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茶的地方称为什么

邻座又称种茶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茶渍或者是不同年份连续栽培同一种蔬菜?

种茶的地方称为什么

A、作物的许多病害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A正确;
B、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 , 所以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利于抑制杂草的蔓延,B正确;
C、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因此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C正确;
D、轮作不能改变光照时间,套种才能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 提高作物产量,D错误.
故?。篋.
种茶的地方称为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瑞典科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命为Thea sinensis.L,后又订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 。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的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称为Thea sinensis,还有的称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和茶树特性研究,确定茶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
茶树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乔木型茶树高可达15~30 米 , 基部干围达1.5米以上 , 寿命可达数百年,以至上干年之久 。目前,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栽培茶树 , 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促使茶树枝向扩展,所以 , 树高多在0.8~1.2米之间 。茶树经济学年龄 , 一般为50~60年.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 。在公元前2世纪 , 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 , 西汉末年 , 在扬雄的《方言》中 , 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 "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唐陆 羽在《茶经》中 , 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 , 三曰 蔎,四曰茗 , 五曰荈" 。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 , 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 。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 。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
在中国茶学史上,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 , "茶"写成"荼",读作"tu" 。据查 , 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 , 难以统一 。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其中记有:槚,苦荼" 。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它"树小如栀子 。冬生(意为常绿)叶 , 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来者为荼 , 晚取者为茗" 。而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 。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 。但实际上更早,陆羽《茶经》提出:茶字 , "其字 , 或从草,或从木 , 或草木并 。"注中指出:"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 , 作荼,其字出《尔雅》 。"明确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开元文字音义》 。不过,从今人看来,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 。有鉴于此 , 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 。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 。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 , 统一改写成茶字 , 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 。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
当然 , 这只是说,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而已 , 其实,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 。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有荼字七钮,字形如下:
其中,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 。从读音来看 , 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 , 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称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所以,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 。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并读成现在的茶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 。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 , 虽然,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 , 或见有茶字的字形 , 或读有茶字的字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 , 乃是中唐以后的事 。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 ,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按各国语种对茶的音译而已.这表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 , 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 。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 。"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 , 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 。那么,神农是什么时代,何等样人呢?据《庄子·盗跖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 , 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 。"神农尝百草 , 日通七十二毒 , ……"虽是传说,但如果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斗争的经验,而把功劳集中于神化了的神农,也是无可非议的 。至于原始社会以茶解毒,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来 , 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 , 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汉年间的字书《尔雅》 , 称茶为"槚";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诧",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 。东汉杨雄的《方言》谈及蜀西南产茶 , 称茶为"蔎"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其中多处谈到茶事 。其中,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 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于,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 , 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 , 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这一史料把我国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推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武王时期 。
其实,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人类的用茶经验 , 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 。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种异名,就是佐证 。所以,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了,但茶的起源肯定还要早得多 。
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 。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 , 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届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 。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
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我国古代野生大茶树遍及南方诸?。?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多有发现 。据陈兴琰报导,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云南省勐海县巴达的大黑山密林中,发现一株树高32.12米(前几年,树的上部已被大风吹倒,现高14.7米),胸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估计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周围都是参天古木 。据虞富莲报导,在海拔219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树高21.6米,树干胸围1.9米的野生大茶树 。在勐海县南糯山还有一株大茶树 , 树高 5 5米,树冠 10.9 ×9.8米,胸围1.4米 , 据当地哈尼族史传记,此茶树种植已历 55代,达 800年之久 。这些古老的大茶树是当今存世的活文物 。
###其它资料参考###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 。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 。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 , 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 。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 。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 。
###其它资料参考###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 ,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 , 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 。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 ,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种茶的地方称为什么】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 。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 , 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 。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 。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 。也许具有文化意义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 , 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 , 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 , 始有茗饮之事 。”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其实四川就在西南 , 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 , 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 , 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 。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 。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 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 。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 。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 , 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 。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 , 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 , 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 。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 。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 , 人间相学事春茶” 。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 , 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 , 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 。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 , 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 。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 。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 。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 , 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 。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 。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 , 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 。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 。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 , 又经考证 , 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 。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 , 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 。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 。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 。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 , 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 , 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 。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 。我国西南三?。?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 。因此 , 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 。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

种茶的地方称为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