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官府的商业管理政策,以及私商的分布情况

战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是区域贸易的活跃和城市贸易的兴盛,国与国之间贸易活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诸侯国继续采取鼓励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政策 , 一是国家对各种资源控制的放松 。
各国陆续解除了对山林菽泽的林木矿产的开采,对鸟兽等野生动物的捕猎限制使得交换的物品更加丰富 , 各地的特色物产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周转空间,这是区域贸易活跃的重要前提 。
一、战国时期的官商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人的势力日益增强,官府也相应加强了对城市的管理 。齐国印文载“齐官之长称市师,副职称市相,对于某些任务 , 市吏大概还有分月轮值的制度 。”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关市》记载的官府市即为官府出售产品 , 此时已是战国末年 。
从整体上看 , 战国时期直接反映整个官府在市上经营商业的材料很少 , 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私商在市上的经营活动 , 官府主要是对市进行管理 。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密切相关,梁方仲指出历代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见,对于官工官商都规定了一定的名额,以保证官营事业得到充分的人力供应,对于私工、私商则加以种种限制 。
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 , 战国时国内大小市场彼此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物产都可以自由流通,这为后来中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战国时期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对发展商业具有重要的的推动作用 ,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战国是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变化的重大时期,商人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机会 。城市在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程念祺指出战国时期一般商人的活动在城市,而真正发财的主要还是传统的盐铁商人 。
在我国盐铁历来都是官营,但整个战国时期各国对盐铁的经营都实行了相应的特许制度 , 正是这种特许制度的建立才使得盐铁经营中逐渐形成了某种排他性权利,由此形成了盐铁经营的规模效益造就了一些富商大贾 。
二、战国时期的私商的分布战国时期的商业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 商人的人数不断增加 , 其中主要可分为盐铁商人、囤积商人及农林畜牧商人等,这些不同类型商人的广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
鲁、齐地区 。商业的发展与地域的差异密切相关 , 不同的地区其商人的分布各异 。邹鲁之地与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是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百姓无以为业只得从商 。鲁国商业的发展较晚,但到战国时期盛行好贾之风 。
太史公屡次论及在齐国看到的是一片生机,繁华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贾迁徙到齐地经营贸易 , 《史记货殖列传》曰:“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齐国工商业的发达与齐民多事商贾重视商业的传统有关 。
齐处泰山之阴濒临大海,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都城临淄也是战国一大都市,淄水和济水间运河的开凿可以联系其他水道,使临淄和其他经济都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战国时期齐地商业广告的利用已很普遍 , 正如崔银河所言齐国出土的陶器上书有地名、生产厂家、人名,这是厂家有意识地利用产品作媒介顺便做的商业广告 。
姜锡东也认为齐国的工商业估计是分为官商与私商两种,其后管仲是通过加强工商业官营、官府干预等措施而富国强兵 。这些条件均为齐国商业的发展商人的活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
赵、魏地区 。赵国土地狭小人口众多,是一个交通要道 。邯郸地区民众相对机智且崇尚营利,多从事工商等行业 。沿太行山南北自西而东仅有的几条天然峡谷被逐渐开辟为陉道,邯郸瓷口陉便是太行山径之一 , 也是穿越太行山东西道与东麓南北大道的交汇点 。这种地域特征造就了民风的差异,决定了商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
三家分晋后中部,地形崎岖狭长,处于各国的包围之中,国际交往中受邻国的影响较深,南部的周、韩(郑)皆习商贾,善于商业贸易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温轵即是魏国商人活动的枢纽地带,《盐铁论,通有》中说“魏之温轵”入“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列 , 这种繁盛的出现应当与魏国民众努力发展商业密不可分 。
秦、蜀地区 。秦国境内的百姓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商业只是一个辅助行业 , 地理位置的限制和约束,秦国商业发展相对迟滞,正如梁云所言秦国和东方的工商业发展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工商食官得以保留,私营商业则发展缓慢,且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的突变 。旷世大贾吕不韦是一个特例 。
雍城虽然不及陶的繁华 , 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都会 。在春秋战国之际,史念海指出此时关中已有雍、栎邑和咸阳三个经济都会 。雍和栎邑在作为政治都会之后,依然保持着经济都会的地位,而且它居于通往陇山和巴蜀两条道路交汇之处 。可见雍始终是通向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如此通畅的道路极大便利了商业贸易 。
战国后期地方权力不断增强,铸币权也逐渐下移,较之东方六国秦国采取较为彻底的抑商政策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秦国禁止秦人与外来商客进行珠玉交易,对盗珠玉出境者要依法制裁 , 甚至对“事末利”者实行收孥之法,对于外来商人则采取较优厚的管理政策 。
“客未布吏而与贾 , 赀一甲 。可(何)谓‘布吏’?谐符传于吏是谓‘布吏’ 。”给外来商人以特殊优待,外来商人若在秦国触犯法律则对其从轻处理 。
蜀国地处沃野,商时古蜀王国以今四川广汉三星堆为都城,春秋中后期最终定都成都,地饶危、薑、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蜀地不但农林物产丰富,而且也是西南诸夷物资与中原河、渭流域贸易交通的桥梁 , 是当时重要的一个国家 。
段渝先生认为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 , 向东具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以成都平原为根据的文明古国 。
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战国初,蜀、秦基本上保持着对等的关系并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 以致“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蟠 , ”成为中国西南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 。广阔的疆域是蜀国开展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
周地区 。战国时周的疆域虽?。?但洛阳作为一大都会却是商贾荟萃之地 。周人主要以工商为业,战国时周已经被蚕食殆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政治方面又没有作为,故其人不乐仕宦而以商贾致富 。
战国时期洛阳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名闻海内的白圭就是洛阳商人,洛阳地域狭小耕地不足,促使经商风气盛行,而交通便利也是商人活跃的一个条件 。《史记,货殖列传》记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洛阳的商人能够充分利用荥阳以下鸿沟系统中的各水道与东方富庶区域从事贸易往来,城市繁华一时 。
张仪对秦惠王说:“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城市的发展更是吸引了不少商人,而洛阳及其附近地区出土的大量金属铸币就是此地商业发达的佐证 。
三、总结综观战国时代齐、周、邹鲁之民好贾,秦、蜀百姓以商贾为副业,赵、魏之民少事商贾,随着地域性分工的日趋发展 , 使各地的产品更趋商品化,这便给贩运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贩运商人“倍道兼行,夜以继日”获得暴利,使人们看到“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认识到“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 剌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在利益的诱惑之下更多的人都想通货鬻财,经商谋利 。
中国古代向来以农为本业,战国时期弱小国家土地丧失、政治衰落,百姓难以继业 , 只得辗转各地从事贸易 。一些国家有重商的传统,培养了百姓的从商意识 , 从商人地域分布的差异可以看出,商人的发展皆为顺应时势 , 依据本国的形势自由发展 。
但商人的自由发展会影响到官府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战国中后期各国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来限制商人的活动 。秦国商鞅通过断绝商品来源、收取重税等措施抑制商人,魏国在魏安釐王二十五年颁布法律规定商贾不准立户,不分给田地房屋,从商三代以后要做官的才能准许做官,并且给从军商贾给予最低待遇,令他们做危险的事 。
【战国时期,官府的商业管理政策,以及私商的分布情况】这些措施无疑抑制了商人的发展,正如杨一民所言从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待工商业的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及政策所导致的不同结果看,对于兼并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来说,商鞅等人的重农抑商思想和政策比较能适应大局,相反《管子》思想在战争中无法适应 , 然而在和平时期却还有适应的一面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