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字 | 阅读需3分钟
精 彩 提 要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过后渐入三伏,高温炽热滋味令人难耐 。现代人能靠空调、风扇、凉饮等避暑热,那古人又如何纳凉呢?我们从清末画家胡锡珪的这幅《冰盘荐荔图》里可知一二 。
冰盘荐荔图
胡锡珪,初名文 , 字三桥 , 号盘溪外史、红茵馆主 , 今江苏苏州人 。最善没骨人物画,用笔秀逸能变,施墨淡而有味,其风格对海派人物仕女画风颇有影响 。光绪年间,胡锡珪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吴门 , 堪称一时风雅 。吴昌硕曾盛赞其花卉人物“精细如发而笔锋劲厉” 。
胡锡珪的代表作《冰盘荐荔图》描绘了暑热纳凉场景,典出唐代杨贵妃食荔枝 。画面中,两名侍女薄衫露颈,手捧冰盘荔枝呈上;正中红衣贵妃体态优美,一手轻执团扇,一手置于唇边,双目紧盯盘中鲜荔,似口中已生津;旁边伴有举长扇侍女,正为贵妃挥扇引凉风 。此画以冰盘荔枝、轻舞罗扇、凉衣薄衫等元素,尽显古人避暑纳凉巧方 。
壹冰盘荔生凉:古人的“冰镇”水果
我国对冰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商周 , “祭祀供冰鉴”的记载便出自《周礼·天官·凌人》 。这里的冰鉴是一种存冰的容器,有保鲜生凉的作用,类似今天的冷藏冰柜 。冰又从何而来?这就要说起古代的藏冰业 。《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写的就是冬天采冰和藏冰,采来的冰一般存于王室挖掘的冰井、冰室或者冰窖里 。冰室可供人在此避热,藏冰则用于冰镇瓜果食物,如图上的鲜荔枝 。绯红的荔枝壳紧紧包裹着晶莹剔透的玉色果肉,放在冰盘里不过片刻,一口咬来便叫唇齿生凉、浑身惬意 。
贰小扇引微凉:古人的移动“风扇”
【从《冰盘荐荔图》看古人如何避暑纳凉?】酷暑无风何解?那便执扇造风 。扇子,在古代是最为便携的纳凉器具 , 从形状看有圆形、长圆、扁圆、梅花、扇形,从长短看有短柄、长柄,从材料看有牙雕、木雕、竹雕、骨雕,从图案看有题诗、山水、人物、花卉等 。无论哪种扇子,都是“以扇逐暑”的最好降温工具 。
《冰盘荐荔图》里 , 贵妃手里的上广下狭的长圆形短柄扇,便是芭蕉式团扇,又称宫扇、纨扇 。这种扇轻便风大 , 又寓吉祥如意,拿在手里既诗情画意又符合贵妃娇媚姿态 。旁边侍女手里持有长柄团扇 , 这种扇最早叫“依仗扇”或“掌扇”,一般由两名侍女或者宫人交叉举着,跟在皇帝贵妃后面障尘遮日 。而这幅画里,贵妃只在花园食荔枝,故而侍女手里的掌扇就比较日常了 。细看她手摇的长柄团扇上 , 还绘有盛放的莲花,扇面诗画无疑给暑热又带来些诗意的清凉 。
叁香汗薄衫凉:古人的消夏“装扮”
古人的服饰看似比现代厚重,但也随四时而变,凉衣薄衫是酷暑的祛热穿着 。白居易《夏日闲放》“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刻画了居家避暑的衣着装扮;《唐六典》卷三里的“夏则以衫代袍”,则记录了官员的夏季着装 。古人在夏衣用料上体现轻薄感,如纱衣,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薄汗轻衣透”这句,说的就是纱衣的薄透轻软;又如葛衣 , 杜甫《端午日赐衣》里的“细葛含风软”,便道出了葛布的轻如蝉翼特点 。除薄衫之外,古人也有“短袖”“吊带”装 , 如莫高窟第220窟的初唐壁画,就有半臂的短衫或者宽肩带衣 。
再看画作里侍女们的打扮,一层薄纱紧贴身上,显现婀娜身段之余也体现衣衫的薄软,极尽清凉之感 。如此一身凉衣透着香汗,口里享用着冰甜荔枝,吹着长扇引来的风 , 再热的暑气也都不怕了 。
反复流连在这幅《冰盘荐荔图》里,仿若置身在幽凉的避暑花园,也吃到了凉甜的鲜荔枝,同画中人一起度过悠悠长夏 。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从《冰盘荐荔图》看古人如何避暑纳凉?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 《论语》主要说些什么?
- 三伏天里吃什么?让你的火降!降!降!
- 你的早餐吃什么?
- 质量体系学习: 我国合格评审是如何开展的?
- 头条热评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缝缝补补有梗?缝补怪们都是什么人
- 心理学家:性格懦弱的人如何改变?
- 猴痘如何防范?密接要隔离吗?专家解答
- 如何防治糖尿病?这个错误很多人还在犯…
- 所以学历代表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