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没有托的怎么回事
清三代盖碗有杯托的吗?

没有 。
1、清三代盖碗其实是没有杯托的 , 带杯托的盖碗出现于清光绪时期 。
2、清晚期民窑却并未受到影响 。民窑与官窑的差距在无形中缩短了 。大清同治时期已经出现了带茶托的盖碗,与现代盖碗在形制上已无区别 。

中国茶具和其他的食具、炊具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从粗到精的一个过程 。随着茶类品种的不断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 , 茶具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 , 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茶叶作为蔬菜,与饭菜相同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 。由此,最初的“茶具”,也就是吃茶的“茶具”就是碗 。
而之后中国生产茶具深深受到了“碗”的影响 , 多数不带“把” 。为什么说“多数”,因为在17世纪 , 欧洲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经常在中国订做茶杯 , 还嘱咐一定要加“把” 。
那中国茶杯为什么没有手把呢?
不美观
以盖碗为例,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如果仅仅是一个手柄不仅没有寓意 , 也不美观 。
不方便
茶盘中需要摆放各种茶具,如果每个杯子都有手柄,则放置起来不方便,会相互碰到 。另外,茶具是非常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器皿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用途和位置,相互制约而互不干扰,体现了“律”的文化内涵 。既然是“律”了 , 重复的设计自然不会出现太多 。
不实用
大多数的茶都是需要用沸水冲泡的,如果是带手柄的杯子 , 饮用时手会感受不到茶水的温度,不免烫伤;而没有手柄的杯子,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茶杯,进而判断是否可以饮用 。
欧洲国家的茶杯为什么都有“把”呢?
这个还要从中国的盖碗说起:
宋朝的《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托盏始于唐 , 前世无所有也 。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 , ??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 。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
盖碗的底托是可以防止烫手的,但是在中国的茶和瓷器进入英国的时候 , 我们解决水温的盖碗的底托并没有被带过去,因此英国只好把茶杯做成甜酒奶杯的形状,添上一个手柄来解决茶水太烫的问题 。后来茶托传入英国的时候,英国的茶杯都已经开始带手柄了,因此就形成现在的样子了 。
【盖碗没有托的怎么回事】?1?
英国的茶杯
另外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本土文化的影响:
欧洲的茶杯,源于金属酒杯 , 一般是银或者锡的 。这种金属材质的茶杯导热性较好,饮用茶水时会烫手,所以大多有“把”,而且是双“把” 。
###其它资料参考###三才盖碗和二才盖碗的区别是外形不同、寓意不同、防烫不同 。
1、外形不同
三才盖碗是由盖,碗,底托组成,二才盖碗只有盖和碗组成,没有底托 。用盖碗品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应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
2、寓意不同
三才盖碗的盖、托、碗象征指天地人三才,茶盖比喻成天 , 茶托象征着地,茶碗象征着人 。二才盖碗比喻地和人 。
3、防烫不同
三才盖碗因为有茶托可以让茶不会烫手 , 而二才盖碗会比较烫手,只能晾凉再喝 。
盖碗茶的使用技巧:
茶碗上大下小 , 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 。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 , 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 , 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 , 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 , 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
###其它资料参考###水的吸力,当水凉的时候会吸收内部凉气导致盖子紧合 。
盖碗悬停没有固定盖碗 , 器型贴合很重要,盖子也不可以太重,水的张力和空气压强应该都有关系 。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汉族茶具 , 四川的“盖碗茶”就是用的这茶具 。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暗合天地人之意 。“茶托”又称“茶船” 。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 , 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 。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盛行清朝的京师 。
###其它资料参考###茶水不要倒的太满 。
当盖碗上放一片树叶或者其它的小东西时,或者将茶盖扣在茶碗上,表示只是暂时离开一会,但不要收拾,碗盖立起来放在茶碗旁边 , 茶水不太满表示这次钱没带足,下次再给,也表示感谢的意思 。
二才盖碗只有盖和碗组成,没有底托 。盖碗是一种茶具三才盖碗使用起来会比二才盖碗更加干净卫生,底托可以防止茶水等液体污染桌子 , 用起来更加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