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质不眠倚桂树吴质是谁 吴质

与吴质书骈文?《与朝歌令吴质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创作的一篇骈文 。文中描写吴质将要赴朝歌上任,曹丕远行在外,作此书信以述离别之情,信中回忆了曾与吴质、阮瑀畅游南皮,纵论诗书 , 设局博棋的美好生活 , 对文人学友间的感情表示无限的珍惜 。今日重游,已物是人非,引起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无限感慨 。全文抚今追昔,怀旧悼亡,娓娓叙来,情意恳切 。词语平淡自然 , 朴素整齐,骈散兼施,直抒胸臆,不用典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
什么的时代巨变成语?答:物是人非 。
详细解释:
发音wù shì rén fēi
释义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 。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 。因而怀念故人 。
出处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例句
回到久别的故乡,物是人非,怎不叫人感慨万端?
近义
事过境迁时过境迁人非物是面目全非
反义
一成不变别来无恙
三国吴季重是谁?就是吴质 。
济阴当时属于兖州,而兖州是曹操最初发迹的地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吴质,向着曹魏势力靠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注重个人背景的汉末三国时代,吴质的家庭出身并不好,拿史书上的原话来说:单家 。单家,就是“寒家”的意思,基本上没有什么势力 , 也没有固定的土地和财富,他们往往只能依附于豪门士族才能生存 。
“单家”出身,让吴质在乡里所经历的必将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忆,这使得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离开了家乡,而到其他地方去寻求发展 。
曹丕的《与吴志书》中提到\\美志不遂\\的是?1、提到
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提到\\美志不遂\\的是应德琏 。原文是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 , 良可痛惜
【吴质不眠倚桂树吴质是谁 吴质】2、出处和翻译
美志不遂出自:
⑴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
⑵翻译:
德琏曾经文采斐然想要些书,他的才学也足够,这么美好的志愿却没有完成 。实在可惜 。
3、解析
《与吴质书》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丕给吴质写的一封信 。作者在信中既追念往事和亡友,也想起未来文坛和个人情况 , 以抒情为主,又有叙事和说理 , 并熔三者为一炉 。他仿佛面对自己过去共同游宴的幸存者,开诚相见,娓娓而谈,倾诉衷肠,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矫揉造作 。他对亡友情感的表达是真挚恳切的,而对他们文学成就的评论是公允客观的,令人如见心迹 , 留下深刻印象 。这就使全文具有真挚的感情和动人的力量,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特点 。
4、原文
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 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 , 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 , 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谓百年己分 , 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 , 零落略尽,言之伤心 。顷撰其遗文 , 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 。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 鲜能以名节自立 。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 词义典雅,足传于后 , 此子为不朽矣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间者历览诸子之文 , 对之技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⑽备?。公干有逸气 , 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
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 ,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诸子但为未及古人 , 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 , 已不逮矣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 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
年行已长大 , 所怀万端,时有所虑 , 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 , 但未白头耳 。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 。”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 。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 , 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 , 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 。丕白 。
5、译文
二月三日,曹丕说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 。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
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我内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抗ピ谝黄鸾煌啻?nbsp;, 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 , 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满面红光,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 。我以为百年长寿是每人应有一份,长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几年之间 , 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 。近来编定他们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 。追想过去交往相好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呢?
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 。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 , 又有好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 , 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 。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论著 , 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 , 他的精神、成就永远存在 。应瑒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 , 实在应该痛惜 。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 , 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 。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 。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 。阮瑀的书札文词美丽 , 使人感到十分快乐 。王粲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 , 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没有人能超过很远 。过去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 , 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 , 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 。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 。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 , 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
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已经变成老翁 , 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 。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 。”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凭低下的才能却处在很高地位 , 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 , 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 。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 , 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
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仍旧再有什么著作吗?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 。曹丕陈说 。
6、扩展资料
应玚 :(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 。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
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
应玚擅长作赋 , 有文赋数十篇 。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 。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
应玚出身于书香门第,应玚的祖父应奉才思敏捷 , 能“五行俱下”,著有《后序》十余篇 。其伯父应劭博学多识,撰述甚丰 。有《风俗通》百余篇 。二人均是当时的儒者,而应玚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 , 任司空掾官职 。
应玚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诗学文章自然大为长进 。但因他生逢乱世,到处飘零 , 虽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 。
应玚的弟弟应璩,字休琏,也是一个文学家 。他和其弟应璩在当时均被称之为汝南才子,两兄弟的作品合为一集《应德琏休琏集》 。
应玚初来邺都时,曹植、曹丕都很敬重他,经常邀他和众人一起宴游吟诗,曹操闻其名,任命他为丞相掾属,后又转平侯庶子 ,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与徐干、陈琳、刘桢皆卒于疫疾 。
\”
醒悟反义词?沉迷 ,糊涂 。醒悟是指对某些事情,在别人的教诲下,突然知晓了其中的奥秘,明白了道理 。懂得应该怎么做 。它的反义词是沉迷,迷恋一件坏事,沉于其中 , 不知反醒 。糊涂,头脑里不思考问题,稀里糊涂,整天不知干什么 。
芙蓉泣露香兰笑原文?芙蓉泣露香兰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原文如下:
夕阳西下几时休 , / 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