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合欢壶?
合欢壶:
也是曼生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 , 足矣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 。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 。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 , 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 , 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 , 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典美精工,余味无穷 。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 。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 , 喜不自禁由壶传 。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 。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作的壶要作出感觉来 。这才重要 。
现在紫砂一厂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 。这类做法也就是现在意义上讲的手工制作 。你现在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如真的这样做了 。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么做到这个样子了 。
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 。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 。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 , 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 。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 。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 , 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 。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以前艺人做壶,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 。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 。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出的更快 。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因为他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 。现在好多壶友,玩壶的方式 , 是值得商榷的 。还是这句话;茶壶如何做,是方法 。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觉 。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产生共鸣,玩友读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 , 情感 。我认为这和用何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 。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 。这是误解我们的初衷了 。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 , 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 。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全手工壶 , 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平的 。
一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 , 有的则完全不需要 。模只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 , 就是半手工 。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 。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 。不过那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 。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
再就是泥料 , 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 , 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 。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 。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 。
壶友还有担心,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 。其实这不用耽心 。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 。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 。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 。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其它资料参考###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我的见解是:茶壶不是怎样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 。不论用的什么办法,怎样做,所做的壶要做出感觉来 。这才重要 。
如今紫砂一厂的通用做法 , 手工拍打身筒,模子准形 。这类做法也就是如今意义上的手工制作 。你如今让一厂的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造作品,不是不会做,问题是假设真的这样做了 。恐怕大家又会嚷嚷茶壶怎样做到这个样子了 。
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谈 。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往常在市场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 。顾景舟大师假使再活过来再做壶,可能壶都卖不掉 。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如今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请求太高几乎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 。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 。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又不能够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这位老师的话 , 说的虽有点过 , 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 。当然这责任,不应该由玩家来负责 。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 。紫砂理论上的讨论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成心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 。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由于顾先生展现的这种艺术感觉吗?
一个作者使用模只做壶 , 主要的原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需用模只,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求 。模只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
半手工的说法认为有些“牵强”,如今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办法,就是半手工 。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 , 不是今人的创举 。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 。不过那时不叫模只,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 。盔头大多是用泥坯烧制的,而现在却是石膏做的 。
【曼生合欢壶是什么泥料】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 , 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炉”壶 , 发现对角有接缝线 , 问我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怎样会有“模只线” 。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 。我见到过实物的 。这线是沾接线 , 是由于沾接泥料湿度不一致构成的收缩差形成的 。不一定是模只线 。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只线,要详细看 。
再就是泥料,记得以前也讨论过,天然泥料是不是能够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能够,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防止 。我是赞同后者的观点 。玩过老茶壶的人都晓得,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 。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念却是相反的;认为既然有“白璧无瑕”那就得无限趋近“圆满”!这也有道理的 , 关键是我们承受的“度” 。我们要的泥料颗粒,质感都要充分展现紫砂的特性 , 要这些特性就要有所取舍 。因而也就只能“顾此失彼” 。
壶友还有担忧,模只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 。其实这不用担心 。模只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十分短的一道工序 。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工序不是一个身筒 。而是作品各个部分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切“ 。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版权声明
图片资料收集于网络,不作商业用途,仅分享欣赏 , 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们联系!
###其它资料参考###一、树瘿壶
树瘿壶是由我国明朝非常有名的紫砂创始人龚供春创作,是供春壶中最有名的一种 。它不同其它紫砂壶一般表面光滑平整,壶身仿照树瘿纹路,壶盖犹如一片荷叶 , 造型非常精巧 。如今市面上的供春壶本身就价值不菲,其中树瘿壶更是稀有 , 流传极少,更是胜于金玉 。
二、东坡提梁壶
东坡提梁壶体型较大,表面圆润,壶把形似房梁 , 这种紫砂壶顾名思义就知道是和苏东坡有关的,据说是因为当时苏东坡喝茶时,嫌弃茶壶太小,看到旁边小书童手里的灯笼,就想着把茶壶改成灯笼的模样 。但是容量变大后,体积大一号的紫砂壶不再适合以前小壶型的把手,于是他干脆也加粗了壶把的形状 , 像房梁一样接在壶的两头,将它取名“提梁壶” 。
三、合欢壶
合欢壶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紫砂壶 , 适合拿在手里把玩 , 壶身是用两器皿对合而成的,所以得名合欢 , 寓意合而则欢 。合欢壶是曼生之所爱 , 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壶型之一 。现在很多喜欢喝茶交友的人们茶桌上都放有一个合欢壶,是如今非常常用的紫砂壶壶型之一 。
###其它资料参考###紫砂茶壶制作工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全手工紫砂茶壶半手工紫砂茶壶(模具紫砂茶壶)手拉胚紫砂茶壶 。其中手拉胚制作粗糙,很容易辨别 。难点在于如何鉴别全手工和半手工作品 。先说说半手工紫砂茶壶: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片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 。其实合片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 。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拢的 。不过那时不叫模具,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 。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再就是泥料,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 。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 。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 。壶友还有个担心,模具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 。其实这不用耽心 。模具在紫砂制作中只是非常短的一道程序 。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 。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再说说全手工紫砂茶壶:全手工紫砂茶壶是指完全不借助模具或者使用很少量模具成型的紫砂壶 。全手工紫砂工艺可以分为两种“拍打成型法”和“镶接成型法” 。全手工紫砂茶壶和半手工紫砂茶壶最大的区别在于泥痕迹上 。全手工紫砂茶壶表面拍打痕迹明显,半手工紫砂茶壶壶表面规则统一,虽然好看美观但缺少灵气力度全手工紫砂茶壶泥片接片痕迹明显,半手工两片合拢一般只能看到合拢线 。
###其它资料参考###引用百度知识:
陈曼生本名为:陈鸿寿 。他是中国清代篆刻家 。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 能力很强,处理政务,起草文稿能“走檄飞草,百函立就 。陈鸿寿于金石书画以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分别为以下十八种:
一、“石”,铫之制,抟之工 , 自我作,非周种 。
二、“汲置” , 苦而旨 , 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
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我为规 。
四、“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 。
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 , 倾之活活 。
六、“合欢”,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
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 。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 。
九、“饮虹”,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
十、“瓜形”,饮之吉 , 瓠瓜无匹 。
十一、“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
十二、“天鸡”,天鸡鸣,宝露盈 。
十三、“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 , 阑干挂 。
十四、“员珠”,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
十五、“乳鼎”,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
十六、“镜瓦”,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
十七、“棋奁”,帘深月迥,敲其斗茗,器无差等 。
十八、“方壶”,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
其壶的图形请上百度图片查曼生十八式图
###其它资料参考###过年的时候和一个高级工艺师闲聊 。他给我讲了句笑话,说如今在市场上对壶的工艺要求实在有些“无理“ 。顾景舟大师倘若再活过来再做壶 , 可能壶都卖不掉 。我问他此话怎讲?他说;现在市场对手工艺品的要求太高简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机械的精度 。如口盖最好是静配合!对嘴,把的要求也是极致化,毫厘不差 。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制 , 又不可以有一丁点杂点,这可能吗?这位老师的话,说的虽有点过,但目前市场对紫砂的期望存在“诱导误区” 。当然这责任 , 不应该又玩家来负 。主要的根源还是在紫砂的业界 。紫砂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对紫砂审美的观念扭曲了 。我们喜欢顾景舟,不是就是因为顾先生展示的这种艺术感觉吗?以前艺人做壶 , 每一把壶,可能是成百上千的复制,这样形成自然的熟练 。这一点当今艺人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 。一些老艺人不会用模只,但手工制作的传统类型的茶壶可以比模只挡出的更快 。但他们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艺人做的如此精细 , 因为他们时代尚没有“线切割”工具 。我们网站上好多壶注明是手工壶,没有说明是否是全手工 。有人以为我们是打马虎眼 。这是误解我们的初衷了 。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壶,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注明也是对大家一种负责 。假如我们也象别人一样注明这是全手工壶,我认为这对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手工壶作者是不公平的 。一个作者运用那种方法做壶,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壶必须用模子 , 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则完全不需要 。模子也只是制壶过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我在此说这样的话,绝对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 。我只是就是论事罢了 。半手工的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 , 现在流行的说法,两爿合拢的方法,就是半手工 。其实合爿的方式历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创举 。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大彬虚扁都是上下合爿的 。不过那时不叫模子,叫“盔头”拱形内模称虚陀 。盔头大多事用泥坯烧制的,而如今却是石膏做的 。有人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老艺人做的“传炉”壶 , 发现对角有接缝线,问我是不是真的 , 是真的怎么会有“模子线” 。我说;这把壶肯定是真迹 。我见到过实物的 。这线是沾接线,是因为沾接泥料湿度不一致形成的收缩差造成的 。不一定是模子线 。我的意思是说,有这样的线也不一定就是模只线,要具体看 。其实当今制壶人,很用心计的,往往可以把一些痕迹隐藏掉,故意流下一些“所谓的全手工痕迹”这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再就是泥料,我记得网站以前也讨论过,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点杂点,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有的则认为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无法避免 。我是赞同后者的观点 。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杂点”,认为这是紫砂矿料的一部分“内容” 。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观点却持相反的;认为既然有“完美无缺”哪就得无限趋近“完美”!这也有道理的,关键是我们接受的“度” 。我曾经和一个来访的网友去看过给我们炼制泥料的工人的工作场面 。他们是待泥料风化成蚕豆大小后人工删选杂质的 。网友问我没有比这办法更先进的了?我说 , 我以前学的是这个专业,可以搞得很先进,机械粉碎,添加颗粒就可以了 。就像以前厂里的这种泥!以前不是大家也认同吗?但是 , 我们要的不是那种机械造就的均匀,我们要的泥料自然的均匀;颗粒 , 质感都要充分展示紫砂的特性,要这些特性就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因此也就只能“顾此失彼” 。壶友还有担心,模子会象印刷品一样复制 。其实这不用耽心 。模子在紫砂制作中只是一个非常短的一道程序 。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个身筒 。而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的衔接过渡 , 我们讲”切“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切“ 。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审美情趣.
###其它资料参考###紫砂壶曼生十八式——壶的十八个样式 。作者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 , 清乾隆、嘉庆年间人 。曾经手绘十八壶式,由杨彭年、邵二泉等制作,世人称“曼生壶” 。曼生壶有:石桃 , 横云、井栏、合欢、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其每一个壶都是价值连城!
###其它资料参考###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 茶文化走进大众生活,从稀少罕见变得习以为常 。茶文化中的门路可是五花八门,有茶道、茶具、茶艺还有茶画、茶书等等 。各个地方的茶文化也各不相同 。
要泡出一壶好茶,茶具的选择非常重要,一套好的茶具泡出来的茶与一般的水壶、水杯泡出来的茶大不相同 。茶具的种类繁多 , 紫砂壶属于其中一种 。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陶土工艺品,生产于江苏宜兴,明朝正德年间诞生 , 制作紫砂壶采用的是紫砂泥包括紫泥、绿泥、红泥三种,采用捂灰烧纸工艺,这种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把壶放进没有充分燃烧的碳粉里面,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烧制而成,捂灰烧纸工艺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使得壶外表颜色均匀剔透 。
做出来的紫砂壶样式不一,制作难度也不一样,有三种紫砂壶的样式非常独特好看,相对的制作难度也非常高 。
一、上新桥壶
这是紫砂壶中很经典的器形,这种壶的灵感来自于江南一带繁多的桥形,所以上新桥壶是“桥”形,体现在壶盖和壶把上面,壶盖和壶把上呈现出小桥的形状,壶身有着一环环的圈,像水波一样 。
二、合欢壶
合欢壶出自于著名的书画家陈曼生(陈鸿寿)之手,“曼生十八式”之一,看名字就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合家欢乐,壶身是两个盘子倒扣在一起的形状 。
三、虚扁壶
虚扁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扁”,它需要扁到极致,所以虚扁壶的难度很大,底部和顶部偏小,而中间壶身向外扩展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