落”;“姐”为城,姐告、姐相是“老城”、“宝石城”;云南省镇源县有南京乡、南京街,瑞丽县有南京里,其实傣语中“南”为江河、水源、“京”为吃,“里”为好,“南京”就是有水吃的地方,“南京里”就是有好水吃的地方 。
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是黎明之城的意思 , “景”为城镇,“洪”为黎明 。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四处巡游传教,当抵达该地时 , 正是夜尽天晓,雄鸡啼鸣的时候,于是佛主便将此地命名为“黎明之城” 。佛祖继续前行,走到今景洪庄洪路时,正值早餐时分,于是便有:“庄洪路”之称 。“庄洪路”为傣汉语混用地名,“庄洪”为傣语,意为头道餐即早餐 , “路”是汉语 。佛主绕过勐养蹬上基诺山的曼坡时 , 回首眺望,发现还有一小块地方自己没有走到,于是惊呼“勐养囡!”——还剩下一小块地方!此地便有了勐养或小勐养之称 。“勐”为地方 , “养”为剩余 , “囡”为小 。以上地名来源于佛教,不难看出傣族人民对佛主的敬仰与崇拜之情 。
还有一些与环自然境、物产资源有关的傣语地名 。嘎栋区的曼浓罕,意为“金湖寨” 。“曼”为寨,“浓”为湖,“罕”为金子 。据传,此地原有一湖 , 常有金马鹿前来饮水,遂得此名 。这便让人联想到帕雅拉吾追逐金鹿来到神奇的西双版纳的传说,也许这里就是当初金鹿跃入的金湖吧 。勐海县的勐混,意思是河水倒流的地方 , “勐”是地方,“混”是倒退 。勐混县境内有一条河叫南混河,意思是转道而流的河 。传说南混河原本从格朗河流向东南 , 佛祖经游此地 , 用神杖向西一指,河水便转道向西倒退流去 。于是就有了“南混”、“勐混”之称 。还有勐腊 , 意为产茶之地;勐仑 , 意为软石之地;磨黑,意为“盐井”;磨整,意为“铅井”等等 。
习俗/礼仪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 , 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 , 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 , 忌讳摸小和尚的头 , 佛像等佛家圣物 。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 , 届时要大摆筵席 , 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 , 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泼水节期间 , 除酒、菜要丰盛外 , 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 , 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 , 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 , 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 。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 。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 , 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 , 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 , 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 , 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
“吃小酒” , 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 , 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 。“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 , 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 , 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
服饰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 , 其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很有文化价值 。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 , 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
傣族妇女的服饰 , 因地区而异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 , 并用精美的银质腰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 , 束一绣花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 。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 , 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 , 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 , 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 , 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 , 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 , 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 , 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 , 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 。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 , 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 。
傣族的天文历法
西双版纳傣族常用的算术叫“维萨算”,受汉族的影响较多,也有其它民族的影响 。傣文算术书中的乘法口诀,有从汉族口诀翻译的 , 也有其它民族的;使用时要用本民族语言 。傣族算术没有加、减、乘、除符号;计算方法是从左至右,边计算 , 边将已计算过的数码擦掉,最后剩下得数 。善于计算又懂得历法的人 , 能用这种方法准确地推算出闰年、闰月和日月食 。?
傣族把历法叫“祖腊萨哈”或“萨哈拉乍”,有很多记载和研究历法的书籍 。常见的历法书有两种:一种是推算节令时间的,其中列有很多表格,把很多年历书的主要内容都排列在上面;另一种是年历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的元年 。傣历以六月为岁首,至第二年六月为一周年 , 由于闰年和闰月,年节在六月的哪一天不固定 , 有时也可能延至七月 。傣历年节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最后一天 , 第三天或第四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其余的一天或两天既不属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 。傣历有闰年,也有闰月 , 平年十二个月 , 单数月为大月,每月三十天;双数月为小月,每月二十九天 , 一年共三百五十四天 。每隔三至六年闰年一次,固定在八月,这年八月为三十天 。闰月是两年或三年一闰 , 十九年七闰,固定闰九月,是三十天,这一年又称双九月 。傣历的一月称登景,二月称登甘 。傣历是按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的 。因此 , 每个月的日序和汉族农历的日序基本一致 。傣历还把每个月的上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上一日,月上二日……;把下半月的每天依次叫做月下一日、月下二日…… 。十五日月亮圆称登柄 , 月末一日称登达 。傣族一月为四周,每周有七天或八天的计日法 。傣历和农历一样,用干支纪年和纪日;不过傣族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对象和汉族不完全相同,如“子”不以表鼠而代表大象,“辰”不代表龙,而代表蛟或大蛇 。?
傣族根据当地气温特点,把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傣历一至四月为冷季 , 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实际上一年明显地只分旱季和雨季 。德宏、耿马、新平、元江等地,主要使用汉族的农历 。
###其它资料参考###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现有1.78万人,主要居住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他在保山地区的保山县,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双江、永德等县有分布,是个居住比较分散的民族 。在友好邻邦缅甸境内有较多德楞(德昂)人居?。?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 。德昂是本民族自称 。"昂"在本民族语言里含义是"山崖"或"崖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自称"德昂"也许包含着对其祖先居住崖洞的历史纪念 , 也许称自己是从崖洞里出来的民族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是濮人后裔的一部分,秦汉时称濮人 。汉唐历史记载中的"闽濮"、"扑子蛮",元明的"蒲人"、"蒲蛮",均分布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与缅甸交界地区 。明末清初 , 德昂族从"蒲人"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民族,德昂族自称"德昂"、"尼昂"或"纳昂" 。清朝史书中记作"崩龙" 。隋唐时在滇西南的主要政治力量是茫人部落,南诏强盛时征服了他们 , 自唐末五代,南诏国势力衰落 , 茫人部落的"金齿"支系崛起,建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 , 元代史书称他们为"金齿国" 。元明时期,金齿屡遭战争与民族压迫之苦 , 而急剧衰落了,但从傣族的一些语言中还能看到德昂族为金齿后裔的一部分的历史线索 。明以后 , 德昂族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根据本民族意愿,1985年9月 , 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称为"德昂族" 。德昂族支系很多,在云南主要分为汝买、布雷和梁三个支系,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 , 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在对外交往中多使用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
云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 。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 , 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 。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将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故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 。也有用作零食嚼用,还有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 , 这也是一种最为古老的食茶方式 。
【傣族语茶怎么说的】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 , 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舂紧,筒口用竹叶堵塞 , 将竹筒倒置 , 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十天后,筒内茶叶发黄 , 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慢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 "鲜竹筒茶"做法是先将山泉水装入一根碗口粗鲜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烧开,再将茶投入竹筒内煮后饮用 。

傣族语茶怎么说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