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茶是什么意思

东坡茶的典故?

东坡茶是什么意思

苏东坡,宋代大文豪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今天让郭郭和您聊一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关于“茶”的故事 。

东坡茶是什么意思

【东坡茶是什么意思】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 , 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 , 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 。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苏轼的词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 , 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 。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
扩展资料:
苏轼将词作为陶写性情之具意义
首先在于开拓了词的抒情功用,使词在合乐歌唱之外,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 。
其次在于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很好地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提高了词的品位,增强了词的生命活力 。
第三,他注重以词陶写情性,与传统诗教偏重社会政治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又有所不同,而是比较贴近于歌词创作的实际,是对传统诗教作了合乎情理的修正 。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 , 如诗如文 , 如天地奇观 。”?譿?讹所言甚是 。

###其它资料参考###绝对苏东坡啊
集诗文书画与一身者 , 中国古代无出其右
苏东坡的诗词、画被世人所收藏,苏东坡的绘画作品有“《潇湘竹石图》、《寒食贴》、《前后赤壁赋》等 。” 文学作品《苏轼全集》包含有“《苏东坡诗集》、《苏东坡词集》、《苏东坡文集》、《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 , 是我国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作家之一 。他的人生实在太丰富多彩,坎坷一生中却回报世间太多的贡献,在书法、绘画、饮食、医药、养生、禅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惊叹的成就,在贬到各地中热心赈灾、兴修水利、投入教育、注重医疗,造福了一方黎民百姓,处处留下胜迹、美谈,他把生命的苦涩,化做了甘泉,慰籍了自己也润泽了苍生的心灵 。现代人为了记念苏东坡在杭州建造了一座“苏东坡纪念馆” 。他在晚年困居海南时还完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尚书》《易经》三书的注解 。
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
苏东坡烧的鱼叫“东坡鱼”;(五柳鱼)
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七碗茶)
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蜜酿酒)
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为甚酥)
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
......
中国人喜欢苏东坡,而他的才华、他的道德、他的功绩 , 也足以让我们可以喜欢 。
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的人格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精神闪耀着千年的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还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之一 。
###其它资料参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 , 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 , 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 , 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 , 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 , 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 , 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欢髡咚硐值慕鍪钦庵秩魍崖穑壳铱聪戮洌骸耙凰蜓逃耆纹缴?。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 , 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 , 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诚如宋代学者胡寅所言“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 ,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酒边词序》)东坡确实做到了昂首面对人生的风雨,超越世俗的烦扰 。人生有顺境,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苏轼皆以坦然而超脱的心境去对待,在人生的风雨中磨练自己 , 修炼人格 。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 , 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早已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 , 早应是一派春光 。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还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历雨者来说 , 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 , 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句来 。若非深察人世无常,历经社会坎坷,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得失无
意的 。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深波静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 。词中似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可算作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 。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 。据说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 , 急忙驾船追去 , 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 。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 。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 , 还是要为世俗所累 , 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 , 他却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洞彻世事人情,洞明为人处世之道 。
事实上,我们只要随便检索一下苏轼的词作即可明白,苏公潇洒的人生里有通达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苏词中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自信,也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 , 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飘逸 。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 , 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 , 却是枉然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 , 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
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 。可面对人生的挫折 , 诗人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 。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 , 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生实践中去 。在人生得意时 , 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 ,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 , 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 。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
有味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因此,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豁达 , 那样自在!
###其它资料参考###山东省临沂市向阳路开阳大街 。东坡问茶是一家品茶,喝茶店,该店茶叶品种众多,款式齐全,很多爱喝茶的人前来体验,东坡问茶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向阳路开阳大街,东坡问茶还可出售 , 收购,茶叶,茶具等一系列东西 。
###其它资料参考###1)防治贫血,消暑保健 。苦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钾盐、钙盐等,对预防和治疗贫血病,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消暑保健有较好的作用 。
(2)清热解毒,杀菌消炎 。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故对黄疸性肝炎、咽喉炎、细菌性痢疾、感冒发热及慢性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有消炎解毒作用 。适用于阑尾炎,肠炎,妇女子宫颈炎,乳腺炎,以及咽喉、扁桃体炎化脓性阑尾炎 (肠痈),痈疮,蜂窝组织炎 , 无名肿毒,妇女乳痈等:妇女子宫内膜炎 , 宫颈炎,子言颈糜烂 , 白带腥臭及子宫附件炎等:流感 , 上感 , 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胆道感染,胆囊炎:
(3)防治癌症 。苦菜水煎剂对急性淋巴型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脱氧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可用于防治宫颈癌、直肠癌、肛门癌症 。
###其它资料参考###/儋州:青山一发是中原
其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 不觉青林没晚潮????????????????????????????????????????????????????????????????????????????????????????? 。
其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 青山一发是中原 。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宋哲宗驾崩后,宋徽宗在向太后的支持下继位,他大赦天下 , 下诏让苏轼迁至大陆广西的廉州安置 。当年的四月二十一日 , 宋徽宗的儿子出世,推恩天下,于是苏轼又被安排任舒州团练副使,准许在永州居住 。六月,苏轼离开儋州 。从六十二岁到六十五岁,苏轼在儋州度过了整整三年时间 。
在儋州的三年时间里 , 苏轼和当地的黎族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黎族同胞纷纷前来为他送行 , 而苏轼对他们也很恋恋不舍 , 临别时,他写下来“九死南荒我不恨”的深情诗句 。原本苏轼以为会老死海南,他实在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生还大陆 。虽说故乡对于他这样的流放之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 苏轼丝毫也没有减弱过 。在告别海南返回大陆时 , 他在海南岛澄迈县登通潮阁写下这两首诗 。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苏轼站在通潮阁上遥望大陆,愁绪万丈,回归的路途杳杳茫茫,不知何时才能迈上故土 。这里苏轼自称“倦客”,字面意思是一个疲惫的羁旅之人,其实也深含着苏轼对政治斗争的厌倦 。他原本是一书生,只因有着绝世才情,在朝堂之上说了几句肺腑之言,便屡遭排挤打击,甚至将他逼至没吃、没喝、没住的绝境 。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美好年华呀,苏轼的一生几乎全在贬谪流放中度过 。如今他已经垂垂老矣,是个年迈的老人 , 他已经厌倦了朝堂的尔虞我诈,他已经厌倦了天涯羁旅,他只想有一方清宁之地安度余下的时光 。他渴望回归大陆,可大陆的政治环境让他忧虑,同时他也忧虑自己年迈的身体能否平安抵达故土 。“愁闻”更深一层的意思是 , 连听起来也发愁,那么他登上通潮阁举目北望家乡 , 会是怎样的百感交集呢?迫切地想回家,又不敢回,这样的矛盾纠结着苏轼的心 。
但他很快被眼前的美景吸引:飞檐四张的通潮阁下便是长桥,长桥的另一端通向朝思暮想的大陆 。“贪看白鹭横秋浦 , 不觉青林没晚潮 。”江边有白鹭之类的水鸟飞来飞去在寻找食物,望着这些自由飞翔的白鹭,不知不觉地到了傍晚 , 心中望乡的愁思也被暂且搁置下来 。这时晚潮上涨,水位提高,远处一片青葱的树林和深蓝的江水浑然成为一体,已经分不清哪是树林,哪是江水了 。在这首诗中,苏轼的情感变化,从惆怅到苦闷,再到豁然开朗 。
“余生欲老海南村 , 帝遣巫阳招我魂 。”原本以为自己剩下的日子,将会在海南岛这个偏僻的地方度过了,甚至也做好了葬身海南的准备,没想到此时朝廷又将我召回大陆 。这两句写苏轼意外获命归还的惊喜 。
对于苏轼这样的被流放、被管制的官员来说,故乡是不可触摸的梦,他不敢登高家山北望,只怕那一望便会泪水汹涌 。现在他终于接到朝廷的诏书 , 他终于等来可以回归故土的消息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登高北望,天空幽远,在那高飞的鹘鸟逐渐消失的天际,在那连绵的青山犹如一丝纤发的地方,就是我热望的中原,是我遥远的故乡?。?
这两句诗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情感炽热绵长,表达了诗人殷切思归却忧愁路远的心情 。“青山一发”四个字,承载了苏轼不尽的寄托和不解的惆怅 。大陆依稀在望,只需跨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便是故乡……
苏轼六月二十日渡海,九月到达广西郁林,这时他接到了学生秦观病死滕州的噩耗 。对秦观的死,苏轼极度哀痛,他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他哀痛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在“苏门四学士”中,秦观最受苏轼器重,然而苏轼一生屡遭贬谪排挤,秦观便首当其冲遭到牵连,因而他一生仕途暗淡、郁郁不得志 。秦观死后,苏轼将他的词句抄写在扇面上,以寄哀思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一生以结识苏轼为荣,即便是为他遭流放贬谪也在所不惜,情愿追随他而去 。面对秦观这样的一份深重情感,他的死对苏轼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就在秦观死后第二年,苏轼也在常州病故 。
在北归途中,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 。经过大庾岭时,苏轼遇到一位老翁 。那老翁听说是苏轼一行人,就上前对他行礼说:“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今日北归 , 是天佑善人也!”苏轼笑了 , 他非常感谢老翁,就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
这首诗有世事沧桑之感,也凝聚着苏轼无限的愤慨,像他这样的元祐旧臣,在经受了党争的残酷折磨后,大多已死去 。虽然他有幸活着北归,但是生活却没有着落 。空有满腹诗情才华,一生为国为民忧虑,到头来却“人老家何在”?
宋徽宗亲政后,他贬黜了苏轼的政敌张惇 , 这倒并不是因为宋徽宗不满张惇的“专图报复 , 屡兴大狱” , 而是因为章惇曾反对他继位 。去了一个小人章惇 , 宋徽宗又重用了另外的奸臣童贯和蔡京????????????????????????????????????????????????????????????????????????????????????????? 。面对黑暗的朝廷,苏轼已是不愿意再靠近京城一步 , 他决意留在常州 。
苏轼同朋友一同游览金山寺时,看到寺中有大画家李公麟所画的苏轼像 。苏轼观像有感 , 题诗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那些迫害苏轼的人,以为把他流放到最偏远蛮荒的地方就可以置他于死地 。他们没有想到,苏轼一生最引以为豪的功业就立在黄州、惠州、儋州 。如果没有流放黄州,苏轼的诗歌也不会成熟到浑然天成的地步 , 也就不会有今天我们仍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茶”……如果没有流放惠州、儋州 , 说不定当地百姓的生活还会再落后很多年,正因为苏轼去了,才使得当地的百姓生活有了改观;他为他们寻医问药,他为他们寻泉凿井,他为他们改进农具……哪里有苏轼,哪里的百姓就有了福音 。
“青山一发是中原”,在岭外流放七年的苏轼 , 得以回归中原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以为他还能为朝廷做一些事情 , 然而他回归后所看到的朝廷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 , 所以他刚刚燃烧起的心 , 又熄灭了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平生能活着回归中原已是造化,这样的垂老年纪还是寻一隅清静之地颐养终年吧 。再三考虑之下,苏轼决意定居常州 。
《梁溪漫志》记载着这样的一则轶事:苏轼的朋友邵民瞻在宜兴协助他买了一所房子,花了五百缗钱 。对于长期流放,没有俸禄 , 且缺衣少食的苏轼来说,这五百缗钱是他所有的积蓄 。苏轼准备选择吉日搬进新居,一个月夜,他和邵民瞻散步到一个村落,听见有农妇痛哭,就询问缘由 。原来她的祖宅被不肖子所卖 , 因而伤心痛哭 。经打听后,才知道正是他所买的那所房子 。于是苏轼对老妇说:“妪之旧居,乃吾所买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场烧毁了房契,又叫其子接母回旧居,五百缗钱也没要他还 。最终,苏轼还是借他人之屋居住 。
苏轼从二十岁开始离开祖籍地眉山 , 来到京师寻求他的济世经国之路 。他遇到了欣赏他的伯乐欧阳修,一举成名天下知 。然而,他却因率真、耿直 , 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而屡遭小人排挤打击 , 一路流放,直至天涯海角的南荒 。
他的大半生在贬谪中度过 , 却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朝廷 。当苏轼在遥远的南荒登高远眺,北望家山,写这一句“青山一发是中原”时心里是什么样的滋味?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们仿佛能看到苏轼在风中凌乱的如霜白发,还有他泪流满面的沧桑面容……

东坡茶是什么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