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
自隋朝创立科举开始,科举此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最常用的人才选拔方式 。通过数载寒窗苦读,出身贫寒之人也有可能一跃入龙门,从此光耀门楣并改变命运 。岁月流转 , 科举制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 。科举制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
▲古代科举场景绘画
【老汉酒后不慎说漏嘴,称有一祖传珍宝,博物馆规劝数次后无偿上交】在从隋朝到清朝的一千余年之中,只产生了八百多位状元 , 而金殿问策时的文章更是几乎遗失殆尽,无处可寻 。幸运的是,如今在青州博物馆还可以看到一份状元试卷(台北故宫则藏有几份清代状元试卷) 。这份试卷的作者名为赵秉忠 , 乃山东青州府人士,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拔得状元头筹 。在金銮殿接受皇上亲自考核时,赵秉忠的表现极为优异 。皇上见他博览群书且熟知掌故,心里十分喜爱,于是当场在他的试卷上挥毫写下“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并破例将此试卷赐予赵秉忠,命他以后悬挂家中以显荣耀 。
▲万历皇帝朱翊钧朝服像(局部)
赵秉忠此后官运通达 , 一直做到礼部尚书的高位 。不过他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为官时刚直不阿 , 常为百姓做主,最后在政坛上树敌无数,其中还包括专权的宦官阉党 。在众多政敌的攻讦之下 , 赵秉忠最终罢官回乡,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这份留有皇帝御笔的试卷,见证着赵秉忠的浮沉荣誉,因而成为赵氏一族的传家宝,被一代又一代赵氏子孙妥善保管 , 一直传到了赵秉忠第十三世孙赵涣彬的手上 。赵涣彬对这份祖先遗物非常重视,将其珍藏家中,从不轻易示人 。有一天,赵涣彬和朋友喝酒,无意中透漏出这个消息 , 而他的朋友恰好在市博物馆工作,听完便意识到这份试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于是,他极力劝说赵涣彬将这份宝物捐献给国家 , 而不应该将其一直私藏家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为相关专家提供实物参照,利于对科举制的进一步研究 , 同时也可以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赵涣彬祖先的荣耀 。经过多番劝说,深明大义的赵涣彬最终被说服 , 同意将这件已经在族人手中传承数百年的宝物无偿捐献给青州博物馆 。博物馆方面接收之后,立即将此物奉为镇馆之宝 。为感谢赵涣彬的大义捐献,青州博物馆还订做了一面大红锦旗,派副馆长亲自送到赵涣彬家中 。街坊邻居都闻风赶来看热闹 , 得知事情经过后,他们都对赵涣彬的行为表示极为敬佩 。
▲中为赵涣彬老人之子赵继光
为何这份试卷如此珍贵呢?原来 , 科举制作为统治者选用人才的主要途径,有着严苛而细致的规定 。为了防止作弊,会试及殿试的所有试卷乃至于草稿纸都会由专人进行誊写之后 , 才送到考官面前 。但凡是状元、榜眼等人的试卷,更是按照机密资料的级别由皇家作为密档保存 。一旦泄露,相关人员将被施以重罪,人头落地都有可能 。
▲青州博物馆
赵涣彬祖上的这份试卷被博物馆精心修复后,终于向大众公开展览 。该状元试卷用黄绫子装裱,全文共2460字 , 长47.6厘米,宽14.1厘米,卷首有御笔亲书的“第一甲第一名”字样,卷尾页有九位阅卷官的朱红签名 。在博物馆陈列期间 , 一位安保人员还想将其盗走并卖给日本文物贩子,最后被警方及时抓获 。不然的话,千年科举史上唯一留存的明代殿试状元试卷就要流落海外了 。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明神宗实录》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
猜你喜欢
- 吉祥原创表情包情感美文随笔: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 情感美文: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 湖南农民田间锄地,结果挖出一个大坑,引发一桩谜案争议至今
- 散文:人间情缘,真爱永恒
- 岳飞后裔为避祸难,其中一支远迁朝鲜成开国元勋,如今已认祖归宗
- 寒尽春归,致每一个心有繁花的你:《青年文摘》2023新年寄语
- 泡椒鸡爪的做法视频
- 家庭自制草莓酱的做法
- 元宵 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