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撰文:孙大猴
? 街声幕后大人物系列报道 ?母带处理,“音频后期制作的一环 , 把混音最终版转化到可复制的存储设备中(黑胶、磁带、CD、硬盘……) 。”(来自维基百科)
母带处理在中国是音频制作里的神秘所在:“中国没有做母带处理的”,“混音师没办法做母带处理”,“母带处理能让你的作品起死回生”,“母带处理完全是技术性调整”……
这些说法一次次激荡着中国音乐人的心,一部分音乐人会把混音送到外国进行母带处理,而成本有限的音乐人往往把母带处理交给混音师 。混音和母带到底是什么关系,既然有了混音为什么还要做母带?
街声大事与台湾地区“BLOW吹音乐”合作推出“幕后大人物” , 此次专访中国本土母带工程师韩冬 。2003年,韩冬从加拿大 Trebas Institute 录音制作系毕业,母带处理也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 。回国后,他从录音师做起,修复老唱片、制作母带,后来开设了个人母带处理工作室 。
混音和母带,谁是老大?1920年代以前,录音产业刚刚形成的时候,往往是一个话筒收所有乐器和人声,另一个房间就直接将音频刻在存储介质上,机器直接完成母带处理 。直到1940年代 , 黑胶、开盘带等磁性存储介质开始广泛运用在商业录音中,才催生出母带工程师这个职业 。
“磁性存储介质发明后 , 在机器刻录黑胶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特性 , 低频能量更大,所以在黑胶播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低频过多的问题 。所以,早期的母带工程师需要在黑胶上做出预设的EQ , 削弱低频,以保证播放时的效果” 。韩冬这样告诉街声 , 这就是所谓的“Pre-Master”,也是早期母带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
这个时代中,因为没有多轨录音,就没有混音师 。母带处理几乎是音频录制完成后的唯一可调操作,所以音频质量至关重大 。母带处理能够决定音频质量的观点或许是从此而来 。像 Doug Sax、Bob Ludwig、Bob Katz、Bernie Grundman、Denny Purcell 等著名母带师也是从这个年代开始工作的 。
1955年,多轨录音机的发明,让混音有了可能 。重叠录音(Overdub)让乐器数目不再受限制 。以前,必须把一个铜管小乐队一起叫来,才能录四重奏,现在只要他们每天来一个人,录完自己的部分 , 把每个人录的混合在一起就是四重奏了 。
音乐工业对音轨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操作,这才有了混音的概念(不过到1960年代中后期,英国的 Abbey Road 才第一次安装了一台八轨录音机 , 比美国要晚十多年) 。
1968年 The Beatles 的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中罕有金曲,但是这张专辑在唱片史上意义非凡 , 因为它更多击中的是懂行的人 。制作人 George Martin 和录音混音师 Geoff Emerick 用他们手中的多轨录音机,让整个行业知道:“原来还能录出这声儿来!”
所以说起来,母带处理的历史竟然比名气更大的混音要长 。
随着多轨录音、混音师的出现后,母带处理的角色又有了很大变化 。制作了多张格莱美获奖专辑的母带工程师 Bob Katz 这样描述母带:在最终混音进入市场之前,借母带师的耳朵、试听环境再进行一次检查 。
所以 , 可以说分轨录音的出现催生了现在的录音产业,使得混音这个出生晚十来年的小弟后来居上 , 盖过了母带处理这个大哥的风头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这几乎是市面上唯一一本讲述母带处理的书籍,韩冬也是中译本的翻译人员之一
混音师能不能做母带处理?大体说,母带处理有两个作用:1. 调整作品的音量;2. 对混音中的瑕疵进行修整 。
先说提升音量 。如果你播放一首1970年代的作品,紧接着播放一首近几年的作品,你会发现在同样的音响环境下,近几年的作品声音要大很多 。这就是近些年的“音量之战” 。
由于大音量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听者注意,于是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很多母带工程师都想把音量尽量压缩到最大 。为了避免这样的竞争,业内也有 LUFS、RMS 等度量标准,以保证市场上音频的响度在某一合理范围内 。
同时,在提升响度的同时,经过压缩,乐器的音色也会发生一些细微的改变,这也需要母带工程师和混音师、制作人、音乐人先期进行良好的沟通,母带工程师就会尽量保持某种重要的音色,保证成品是音乐团队希望的样貌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韩冬母带工程中用到的模拟设备,在他调整音量的过程中 , 为了避免某一设备对音色产生太大影响,通常母带工程师会在每一个经过的效果器上加上一部分增益,也就是所谓的“Gain Structure” 。
第二点:修整混音中的瑕疵 。这事实上就类似是进行再一次混音 。“小的瑕疵,比如贝斯突然音频加大,或者录音中某个唇齿音过于突出…… 而总体的均衡调整则类似鼓组的某个频段不足,整体声场的调整”,韩冬说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看完以上两点,我们会发现,两者都是对音频进行编辑 , 从而获得更好的聆听体验 。混音师也有各种压缩效果器可以加大音量,而从修正瑕疵来说,混音师有分轨文件,修正起来还更方便 。
到这我们就要再次重申 Bob Katz 对母带的定义了:检查 。
先从主观条件来说 。混音师不够客观,有时会兼职录音师、甚至编曲上的一些工作 。在混音中,更多想的是如何让这首歌曲出彩 。面对自己的作品 , 再次检查或者越听越喜欢,或者陷入对某个细节的纠缠,甚至全盘推翻 。
但是母带工程师则不一样了,对韩冬来说,作品是完全陌生的,这样才能够用自己的专业设备和自身的素养 , 对混音进行合理客观的调整;而从客观条件来说,母带工程师的工作室往往有比混音师更客观清晰的监听环境 , 纵然相差不多,换一个监听环境往往能有新的发现 。
除此之外,母带处理的设备也和混音设备也各自不同 。母带处理各个环节更加注重音质,从电源、模拟数字信号转换的器材等等环节,来保证音频质量 。
所以结论是:混音师可以做母带处理,只是母带关于检查的意义丧失了 。
母带的制作要多久?在国外的母带处理行业,母带工程师一般都是一天解决一张专辑 。因为工程师经验丰富,作品量大,并且预约非常满,所以一般只有一次修改的机会 。不过这也有例外 。
Frank Zappa 影响了很多音乐人,而他的音乐被滚石杂志描述为“第一个尝试打破爵士、摇滚、古典音乐之间界限的人“ 。1972年发行的专辑《Imaginary Diseases》就找到了 the Doors 大门乐队的母带工程师 Doug Sax 。Frank Zappa 在工作室一坐下:“我要订一个月的时间” 。Doug Sax 一听都傻了,人家都一天天订,你一订就一个月?几经商量,终于定下了一周时间 。
到底有没有这个必要?
Frank Zappa 坐在工作室中间最好的监听位置,而 Doug Sax 在后面进行操作,播放中他手滑,不小心改变了一个EQ参数的Q值(Q值指EQ参数影响的声音频段的宽窄) , Frank Zappa 连忙喊停:“这块不对!”
这么细小的改变他竟然能够听到,可见 Frank Zappa 确实是在细细打磨,而并不是人傻钱多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这款EQ的Q值能够达到一个点 , 号称“手术刀”,专注细节的调整是母带设备和混音设备不同的地方之一
韩冬也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
彭坦2013年录制完成的《迁徙》 , 由混音师李军推荐,由韩冬负责母带处理 。彭坦给韩冬的要求是“尽量自然” 。韩冬在进行调整后交给了彭坦,但彭坦觉得没有差别 , 甚至以为是给错了文件 。混音师李军作为介绍人,也询问了母带处理的情况,几个人再次商量,又一次重新来过 。彭坦每天都会来韩冬的工作室 , 甚至过生日的时候也就是在外面吃了个饭,吃完了和韩冬继续一点点抠细节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韩冬工作的电脑桌面,韩冬主要用 Wave Lab 7
虽然制作过程大大超出了预期 , 韩冬也付出了多几倍的工作时间 。但是他也挺高兴:“一是这东西我也喜欢 , 听来听去不觉得烦;二是音乐人对自己的作品认真,我也乐意配合” 。当时彭坦也为能制作一张自己真心喜欢的专辑而兴奋 , 也希望打破大家对达达乐队和彭坦一直以来的固有印象 。
“如果你憋着震人家一下子,那你母带往往是做不好的” , 韩冬这样告诉街声 。
对于母带工程师来说,如果拿到的混音作品已经很精致,那需要做的主要就是调整响度 , 和一些响度提升后的调整 。但是如果混音作品欠佳 , 母带工程师需要做的就要多一些 , 声场、均衡、某个音轨的瑕疵等等 。Bob Katz 在他的书《Mastering Audio - The Art and the Science》的开头说:“有的时候,母带工程师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 。”
在哪做母带?因为国外唱片工业起步早,商业分工也更加明确 , 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国外进行母带处理 。
曾有一位音乐人拿着自己在韩国做完的母带到韩冬这边,说自己对这个母带非常不满意 。音乐人更希望自己的音乐是摇滚乐那种比较刺激、强弱起伏明显、感情丰沛的成品,而韩国作出的母带处理则扁平很多,能量更加平均、起伏较小 。
于是韩冬按照音乐人的描述,拿来混音,按照音乐人所说重新做了一遍 。音乐人听到后非常高兴:“这才是我的音乐!”虽然最终由于公司压力,音乐人选择了美国的母带师做的版本 , 但是音乐人本身一直对韩冬所做的赞美有加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右手边的是数字设备,左手边是模拟设备,模拟设备韩冬也按照自己的需要对电路做了一些更改 , 这也是母带师设备的一大特点,设备往往会有一些个人调整 。
“因为我们一直听他的作品 , 我们明白他想唱什么”,韩冬这么解释 。
在外国制作母带诚然有好处,成本和国内相差不多,速度快,品质也颇有保证 。但是这个母带基本就是一天,甚至一个上午完成的 , 这些大的母带处理工作室完全不缺少案子 。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稳定、商业化、听起来没毛病 。由于每个工程师所做的风格不一样,工程师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习惯,韩国制作的母带就会偏向 K-Pop 那类相对电子、潮的风格,美国的不同工作室各有自己的特色,也是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音乐流派所影响 。
为什么母带处理在中国会这么神秘?“说白了,还是因为母带处理里可以讲出来道理没有那么多 , 更多还是靠个人的感觉、品味、经验” , 韩冬这么说 。
市场上关于混音的书籍、视频网站上关于混音的视频长篇累牍,无论是面对新手的 Tips,还是纯模拟设备的操作,从家庭 Studio 到大型录音棚,几乎一应俱全 。
而在网上搜索“母带” , 中文资料大多语焉不详,即使是外国的网站上,真正有用的信息也主要是 DAW 上对某款插件进行教学,更类似响度提升器 。混音中的一步一步,步骤繁琐 。比如,单是底鼓的均衡和压缩,就有各种不同的风格、类型,至于平行压缩等不同的压缩方法 , 不同款EQ的比较 。而母带处理则更多就是靠耳朵,和对风格、音色的掌握 。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这本关于母带处理的书籍我打开看了一页,没搞明白这是个什么表,就合上书了,前两天赶上有朋友出一本二手,于是购入准备退休后细细研究 。
归根到底,母带处理也只不过是快速发展的唱片工业中的一环而已,由于多轨录音机出现,混音师出现,母带处理从唯一的音频后期变成了一项对混音的检查 。
韩冬2000年进入加拿大 Trebas Institue 学习音频制作,母带处理也是课程中的一门 。在21世纪初,在国外读书的人不多 , 很多人都会选择移民 。韩冬家里也希望他问一下,于是他就应付差事似的去找了当时的移民机构 。移民机构的负责人问了问他:“学的什么专业?。俊?
烛影斧声是什么典故

修复开盘带的 Studer 机器
听到“音频制作”之后,移民机构的负责人长出了一口气:“学错专业了?。?韩冬一听:反正我也没想留下,高高兴兴就回国了 。
回来以后开始在录音棚工作,学校里学的都是吉他贝斯鼓的录音,但是录音棚里都是古典乐器的录音 , 韩冬也学习了不少知识 , 积累了不少经验 。由于在外国学习的时候也学了很多模拟设备录音的知识,所以他也兼职老旧唱片的数字化和转录 。
在中国,像韩冬一样专职的母带工程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混音师兼职母带 。不过韩冬不做其他工作的原因也很简单:光是母带处理,他已经要做不过来了 。
韩冬关于母带处理的三条Tips
  • 如果混音师兼任母带处理的话,最好过几天再进行,以保证母带处理的客观 。
  • 母带处理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 预算紧张的话,不做专业母带是OK的 。
  • 绝大部分母带师还是认识U87的 。
图片拍摄:孙大猴
校对:马外外
文章来源:街声大事《母带工程师韩冬:母带处理和混音,谁是老大?》
http://dashi.streetvoice.cn/article/20190416/001/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