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脑自带的“超智能”功能造就的结果 。
随着婴儿长大,他们开始尝试着对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 , 神经元细胞开始“牵手”了,但是因为没有经验,大量敏感的细胞只能形成杂乱的连接,这就是婴儿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眼中世界不同的原因 。
就比如我们正因他们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而兴奋不已的时候,他们脑内想的可能是刚刚咬过的奶嘴,之所以想着奶嘴却喊“爸爸妈妈”,可能只是因为这两个词的发音比较简单而已 。
文章插图
这一时期虽然已经产生了很多记忆,但是婴儿的大脑却并不能有效的利用它们,多数时候大人与婴儿之间就无法做到有效的信息传递 。
想要形成有效的记忆库,产生有逻辑性的思维,最基础的就是需要形成“自我意识”,即了解自己是存在的 , 且是独立于世界存在的,知道“我”与他人的区别,知道“我”在与他人关系中产生的制约和影响等等 。
只有拥有了自我意识,人才能意识到事物间的关系 , 如因果、矛盾、转化、依存、对立、主次等等 。有了这些认识,才能形成连续完整的记忆 。
【科学解释:为什么回忆不起小时候的事?】根据加拿大某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婴童至少要长到18个月时才能形成自我意识 。
他们当时开发了一个购物车实验,即准备一辆玩具购物车,在购物车后轮用绳子拴上一块够站一个孩子的布,随后将购物车放在距离孩子母亲几米外的位置 , 把参与实验的孩子依次放到拴着的布上,看看这些孩子会怎样把购物车推倒母亲面前 。结果显示 , 几个未满18个月的孩子都失败了,他们只知道站在布上一个劲地推购物车 , 但是完全没有发现是因为自己的体重压住了脚下的布,从而阻碍了购物车的前进;有的孩子发现了布拴住了车,但是没有意识到终极原因是因为自己站在布上 。
其他超过18个月的孩子,很快发现了本质的问题,纷纷走下垫布,走到侧面或是前面将购物车推向母亲 。
这就说明不满18个月的孩子基本没有自我意识,不了解自己的存在也是使事物发生改变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自我意识形成以前 , 也就是满18个月以前,婴儿们是无法形成有效记忆的,这段时间的记忆零碎且庞杂,因此几乎无法在之后被想起来 。
拥有了自我意识的婴儿 , 大脑也并没有停止改变 。这时对世界开始产生认知的我们,在对事物本身及其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之后 , 这部分记忆就会“覆盖”掉原本的记忆 。
并且,根据前面提过的“逆向遮蔽”原理,已知的事物会被大脑快速的反复认知,因此常常能接触到的事物,或是面对它们时产生的思维逻辑,就会因为神经元的重复传递而被记的更牢 , 其他那些长时间不用的突触就会被大脑“自动清除”掉,以此来增加大脑的工作效率 。这时,嘴里喊着“妈妈”的孩子,脑袋里想的也是妈妈了,那一套神奇的“婴儿世界观”会被替代为真实的世界观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孩子开始“懂事”了 。
这个认识的过程也是大脑给各类信息重新编码、“贴标签”的过程 。同样的被贴上标签的记忆就有机会成为长久记忆,在之后回忆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新的解码方式将其提取出来,那些停留在“婴儿世界观”里的记忆就会因为“格式不符”,而难以再被调取,继而逐渐变得难以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