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环状的,为何能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块十分珍贵的美玉 。强大的秦国也觊觎这块美玉,便向赵国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 。
尽管赵国并不乐意做这桩买卖,但无奈秦赵两国实力悬殊,赵国也只能顺从 。可秦王却不是个讲信用的人,拿到美玉后就把当初十五座城池的承诺抛诸脑后了 。
为了帮助赵国夺回传世宝玉,赵国名将蔺相如只身来到秦国和秦王斗智斗勇,最终凯旋而归 。这就是有名的“完璧归赵” 。
【和氏璧是环状的,为何能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在故事中,这块被秦赵两国争相抢夺的美玉就是和氏璧 。
和氏璧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美玉,又称为“和氏之璧”、“和璞” 。细心的人可能就发现了 , 和氏璧名字当中的“和氏”二字,听起来就很像一个人的名字 。
确实,和氏璧能够成为一块名扬天下的宝玉 , 和它背后的献玉人是脱不了干系的 。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和氏璧背后的伯乐是一个叫做卞和的匠人 。
在楚国,有一座巨大的石头山,名叫荆山 。荆山的一个山洞里花岗岩遍布 , 巨大的石头杂乱成堆,相传卞和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和氏璧 。
卞和经验丰富,他从乱石堆里发现和氏璧后,一眼就断定它是一块稀世宝玉 。他不忍稀世珍宝蒙尘,便将和氏璧带回家中稍加处理,献给了楚厉王 。
楚厉王却是个不识货的人,他接过卞和手中的璞玉仔细观看了许久,最后认为这不过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楚厉王勃然大怒 , 他觉得卞和拿了块破石头糊弄自己,便下令砍掉了卞河的左膝盖骨 。
卞和被砍了膝盖骨也不气馁,等到下一任楚王——武王登基时 , 他又执着地带着和氏璧再一次献宝 。可是楚武王和前任的楚厉王一样,也没有看出来这块美玉的价值所在 。
他甚至找来专门的人鉴别 , 最后还是断言,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不出所料,楚王也很生气,命人又砍掉了卞河的右膝盖骨 。
于是,可怜的卞和就抱着和氏璧,每天在荆山山脚下哭泣,连哭了三天 , 眼泪都哭干了,只有血从眼眶中流出来 。
新继任的文王对此感到十分惊讶 , 便派人前来向卞和询问哭泣的原因 。卞和说自己如此哭泣,并不是因为受到了酷刑,而是因为真正的宝玉不能够被世人所认识 , 他感到十分遗憾 。
文王听到侍从传回来的话后,对和氏璧起了兴趣,便叫人剖开这块玉石,发现里面竟然真的是一块难得的宝玉!为了赞扬卞和三次献玉的精神 , 文王给这块宝玉取名为和氏璧 。
命运多舛这块宝玉自从被发现后,并没有一直被安放在楚国,而是几经辗转,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关于和氏璧的下落,民间还有几个有意思的说法 。
相传在楚威王时期,他手底下有个大臣立了一个大功 。为了犒赏这位大臣,楚威王特意拿出传世国宝和氏璧赐给他,以示嘉奖 。
这位大臣拿到和氏璧之后,自然十分高兴,召集了一众亲朋好友来到家中相聚观赏 。就在他们把酒言欢之时 , 突然有人说河里有一条大鱼 。众人的注意力纷纷被这条所谓的“大鱼”吸引过去,等到众人再回过神时,和氏璧已经不见了踪影 。
和氏璧就这样凭空消失了,直到五十多年后,它才又被不识货的人拿到市场上卖,正巧被赵国的内侍缪贤撞见,便买了下来 。后来,赵惠文王知道了这件事,便向缪贤讨要和氏璧 。
缪贤不甘心将这稀世珍宝拱手让人,便百般推辞 。
显然,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 。和氏璧作为一国的传世之宝,怎么会随随便便拿出来奖励一个大臣呢?况且,和氏璧突然不翼而飞,五十多年后又突然出现,也显得扑簌迷离,神神鬼鬼的 。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说法 , 说是赵国想要和楚国缔结姻亲,为了示好,楚国便将和氏璧送去了赵国 。关于这个说法 , 虽然比前一个更加靠谱,但也存在许多疑点 。
楚国中有谁能配得上规格如此之高的聘礼?竟要赵国拿出传国之宝和氏璧来缔结姻亲,实在是很不现实 。
总之,民间关于和氏璧下落的说法,都显得不太可靠,好好的一件宝物,倒像是大白菜一般可以随意交易了 。
玉玺之谜虽然和氏璧几经辗转 , 从楚国到了赵国,又完璧归赵回到了赵国,最后了无音讯 。但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和氏璧最后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 。
历史上并没有明文记载,和氏璧在“完璧归赵”事件后有何后续 。但在李斯所写《谏逐客书》中有提到,“陛下有随、和之宝”,其中这个“和”就是指和氏璧 。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入了秦国之手 。
并且秦始皇还将和氏璧制成了秦国的传国玉玺,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 意为希望秦王朝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 。
看到这里,可能有许多网友就会疑惑了:和氏璧一块环形的玉,怎么能做成一个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其实,和氏璧存世的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以及和氏璧最初的外形,谁也不知道它到底长什么样子 。
不过,通过历史上文人们留下的墨宝 , 我们得以探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
在西晋傅咸所写的《玉赋》中有这样一句:“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 。”璞,意为蕴藏有玉的石头,也可以理解为原石 。
在《尔雅·释器》也记载了,和氏璧应该是一块未经雕琢璞玉,但它的中间有孔,所以看起来像个环形 。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最初的和氏璧并未经过打磨,仍是璞玉的样子,并且十分厚重,形状上近似圆柱体 。
当初楚国人发现它时,不知因为何种原因,只是将它稍加打磨,去掉了外表包裹的石头 , 并未精心雕琢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 和氏璧才被他用来雕刻成了一块方方正正的玉玺 。
否则的话,玉石又不像金子一样能够融化后重新塑形 , 原石还没有玉玺大,又怎么可能雕琢成玉玺的样子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