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之战:中国企业的崛起与挑战

《光伏之战:中国企业的崛起与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欧美新能源公司一直以其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著称 。然而,每次中国光伏内战之后 , 他们却是受伤最重的一方,有的公司甚至退出市场,宣布破产倒闭 。实际上 , 现在这已经是第四次光伏内战,每一次都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角逐 。而在这前三次的内战中,中国光伏企业凭借着“极致内卷”,后发先至,通过降成本、改技术、自我革新,逐渐凭借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绝对优势 , 已经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
中国光伏产能全球占比80%,2023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为4368222.3万美元,从原材料生产到设备制造,再到光伏组件的生产和安装,中国光伏企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各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超过75%,电池片市场占有率约80%,硅片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95% 。
然而,欧洲和美国的一系列政策正在阻碍中国光伏产业的海外发展 。欧洲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净零工业法》和《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到2030年将本土产能提高到40% 。美国也不甘落后,他们颁布了《通胀削减法案》 , 其中包括对低收入社区的税收优惠和制造端的税收抵免 。
尽管面临挑战,但我们相信,就像前三次困境一样,中国企业一定会凭借国内特有的内卷杀出重围,拥有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能力 。三次“倒逼”,让中国遥遥领先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对清洁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光伏产业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光伏技术的投入与研发,使得光伏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 。到了2005年,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开始迅速投入市场,一时间,各种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整个行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光伏企业遇到了第一道难关 。2008年 , 那场次贷危机如怒火般席卷全球,将经济体系推向深渊 。欧洲各国被逼无奈,不得不削减光伏补贴,瞬间,依赖补贴的光伏产品摇摇欲坠 。破产的消息接连传来,企业倒下的声音如丧钟般响彻大地 。中国企业也被卷入其中,高价原材料积压在仓库里,却无人问津 。但与欧美企业不同,我们并非束手待毙,而是紧紧盯着缩减成本的一线希望 。这时候,协鑫企业他们不畏艰难,细心研究欧洲光伏制造工艺,终于破茧成蝶,研制出更先进的制造工艺 。这个工艺的诞生,不仅打破了欧美多晶硅的垄断,更将生产成本降低了惊人的70% 。凭着成本优势,中国光伏迅速抢占市场 。
【光伏之战:中国企业的崛起与挑战】紧接着 , 中国企业就面临着第二道难关 。从2012年开始,欧美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征收高达百分之二百五的巨额关税 。中国光伏产品在这种巨额关税面前毫无优势,出口额直接下跌了百分之七十 。当时,主流的光伏面板技术路线是多晶硅,发电效率却比较低,只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六 。单晶硅产品的发电效率却可达近百分之十八,成本差异巨大 。然而单晶硅制备难度和成本更高 , 欧美在此领域多年研究仍未改变市场格局 。中国光伏企业在外部压力下不得不向各个方向突围,光伏巨头隆基决定向前冲刺 。隆基开创性地使用金刚线切割硅棒,降低生产损耗,成本降低60%以上 。进一步改进单晶硅原料生产方法,成本再次下降60%,总降幅达76% 。隆基凭借这次创新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生产商,中国光伏产业发生颠覆 , 彻底颠覆了西方的多晶硅产业链 。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席卷全球,欧美企业无法经受中国的冲击 , 纷纷退出 。中国奠定了光伏产业世界第一的地位 。
而第三次难关,在2018年的那个转折点 , 国家宣布了光伏发电补贴的逐步取消,这无疑是掀起了第三次主动内卷的风暴 。这是为了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 迫使光伏产业升级技术,摆脱对补贴的依赖 。中国光伏开始了新一轮技术攻坚,瞄准了光伏产业最核心、也是最难提升的技术——光伏的电池片结构 。光伏的电池片结构直接关系到光电转换效率 , 每一点的提升都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于是 , 第一代光伏理论发电效率20%左右,一直占据市场主流,直到2017年 。然而,为了适应新政策 , 各厂家只能被迫内卷,第二代光伏电池诞生了,结构变化使得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上限达到24.5% , 超过第一代15%的差距 。这一突破让中国光伏成本急速下降,市场份额历史性超越第一代电池 。2019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首次低于煤电 , 标志着光伏产业正式进入平价时代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