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喝什么茶

佤族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具体是怎样的??

佤族喝什么茶

佤族是一个生活在边境上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 。沧源县和西盟县是佤族的主要社区 。佤族人自称佤族,他们的祖先是古白族的一个分支 。在清代 , 他们有不同的名字 , 如 "卡拉"、"哈瓦 "和 "卡瓦" 。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佤族,意思是 "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的竹筒茶是一种古老的茶俗 。用竹筒泡茶很有意思 。竹子是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他们住在竹屋里,坐在竹凳上,用竹碗 , 用竹筷子,睡在竹皮里 。有一首民谣可以唱 。"竹叶青青竹筒长 , 切段竹筒装白糖 , 竹筒里吃白糖 , 姐姐不换心天长地久" 。到了提亲的时候,年轻人会向有口才的人求婚 。去参加婚礼时,要带一个茶壶,背包里装着茶叶、香烟和茶缸 。
到了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都说要以最快的速度结婚 , 将茶壶装满水,自己去火盆里将火烧旺,放上茶壶,从背包里拿出茶叶和茶瓮 , 到姑娘的柜子里拿出碗,准备泡茶 。不管姑娘家同意不同意,都得围着火堆等 。水一烧开 , 新娘立即用增值税泡茶,倒在碗里 。按照这个顺序,她被尊称为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自己 。接下来是结婚 。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喝茶,婚姻就这样结束了 。如果到了深夜,茶水还是空的,第二天晚上再来 。如果连续三个晚上还没有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亲事 。如果还想谈 , 就要等到明年了 。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 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

佤族喝什么茶

佤族是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和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烂饭 。其他地区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3餐,平时吃2餐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为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吃现舂,男女老幼全部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家庭饲养 , 有猪和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与昆虫的习惯 。一些地区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与寄生于草本植物的红毛虫及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和盐、拌辣椒 , 香辣可口 。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 , 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 , 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
佤族一般喜饮酒、喝苦茶 。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于身体无害,有益健康 。佤族才开始喝烧白酒 。
佤族更爱饮苦茶 。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茶膏 。苦茶虽味苦,但喝后有清凉感 。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佤族,具有神奇解渴作用 。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块槟榔 。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与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但根据医学研究表明,常年嚼槟榔(非代用品)是罹患口腔癌的一个重要诱因 。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 , 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
食俗
佤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 。佤族地区盛产稻谷,并普遍种旱稻 。佤族人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其次,也吃玉米、高粱、小红米、荞麦、江豆、绿豆 。菜蔬有竹笋、辣椒、冬瓜、南瓜、洋丝瓜、红豆、架豆、大豆、茄子、芋头 , 有的人在自家的园圃地种有青菜、葱、蒜、韭菜和芫姜等 。
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 。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多少 。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介于干饭与稀饭之间,半干半稀的饭) 。
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 , 煮成烂饭即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人 。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菜就饭,
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
佤族肉食主要来源家庭饲养,有猪及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以及昆虫的习惯 。也食用竹蛹、寄生草木植物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10余种 。一般时都将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与拌辣椒,香辣可口 。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 , 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 , 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 , 放在森林或屋椽下 , 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 。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 。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 , 也分给一份饭菜 。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 。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 , 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 , 备有丰美的食品 。如播种撒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 。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菜,集中到山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 。然后青年播种,儿童送水 , 姑娘唱歌弹琴 。待到开饭时,只见地头整齐摆放着大小一样的两行饭包 , 都用芭蕉叶裹好,没有碗,没有筷 , 众人洗手后各取一包坐着吃,颇有情味 。它把劳动、音乐、情爱、烹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现出他们纯朴的道德风尚 。
水酒是热情好客的佤族人民待客的最好饮料 。由于用菌母发酵制成,喝后清凉益神 , 和胃健脾 。水酒与啤酒有相似之处 , 度数低,比啤酒稍甜,男女老幼适宜饮用 。每逢喜庆佳节 , 家家户户都酿制水酒 , 尤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村寨寨到处飘散着酒香 。
佤族的酒礼多种多样 。有的是主人先饮一口再奉献给客人,客人一定要喝,并且喝光,这表示双方的诚意:有的是主客同蹲地上,主人右手敬,客人右手接后倒一点在地上,意为敬祖,然后同时喝干,这表示亲如一家 。此外,还有“解冤洗手酒”用于调解纠纷 。届时双方整队参加,由与双方都友好的第三寨头人和“大魔巴”(祭司)主持 。首先彼此敬酒,各自诉说被对方伤害的情况,并对自己的过失自责;继而互赠牛肋骨和穿孔的黄蜡,表示今后应当同心、通气;接着主持者倒尽水,双方洗手,就地栽一块巨石表示世代友好;同时理亏的一方赔偿一定的财物;最后共同“剽牛” , 吃肉喝酒,以资庆贺,积怨从此化开 。
佤族一般不喝泡茶,饮的是苦茶 。饮茶的方式别有特色:将自家制作的茶叶(一般是绿茶),用小铝锅烤成金黄色,待散发出香味后 , 放入底大口小的小型土制陶缸里;茶叶约占陶缸体积的三分之二 。然后倒进清水 , 并在缸口内放进一块小木片 , 用炭火煎茶,不时用小木片把茶叶压下,以防茶叶随着茶汁沸出缸外 。第一遍倒进的水快煎干时,再加进第二遍清水,煎到剩二分之一时 , 茶汁即可斟出饮用 。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 。各家都有一块园圃,除了种些蔬菜外,自己种植草烟 。吸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烟斗吸,另一种是用水烟筒吸 。外出或者下田劳动时,男女总要在腰部挂上一个烟斗,还随身携带一个用竹片编成的烟盒 。水烟筒是用口径6公分,长2尺的竹筒制成,所谓水烟筒,就是往竹筒里灌入适量的净水,(三分之一)这样能吸出烟雾,排除焦油含量 。如果你到佤家串门或做客 , 主人会热情地用双手递过烟筒给你,要你品味他家自种的草烟 。
佤族大多忌食鸡蛋,不用辣椒作馈赠之物 。禁止践踏剽猪石,禁止用手抹神灶,禁止带生姜进屋,禁止在神树林中狩猎 。客人进寨要经过允许,并赠送酒肉或甘蔗;客人进屋,只能在外屋火塘煮饭烧水;主人杀鸡,客人须劝阻;主人献鸡,客人要回报敬鸡头 。
【佤族喝什么茶】嚼槟榔为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里都嚼一块槟榔 。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 。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 , 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

###其它资料参考###一、穿戴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 。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 。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 。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 。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 。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
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
三、饮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 。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 。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 。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 , 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 财产多由幼子继承 , 女儿没有继承权 。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 。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 。但缔结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 。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 。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
五、丧葬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 。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俗 。
扩展资料:
佤族概况:
1、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 , 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 。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 , “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
5、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佤族总人口数为429709人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佤族的饮食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佤族

###其它资料参考###佤族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 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 , “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 。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 , 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 , 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 , 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 , 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 , 枕木头,和衣而睡 。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 。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 , 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 , 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 , 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 。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
佤族更爱喝苦茶 。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 , 但喝后有清凉之感 。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 。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 。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 。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 , 手法简练,生动传神 。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 , 动感强烈 。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 。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 , 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 。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 。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 , 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 。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 。分公鼓、母鼓两种 。公鼓的音节偏低 , 音色粗重 。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 。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 。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 。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 。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 , 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 , 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 , 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 。他们认为 , 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因此,平时不能乱动 , 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
【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 , 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届时 , 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 , 及水酒食物等 。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 , 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 , 准备制鼓的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
新鼓进寨之日 , 举寨欢腾 。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 。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 。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 。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
据说 , 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 , 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 。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 。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 , 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 , 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 。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 。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 。此时 , 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 , 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 , 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 , 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 , 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 。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 。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 。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 , 1991年 , 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节日这天 , 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 。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 。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 。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 。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 。仪式结束后 , 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 。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 。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 。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
【抗英卫国美名传】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 , 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 , 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 , 狼狈逃窜 。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 , 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 , 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 。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 。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 。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 , 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 。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 。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 。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 。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
后来 , 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 , 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 。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文历法】
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 , 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 。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
1.“星月历”?
佤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 , 发现地上花草树木兴、盛、衰的循环过程与天上出现的木星与月亮相遇、离去、复相遇的循环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经过长期观察、摸索 , 逐渐创造出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的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 。因为历史上佤族的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 。?
佤族叫月亮为“凯” , 叫木星为“星木温”,“星月历”以月亮与木星、地球三者运行会全周期的360天为一年 , 一年分为12个月 。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星又9个(有的村寨以10个)名称来记数 。?
一至九日的名称依次排列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脓”(三日)、“儿龙”(四日)、“巩”(五日)、“士龙”(六日)、“儿来”(七日)、“门”(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称与第一日相同为“不拉” 。这些名称循环三次为一个月(30天) 。
一至十二月的名称依次为:一月(凯铁)、二月(凯儿拉)、三月(凯吕)、四月(凯崩)、五月(凯泼安)、六月(凯柳)、七月(凯阿柳)、八月(凯士代)、九月(凯士顶)、十月(凯高)、十一月(凯高铁)、十二月(凯高拉) 。?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运行相遇的这一天称之为“阿麻星木温”(意为星星月亮打架) 。这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说的岁首日 。寨民们把一天定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为忌日 。在“星月历”中,“阿麻星木温”日约在公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凯铁”(即1月1日) 。?
佤族“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勤劳智慧的结晶 。佤族人民对天文的观察虽处于肉眼观察阶段 , 但通过这种观察和探索所创制的“星月历”,对佤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

佤族喝什么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