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不做,二不休”,不少人不知道来历,看完涨知识了

关于数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无论三七二十一”,以及“半斤对八两”等等 。可以说民间的智慧是无限的,都说“高手在民间”,看来这句话果然不假 。我国璀璨的文化发展史 , 不但记载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更是将这些生存智慧保存在俗语之中,供后人学习 。
乃至可以说俗语的表达方式,以及储藏在其中的大智慧,涓滴不比课本上诸子百家留下的经世之论差到哪里去 。大到关于人生,小到农田劳作 , 都有许许多多经典的俗语 。有的俗语一听就知道来历,知道在讲什么 , 就比如说“春土不过三日雨,冬土不过三日霜” 。大家瞧一眼,就知道这是在说四季的变换 。
但有些俗语却有些让人摸不着脑子,就比如这个“一不做,二不休” 。相信不少人初次听到这个俗语,如果不听其别人跟你讲授这是什么道理的时候,一定是一脸懵逼的状况 。其实这个俗语原来的完全句子叫“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的出处来自唐朝一个叫赵元一的人,他在记录唐德宗四周避难的时候写了一部《奉天录》 。
在这部书中,
【俗语“一不做,二不休”,不少人不知道来历,看完涨知识了】在这中间就出现了张光晟一个人,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叫“墙头草” 。原来 , 在唐德宗没有发动削藩战争以前,这个张光晟曾经被德宗李适任命为“太常少卿”,在朝中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
但后来德宗从上而下发动削藩,导致后来暴发“奉天之难” 。唐德宗这个时候眼见太尉朱泚的大军就要威逼长安,于是仓促出逃 。叛兵很快就盘踞了长安城,拥立朱泚为帝 。张光晟这个人,不但没有跟随唐德宗出逃,反而倒头就拜,甘愿臣服于朱泚 。
后来朱泚也待他不?。?封他做了个“宰相”的职位,可以说荣耀显赫一时 。不过随后,德宗李适找来了自己的得力干将宰相李泌和大将军李晟,前去平定叛乱 。张光晟一看形式不对,立马扭转策略,又赶快跑去归降李晟 。李晟也没说什么,只是将他带回德宗眼前听候发落 。
这时候的德宗既然已经平定了叛乱,对这个乱臣贼子自然不肯放过,于是就下令将张光晟处死了 。张光晟临死前,留下的遗嘱就是“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发展到后来大家就把这里面的字数精简了一下,单留下“一不做,二不休”几个字 。主要的意思是指“要末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底”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恰是这样一名乱臣贼子的遗嘱,最后居然成为人们交口相传的俗语,并一直用来鼓励人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 一定要有始有终,不能“吃着碗里的,还瞧着锅里的” 。
正如曾国藩后来所说“坐这山,望那山 , 一事无成” 。的确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 , 咱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勇气,只有这样在才更为有益于干出一番大事业 。
与此俗语意思相相似的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叫“背水一战” 。关于“背水一战”其实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西楚霸王项羽还是一个副将的时候,有一次在攻打秦军的进程中,遇到了秦国的猛将章邯 。
但作为上将军宋义却迟迟不敢发兵,眼看自己的粮草将?。?兵士怨声四起 。项羽拔刀将宋义斩首示众,军士大吃一惊,立即拥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是让兵士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度过黄河 , 立马下令把船凿穿沉入河中,吃完饭之后又逐步将做饭的锅砸碎 。
背水一战
兵士们纳闷不解,这样下去如何吃饭,如何回家?。肯钣鹬噶酥盖胺?nbsp;, 大败秦军之后还怕没有饭吃,还愁不能回家?一番鼓舞之词下来,展示出不凡的勇气和斗志 。兵士们大受鼓舞 , 最后在“巨鹿之战”中以一当十 , 大败秦军 。
这次一战成名,项羽回到楚国之后,诸侯都不敢正视他的双眼 。项羽能够胜利大败秦军的缘由 , 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一不做,二不休”的决心和勇气 。要末不开始 , 要末就干脆利索地做到底,这才是一个英雄该有的魄力 。
项羽
?
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俗语“一不做,二不休” , 不少人不知道来历,看完涨知识了”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