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在古代,鹤文化是怎么演化的?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 。除了南美外广泛散布于世界各地 。类中静态最标致的是丹顶鹤 , 外形显著特征为朱顶露眼、形貌萧洒、飘逸脱俗 。古人称之为“神仙之骐骥” 。国人长称的“仙鹤”的原型也是丹顶鹤 。
中国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描绘,极显鹤的鸣叫之嘹喨 。古时王宫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赏玩 。最先记载的养鹤只是要数《左传》:“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鹤唳华亭”一词也传自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诛杀时,临死时由顾左右而叹曰:“本日欲闻华亭之鹤唳者,不可复得 。”可见其爱鹤之心深切非常 。
自古以来中国描绘的题材层见叠出,以致于成为一种经典意味鹤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背景下被赋与了丰厚的意味意义 , 这类意味意义多元性渗入在诗词文学,民间风俗 , 绘画、工艺等各个领域 。
一、鹤文化的历史演化
1、鹤的仙人寄意时期
秦汉至隋唐这段时期大题以仙人寄意为主 。在人们心中 , 鸟是神灵 , 是西王母的忠实使者,许多处所或多或少地残留着鸟图腾崇拜的文化痕迹,相传上古时期丹朱氏族就以鹤为图腾,它们在治理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舞蹈 。在中国鹤文化中 。鹤老是被赋与浓厚的仙人意义 。传说中鹤能来回于仙凡之间,在凡间它是通往仙界的工具 , 在天界他是仙人的伴侣 。
其实远在道教发生前,仙人信仰就已经发生古人空想能伸出翅膀以满足自己遨游天际的欲望,但是欲望终归是欲望,人类终究长不出翅膀来 。于是人们就把眼光寄托在会飞的鸟身上,希望他们能接替自己遨游天际 。史载有王子乔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可得的故事 。《述异传》中的神仙也是驾鹤之宾 , 并能够“跨鹤腾云” 。在道教观念里,鹤被视为降生之物,也就成为了仙人的意味 。
汉朝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仙人信仰 , 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加以整合和创造,借用鹤形象作为祥瑞物象,寄意天上仙界 。到了唐朝,道教化鹤羽化的说法更为流行喝也就成为了墓葬壁画中不可缺乏的题材,如淮南大长公主墓后甬道西壁绘有云鹤图 。新疆阿斯塔纳唐墓藻井周围也绘有云鹤图象,四壁上部会有童子驾鹤,飞鹤衔花草等图象 。这些图象都绘制在顶部,由于顶部意味着天界,大可能是与祥云,瑞兽,神仙等共同组成画面 。
2、鹤的吉利美妙寄意时期
隋唐至宋元这段时期 , 以平安人寿富贵的吉利寄意为主,仙鹤从天界的神物降临到人间,象征着把福运带给人们 。
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以姿态各异,变化多端的二是只仙鹤的幽美形象 , 转达了他期盼宋王朝能兴盛不衰的美妙欲望 。但是即使是瑞鹤这类带有吉利意义的形象,也难以挽回腐朽衰落的国运 。
它可以代表忠贞的爱情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皇家贵妃或贵妇用一朵小花在逗弄一只红顶白鹤 。而从一位字画大家的另类赏识中,他将白鹤引伸为雄性的隐喻,把鹤比喻成文雅智慧的男性,是求爱的意味 。另外 , 鹤“一夫一妻制”的独特的爱情观使得古人赋与鹤极高的德性 。因而古人画鹤常双鹤一块儿画 。如边景昭《竹鹤图》,三颗老竹劲挺屹立于两只仙鹤间,一只垂首下喙寻食,另外一只转项回首,整顿翎羽,难以转达的温馨幸福以前意跃然纸上 。
瑞鹤图
另外 , 在南北朝的诗中,鹤常有离别思念的寄意 。诗人往往以别鹤来比喻夫妻离别的悲痛,其中大部份是其生闺女子对客居他乡的爱人的思念 。
它也能够代表父母与子女与手足之情 。《周易·中孚》云:“鸣鹤在阴 , 其子和之 。”古人认为仙鹤叫的时候,它的子女会与它相合,以此来喻做父子 。《江总集》曰:庐山远法师未出家,善弩射,常于鹤窟射得鹤雏,后复伺鹤母 , 见将射之,鹤不动翎,观之已死于窠中 。疑其爱子致死 。破视心地,皆寸绝 。”因丧子而心地寸断,可见鹤之母子之情堪为人之楷模 。
3、鹤的长寿寄意时期
明清至近现代 , 鹤形象在绘画作品中更多地体现出福瑞长寿的寄意 。《尚书·洪范》中:“五福,一曰寿 , 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人们对于灾难疾病的恐惧,不能不将寿命的注重排在第一名 。在仙道传说中寿星身旁总伴随一鹤 。也有西王母乘鹤的神话 , 这些文化积淀使得人们构成了鹤是仙人,自然也可以永生不老的意念 。此外,寿星形象以硕大非常的脑门儿为标志,而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因此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是可存活千年的动物 。
西王母乘鹤
《相鹤经》中称他为阳鸟,必有千百年的寿命 。在文学作品中崔豹的《古今注》中写道:“鹤千岁则变苍,又两千岁变黑,所谓玄鹤也 。”这里玄鹤也是千年长寿的意味 。《淮南子说林训》中也明确指出:“鹤寿千年,以极为游 , 蜉蝣朝生暮死,尽其乐 。”受文学作品神话故事的影响,人们期待自己长命百岁,用鹤与莲花、龟、松树等结合,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程度的期盼和祈祷 。
明朝唐寅画的《王母潘桃图》就是以祝寿为主题,图中王母是一名手捧蟠桃,神态安详的妇人,一只仙鹤双翅舒展与王母相对于 。清朝虚谷的松鹤延年丹青中黄菊,仙鹤、古松皆为长寿延年的吉利的意味 。
二、鹤的其他寄意
1、正人品德
因为鹤的形态是长颈,顶赤,身白,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 。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诗经·小雅》有云:鹤鸣于九皋 , 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伏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恰是将鹤比喻为正人 。上文提到的《周易》里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也指有道德学问的正人,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以外,受人赞美 。汉之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正人 。如陆云《鸣鹤诗序》中说道:“鸣鹤,美正人也 。”也有所谓“鹤鸣之士”,是指那些修行践言为当世所赞颂的人 。
2、镜鉴谲谏
还是那一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鹤即便身处于低处 , 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 。从伦理教化的意义上解释,不但是古人志士希望自己闻达于世的欲望,也是期盼一国之君能修身行仁,广开言路,改进政治的心声 。是拥有鉴戒意义的隐喻图象 。
吕纪是历史上着名的用绘画转达道理 , 观念见解以及对理想君民、君臣关系的渴想的宫庭画家,他的《双鹤图》描绘的两只丹顶鹤立于梅树下泉边的山石上,一只丹顶鹤低头理羽 , 一只则昂首啸天,声震于野 。吕纪借松鹤吉利符号的祝愿,以“鹤唳于野,声闻九天”的图示链接和意境,转达了宫庭贵族富贵气味和吉利如意的审美取向,又委宛表达《诗经》中对君主规谏的文化语境: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 纳谏除了弊,方能把事情做好 。
3、知恩图报
中国文学里常有对鹤知恩图报的描写 。最先记载鹤报恩的要算是西汉《易林》里“白鹤衔珠” 。其后唐朝的徐坚《初学记》卷16引《韩子》中说:“师旷鼓琴,有玄鹤衔珠于中庭舞 。”可见中国文学里很早便把鹤与珠连在一块儿 。
双鹤图
《搜神记》二十载,一位名为哙参的男子,供养母亲无比孝顺,曾经有一只玄鹤被猎人所射伤 。哙参收养了它,并医治他的创伤,治愈后放生 。后来玄鹤夜里到了门外,哙参发现雌雄两只玄鹤衔着明珠来答谢他 。也有一个养鹤人饲养了鹤一辈子 , 他老而无嗣,死以前,鹤在病床旁盘旋久久不去 , 不吃不喝以死相报 。
三、总结
总之,鹤不单单是一种吉利鸟 , 而且是一个蕴含丰厚内涵的文化符号,是古人在艺术和政治艺术与生活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 。并凭仗其特殊的身份实现了其在艺术、政治、生活上的两重意义 。
鹤文化以有形的符号表达一定的社会心识、审美意识 。以超脱飘逸、漠然处世和生命意识的延续超出自然的营建了一种寓含伦理观念,拥有吉利仁寿于一体的新的观念秩序,以颂德祝愿的格调,体现出鉴戒的伦理功能 。种种深沉的文化意思,几千年来代代相传 , 包括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并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
参考文献:
1、樊仁秀《我国古代的鹤文化》
2、董梅《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鹤文化的精神内涵》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在古代,鹤文化是怎么演化的?】关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在古代,鹤文化是怎么演化的?”的内容,朝夕生活(www.30zx.com)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呢?无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您的每一一个留言 , 和每一一个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喜欢的话记得收藏、分享给身旁的朋友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