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主要说些什么?


“道”者,始于“首”而成于“足” 。因此欲“修道”者,应先“学道”,而后“行道” 。
道,是指天地之道,以及天地之自然规律 。修道者,欲顺道而行也 。悖道者,逆天而行也 。
道分人之道、物之道、神之道 。2500年前 , 三个文明古国同时期出现了三个圣人,分别论述了何为人道、何为物道、何为神道,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因此这一时代被后人称之为“轴心时代” 。
中国的圣人孔子,论述的是“人道” 。天地人三才,人居于中,因此人道讲“中庸”;中则不偏,庸者不易——人道乃人所共识之常者也,因此“人之常道”者,称为“中庸” 。
学有大小,学道为上 , 学艺为下,因此“人道”之学称之为“大学” 。曾参作《大学》,犹如学生作“毕业论文”,因此是其师从孔子学儒之“心得”,可为学习《论语》之参考 。因其仅就《论语》之部分而汇述,因此言简意赅 , 条理清晰,学习可为《论语》之指南 。
《中庸》是子思为传教于孟子而作,因此可视之为子思教孟子学《论语》的“教学提纲” 。是《论语》的简缩版 , 如同《心经》之于《金刚经》,《阿弥陀经》之于《无量寿经》,有所侧重,但理无不周 。
《孟子》是“教学笔记”,因此是因人、因事、因时而说 。所说者,中庸之道也 。因此《论语》为“乳” , 《中庸》提炼之而成“乳酪”,《孟子》再化之为“水奶”;后儒不断地再提炼、再参水,与原来的“乳”可谓是越去越远了 , 因此学儒,还是要从根本处去学 。水奶是奶,但已不再是原乳了 。
欲知“乳”之来处,需从“道”字着眼 。古者对“道”解读得最明白透彻的,当是老子的《道德经》 。孔子曾师从于老子,因此要深研儒学者,自当参于《道德经》 , 以帮助理解何者为“道”?何者为“德”?
德者,顺于天道而“行有所得”也 。因此或曰:“德者,得也 。”德因行而得于道,因此是行道之果,是觉,是智,而不是“事”相 。更不是“名”相 。
得有多少,因此“成德者”分大小 。或曰:君子、圣者、贤者、大人、士、善人、小人、下民,等等 。
“道”不可说 , “德”自然也不可说 。姑且说之,曰“五常”:仁义礼智信:说“八德”:孝悌忠信 , 礼义廉耻 。
五者为人道之常,故称“五常” 。仁者,公而无私,博爱,忠?。说乐耙謇怼币玻?因此称“近于道” 。义者,宜也;合于道,则当行,故倡曰“见义勇为” 。礼者,序也;顺者昌,逆者亡;人伦为基,首论者五,曰“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智者,通于性、用、果,又有生智、后得智之分 。致知,是格物之所得,因此是果;而格物乃去除物欲之蔽障,复本性之明,无增无减,因此是生智 。致知可以诚意正心以修身 , 因此亦为用 。理明则信,信则愿行于道 。智能明理,故为常 。信则诚,诚则精进不?。ㄒ灰怨嶂?nbsp;, 因此曰“精一”),故信亦为常 。
八德,则是按人伦之常而延展开来的“行道” 。
学道,《大学》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又何止八目所能含括的呢?以此为“方便法”而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万法不离其宗,一即一切,一切亦一 。何况仅此八目能做到者,又有几人?前四即是“修身” , 而“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齐平治”(修身只是为己,齐治平则是为人) 。因此“齐平治”既是学道,更是行道 。《孟子》将其归纳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 , 在学中行,在行中学 。佛教则概括为“闻、思、修”三个内容 。学、问即闻,思、辨即思,行即修,并无差别 。孔子说“一以贯之”,强调的是“精进” , 也是“笃行” 。
行道,分自行和教他行 。先自行,而后教他行,方为圣者,佛学则称之为菩萨 。
行道分为家、为国、为天下 。为家者,敦伦尽分,以“尊礼事亲”为主,尽人伦之本分 。为国者,闲邪存诚,克己以复礼 。为政者,以史为鉴 , 用人以时,无为而治 。又有细分:如用人 , 又细分有“知人” 。
《论语》所述,不外乎这些方面的内容 。梳理清楚了,也就容易理解了 。
【《论语》主要说些什么?】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论语》主要说些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