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打力、巧用舆论,谈李唐为何能获得隋朝的“合法继承权”

公元566年 , 彼时的华夏大地,还正处于南北朝混战的时期 。此时的北周唐国公李昞迎来了他第四个儿子——李渊 。此时的李昞断然不会想到 , 这个儿子在日后会平定天下,成为盛唐开创者的唐高祖 。
纵观古代封建王朝,无论中西方,在任何国家,权力的交接都需要遵循法理 。即按照法律来说,你拥有继承权,才能继承这个地位 。
【借力打力、巧用舆论,谈李唐为何能获得隋朝的“合法继承权”】如果没有继承权,就算经过一番算计获得了权力,也会立即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 , 谁都想来挑战一下 , 或者在史书中被称为乱臣贼子 。
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 不管是农民起义也好 , 还是地方官员骑兵也罢,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便是装神弄鬼,并打出复兴楚国的大旗 。朱棣南下靖难,喊出的便是清剿朝中奸臣的口号 。
就连农民起义成了气候,第一件事也是打出光复前朝的旗号,比如元末的红巾军便是以大宋的名义从而拉拢到了人心 。
而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除了兵锋以外,民间的舆论造势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他是如何做的呢?
一. 唐国公李渊1.杨氏代周
此时的唐国公作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位极人臣 。而李昞的先祖也十分显赫,他的先祖李暠便是公元304至439年的十六国时期当中西凉的开国君主 , 再往上便能追溯到汉朝的飞将军李广,爷爷李虎也是柱国将军 。
拥有如此出身,唐国公一家自然在关陇贵族集团中占据重要地位 。再加上李渊又是唐国公在世的唯一儿子,自然是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生活当中 。但没过多久,公元572年 , 唐国公李昞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 。
此时的李渊才七岁,就不得不继承父亲唐国公的爵位 。但很巧合的是,皇帝北周宣帝宇文赟也英年早逝 , 年仅二十一岁 , 和唐国公一样留下孤儿寡母二人 。宇文赟死后,儿子北周静帝即位,和母亲杨丽华相依为命 。
李渊年仅七岁当唐国公,北周静帝年仅八岁就要当皇帝,小皇帝根本无法掌控朝政 , 于是杨丽华父亲杨坚动了脑筋,借伪诏当上了北周丞相 。
杨坚做了丞相后,并没有停下脚步 。在勤于政事拉拢人心的同时 , 对政敌也心狠手辣,用政治手段将政敌悉数诛杀 。在杨坚清理朝中政敌的同时,引起了宇文家藩王的警惕 , 而杨坚又先下手为强,将鲜卑贵族引入朝中诱杀 。
内忧外患清理干净后,杨坚便成了北周实际掌权人,他便自封隋王,又胁迫静帝禅位,自己当了皇帝 。从此,隋朝便正式建立 。
从这里便可知,隋朝本身就得国不正,是杨坚长袖善舞 , 将内忧外患清除干净后,胁迫了皇帝禅位,在血统和法理上都不占理 。
而这也为李渊推翻隋朝省了不少功夫 , 毕竟一个权臣登基建立的王朝,既不需要否定他的正统性,也不必将自己塑造成北周的法理继承人,一个不正统的窃国者建立的朝代,天下人人得以诛之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所谓的合法继承权的重要性 。
2.“天生反骨”
杨坚建立隋朝,李渊就在旁边目睹了一切,而那位与他命运相仿的北周静帝被迫禅位后,还是被杨坚逼死的结局他也看在眼里,也正是在这段岁月中学到的手段 , 使得李渊备受杨坚喜爱 。
很快,李渊便被杨坚提拔为近身侍卫 。也就是在那一年,四位皇帝都见过面,但都不知道各自将来的命运 。
此时的李渊还只是一个年轻人,但他敏锐地借着为隋文帝当近身侍卫的机会,学习了大量政治手段 。后来他又在隋文帝东征时督运粮草,负责后勤 。为隋文帝打工的这段时间 , 给李渊日后起事做了铺垫 。
在李渊正以为他会长久作为隋朝的臣子工作时,命运发生了转机 。公元604年,杨坚离奇去世,儿子杨广登基,即隋炀帝 。
杨广即位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开凿运河 , 同时频繁对外战争 。且他本人也嗜好享受,几次出游都消耗大量国力 。
这一系列不得民心、操之过急的政策使得民怨沸腾,这让李渊敏锐地发现了动乱的迹象,不禁动起了皇帝的心思 。
隋炀帝大业七年,邹平人王薄在山东章丘第一个打出反隋的大旗,起义军迅速扩张到数万人 。地方上出现了动乱,使得李渊心思愈加膨胀 。
再加上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一人叫做李弘 , 李弘曾纠结道教势力起兵反抗东晋,甚至自称是十六国中成汉的皇族后裔,但最后被益州刺史周楚消灭 。
虽然李弘被消灭了,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民间他的名字就成了造反的代名词 。在民间添油加醋的改编之下,只要是姓李的人都有可能造反当皇帝 , 后来更是延伸出了各种隐晦叫法,比如“十八字”等等 。使得当时的唐国公李渊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造反派” 。甚至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 。
谁叫你姓李呢?再加上当年李弘先生张嘴就来的预言道:李家当兴而为王 。这不仅使得在李弘死后,依旧有无数人号称自己姓李 , 应当顺应李弘的预言起来造反 。
更使得当时的民间舆论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这个李渊是不是就是预言中的那个李家人 。毕竟李渊可是唐国公,不缺钱也不缺人,怎么看都像要造反的,招来隋炀帝的猜忌也合情合理 。
二. 李唐兴起1. 下定决心
李家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后 , 朝堂上的李姓人员都遭了殃,首先便是另一个以当年拥立杨坚而位极人臣的李穆家族 。
李穆被隋炀帝收拾也算无妄之灾,因为隋炀帝动手的理由是因为李穆的嫡系血脉中,有一个后代叫做李敏,而这个叫李敏的后代还有一个名字叫李洪,和当年的李弘读音相同 。
况且李穆掌握北周的军权,在杨坚进行政治斗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李穆,杨坚或许坐不上北周的皇位 。另外在隋炀帝的朝堂上,李穆也位极人臣,无论是声望还是人力财力都具备,有造反的物质条件 。
随着民间舆论愈演愈烈 , 隋炀帝也渐渐深信不疑 。终于有一天,隋炀帝坐不住了,正好有言官上奏 , 诬告李穆家族中有人谋反 。
隋炀帝便借这个机会,派兵冲进李穆宅中,将李敏等一干人全部抓进大牢,没过几天就将其全部诛杀 。
隋炀帝如此举动,民间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这下更是对李姓人员谋反深信不疑,李弘那三百年前的预言显得更加靠谱 。
而朝中的唐国公李渊先生更是麻了爪子,今天李穆一家人死了一片,谁知道明天铡刀会不会就落在我身上 。
在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时,同为关陇贵族的杨玄感起兵叛变 。这使得李渊确定了内心的想法——隋朝根基以松,天下即将大乱 。
因为杨玄感起兵代表关陇贵族集团内部出现分裂 , 而隋炀帝能坐皇位,离不开关陇贵族们的支持,隋朝统治的根基已经出现了裂缝,缺的就是那命中注定之人再推一把 。
此时的李渊,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在隋末群雄逐鹿之时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
2. 掷下骰子
既然决定起兵了,自然要做好准备 。当时的李渊面对的局势如下,自己被隋炀帝命令留守太原,隋炀帝被困江都,无法回到关中地区坐镇 。西边是起兵的杨玄感 , 南面是刚统一中原的瓦岗军 。
面对如此形势,李渊在招兵买马的同时 , 又加了一步:为自己营造舆论优势 。
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市面上散步的李家将谋反的谣言,很大可能是由隋炀帝派人散布开来的,动机极有可能就是要借机打压在朝中举足轻重的李家 。不然以李穆那灵敏的政治嗅觉必然会察觉到民间流传的谣言 。
况且既然动了李穆 , 为何不顺便把唐国公李渊也一并剪除呢?要知道李渊也姓李,而且在大业十二年时 , 贼寇唐弼叛乱,将李弘奉为天子,自称唐王 。
怎么看都和李渊有点关系,但隋炀帝却没动李渊一根汗毛 。由此可知,这所谓的谣言,可能只是隋炀帝为了削弱朝中派系势力而使用的政治手段 。
而这种政治手段,面对已经箭在弦上的李渊 , 自然是没什么用处 。甚至还被李渊借力打力,将这所谓的“预言”为己所用 。
李渊首先派当时还是参军的姜謩 , 在太原城中散布有利于起兵的言论 。同时派人收集各路“预言”,按照这些民间传说来给自己的军队打造武器盔甲等 。
比如派人打造大量的白色旗帜 , 来顺应“预言”中的白旗天子出东海 。又派人在太原周边制造异象,使得民众都认定了预言中的天命之人就是李渊 。
以此手段来忽悠民众,使得李渊在起兵初期 , 实力得到快速扩张,从而有了应对各路强敌的力量 。最终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大破各路群雄 , 打下李唐江山,而那就是后话了 。
三. 结语在李渊统一全国后,依旧没有放下舆论造势的手段 。李渊先是利用五行学说 , 来“科学”地解释了李唐代隋,充分证明了自身的正统性 。
同时,在取得天下后 , 李渊也没有放弃继续塑造自身人设,通过让百姓休养生息 , 恢复生产,李唐政府在民间也有了良好的口碑,统治根基得到稳固 。
李渊利用舆论为自己打下天下,又利用舆论为自己治国治民 , 他治理了整个国家,为盛唐打下了基础 。
但他最终没能治理好家庭,最终酿成了三个儿子互相厮杀的人伦惨剧 。似乎那只大手真的存在,而命运的一切馈赠,也的确都标好了价格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