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密不可分的布朗族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由茶而形成的文化,也逐渐深入人心了 。不同的地方有着各自特色的茶文化,同时这也是他们生根之本 。文化的差异,民族的习俗,都会影响着茶之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道 。下面,我带大家看看与茶密不可分的 布朗族文化 吧 。
布朗族人一生与茶密不可分 。茶树是家庭财富的标志,茶叶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茶是布朗族社会生活和人们交往的重要媒介 。布朗族同茶的亲密关系,生动地反映在布朗族村村种茶、家家采茶、户户制茶、人人喝茶、迎宾敬茶、送客给茶上 。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 。一般在五六月份 , 将采回的鲜叶煮熟 , 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人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 。
居住在勐海县巴达乡茶树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喜欢饮用“青竹茶” 。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种简便实用又特殊的饮茶方法 。一般在出远门 , 远离家中或野外劳作时采用此方法 。其做法十分简便,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 , 砍伐碗口粗的鲜竹筒为煮茶工具 。竹筒注入山泉后放于火堆上烧烤,等水煮沸后放入茶叶,煮成茶汤后倒入短小的饮茶竹筒内喝饮 。
青竹茶融茶香和青竹香为一炉,喝之香醇爽口、回味无穷 。饮青竹茶,一般常在吃过竹筒饭和烤肉后饮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
其特点是用新鲜香竹作为煮茶和饮茶工具,煮茶的鲜竹简 。长约30厘米.口径有的达碗口大小,饮茶的鲜竹筒,一般五六寸长.而底部很细很尖,插在地上 , 口径有酒盅大小 。这种茶多在打猎或远离寨子劳动时使用 。这种青竹茶、山泉水、鲜竹青香与茶香味融为一体 , 滋味十分浓烈 。特别是参观茶树王时或吃了竹筒饭和烤肉后饮用,非常爽口 。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 。一般在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人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 。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 , 这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
从布朗族用茶的种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风俗 。布朗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种茶、制茶、饮茶习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大家都知道 , 藏族由于其气候与地理的原因,藏族地区很少产茶 。虽然茶产量很低,但是茶依然成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 。现在我们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茶叶传入藏族后,藏族人民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点其他的东西跟茶一起煮 , 这样让他们感觉味道更加好 。那么现在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藏族的茶文化吧 。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 。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 , 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
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据史书记载 , 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 , 夺得了大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 。《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 。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妙 。它能养身 , 是一种治病良药 。”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 , 所谓茶也 。’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 , 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 。’”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 , 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 。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 , 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 。
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 , 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 。”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族间和寺庙里 。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 。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 。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 。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时期 。至晚唐 , 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 。
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 。安史之乱以后,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 。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 , 与宋廷“贡赐”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 。口角厮啰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 。
元、明时期,盛行茶马交易 , 并于公元1372年明廷设置“茶马司” 。清初“茶马互市”制度建立,从此 , 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 。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入民间,并形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
煮茶的讲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叶的大茶和砖茶,安多藏区多饮大茶,对产自湖南益阳的砖茶也受欢迎 。砖茶为长方体 , 重量不等,有的达两公斤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宜长途运输,便于携带 。验其优劣时,看其表面的粗细和薄厚坚硬程度,细而硬则为优质其次看中间闪烁金色蕾花之多少 。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 , 投入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小火慢熬 。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 。“茶无盐 , 水一般” , 所以绝大部分藏区喝茶时要加入适量盐 。此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 。另有几种别致的煮法,第一种,煮茶时还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 。
此茶治伤风头痛,味道鲜美可口 。第二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黄色 , 加入茶汁中久煮,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 。第三种是奶茶,将鲜奶加入已煮好的茶汁中加热即可,其茶味鲜中带甜,可补充人体之营养 。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还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 。本来油水很难结合 , 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高原地区有了最佳饮品 。它那诱人的香味,入口滑润的感觉,不但藏族喜爱,也使许多喝过的人赞不绝口 。
饮茶的乐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饮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面,少量曲拉(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 。等茶喝够时把碗底的炒面与茶水搅成糊吃掉,此吃法叫“斗麻” 。早茶对大多数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 。第二次是在中午 , 午餐后饮几碗茶,消食解腻、生津提神 。再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 , 边喝边谈,直到尽兴 。闲时家人一起喝来客时,给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块酥油 , 以示尊重和欢迎老人们聚在一起 , 可从早到晚地喝茶、闲谈、诵“六字真言” 。
每逢春种秋收,农民们用三块石头垒起灶,架锅煮茶喝,驱乏解困牧民在草原上熬茶,茶香伴着花香,另有一番情调适逢各类节日,人们出游于野外,祭祀神灵、祈求平安,一连数日,载歌载舞 。“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朵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 。”僧人更缺不了茶 。寺院中通常每日集体饮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后,这由寺院统一烧 。如遇祈祷法会、跳神期间,供茶次数不定 。平时在学习、诵经、辨经、静修时也不断饮茶,以解舌燥、驱倦意、头脑清醒、心情平和 。
喝茶的礼节
藏民族本来就重礼节、讲友谊,饮茶时同样讲究长幼、主客之序 。斟满茶先敬父母长辈 , 茶碗要洁净,不能有缺口、裂纹或旧碗 , 以双手敬 , 用双手接 。喝过茶后要及时斟满、斟茶时要右手提壶,左手掌心向上 , 茶水不能溅出碗外,更不能发出“当当啷啷”的响声 。
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时要请僧人来念经或做法事 , 僧人的茶具是专门为其购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 。这也说明 , 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 , 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适逢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不可缺茶客人进屋,杯里斟的是茶订婚时带上茶 , 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有些地区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门首先要进厨房熬茶 , 请父母亲友们品饮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所以 , 藏族在认为“有茶就是幸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
茶碗的区别
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 , 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 。依古老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黄色为底,绘有龙凤、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 , 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携带方便 , 散热慢等,很受欢迎 。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 。《汉藏史集》中将茶按生长环境,施肥种类等差异分为16种 , 而且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作了翔实的考证 。其中对茶之作用有如下记载: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去胆热、平寒热、去痴愚、解毒……甚至对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种被称为“扎那扎都”的茶“饮之使人得胃病和风病” 。
从科学的角度讲,茶里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是非常有好处的 。过去藏民族大多饮食为牛羊肉和糌粑,喝茶有助于消化维持酸碱平衡 , 弥补了饮食中存在的缺陷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
###其它资料参考###藏族的礼仪习俗1、磕头与鞠躬
——磕头: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时的一种礼仪 。磕长头,要两手合掌高举过头 , 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 , 如此反复进行 。在寺庙中磕短头,可合掌连拱三次 , 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 。拜谒活佛、长者 , 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鞠躬:藏民在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 , 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 , 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 , 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 。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
2、献哈达 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一种生丝织品,是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必备品 。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求请致谢、致敬祝贺、朝佛膜拜等都离不开哈达 。哈达长短不一 , 长者一、两丈,短者三、五尺 。献哈达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是藏民生活中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 。敬献哈达作为藏民社交中的礼仪,有一定的方式和讲究 。敬献动作因客人身份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对平辈,只要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接收哈达时,须将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过后,从头绕过 , 挂于脖颈,以表示最深 切的谢意 。
3、喝茶 藏民族重礼节、讲友谊 。藏族在认为“有茶喝就幸福”的同时 , 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到藏家作客,主人会斟上香浓的酥油茶敬客 。客人接茶后,可慢慢饮啜,细细品尝 。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将置于桌上的茶碗添满 , 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 。客人至 , 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全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同样,藏家吃饭,也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4、饮酒 甘孜州许多地方都有先茶后酒或先酒后茶的习惯,不能同茶同酒 。请喝青稞酒,是藏区的一项普遍习俗 。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主人敬上青稞酒后,客人首先用右手无名指蘸点酒,转碗面向自己弹一下,这们连续蘸三次弹三下,谓之一敬天 , 二敬地,三谢主人,然后再端杯畅饮 。
藏族的生活习俗1,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 。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 , 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 , 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
2,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 , 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 , 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 , 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 , 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
3 ,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 , 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 , 要盘腿端坐 , 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 , 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 , 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 , 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 , 火盆,经筒 , 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
4,服装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 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 , 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 , 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
5,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 , 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 , 向空中抛撒三次 。酒席上 , 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魅艘晖繁坪螅蠹也拍茏杂梢?。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 , 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用羊肉待客 , 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
藏族的日常禁忌1、藏族人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 , 有些地方也不吃鱼肉、飞禽等 。由于宗教信仰关系,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
2、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 。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所以 , 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 , 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 。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 。同时 , 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
3、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
4、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 , 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
5、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 , 提已故人的名字 。
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 , 也不能用来给客人倒茶 。
7、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
8、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9、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 , 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
10、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
11、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
###其它资料参考###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 , 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
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 。
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 。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 。
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 , 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 , 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 。
###其它资料参考###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 , 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 , 认为那样不礼貌 。
藏族待客礼仪是送哈达,忌讳繁强
蒙古人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 。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 , 敬美酒 。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鼻烟壶
客人走进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会热情的向客人递鼻烟 壶,以表示敬意和友好 。
满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 , 尽出所有,东北民间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 , 且内眷不避 。
塔吉克族进餐前,在地毯上铺一块饭布,大家围坐成一圈 。座次有尊卑之分 , 长辈和客人坐上座,端茶送饭按座次先后递送 。进餐时很少说笑,以示对饭食的尊重 。如有远方贵客来临,他们都要捧出民族风味的抓肉、牛奶煮米饭、牛奶煮烤饼、酥油面酱以及清香四溢、碧绿透亮的杏子酱,竭诚待客 。家中有羊者即宰羊招待,无羊的人家也以最好的饮食款待客人 。宰羊待客时,主人先将羊牵至客前,请人过目,客人表示满意,即行宰杀 。进餐时,主人先向最尊贵的客人呈上羊头,客人割下一块肉,再把羊头双手送还主人 。主人又夹一块夹羊尾巴油的羊肝请客人吃 。然后主人拿起一把割肉的刀,刀柄向外,请一位客人接刀分肉 。这时,客人往往互相推让,或同请主人分肉 。食毕,大家按照伊斯兰教礼仪,同时捧起双手做“都瓦”(祈祷) 。然后主人取走饭布,这时大家方能起身 。
进餐的客人中苦有男有女,一般是男女分席,但进餐方式和食物相同 。平时家庭进餐也是男女分座 。由于塔吉克族好客多礼,凡亲友临门,不论男女老幼,都请上座,竭诚款待 。
塔吉克族注重卫生,饭前饭后都要洗手 。洗手时,主人执民族形式的铜壶给客人双手浇水,客人自行搓洗,地上放一铜盆接水 。洗过后,主人递过干净的毛巾,让客人擦手 。平日家中的一日三餐和招待客人的宴席,都由主妇负责管理 。家中所有中青妇女都一起动手煮饭作菜 。
哈萨克族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客人的 。”所以 , 对于来到草原上作客的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竭诚地招待 。
哈萨克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烧茶,铺上餐布,拿出包尔沙克、奶疙瘩、方块糖、酥油及其他奶制品招待 。夏季还要用马奶子,冬季则把奶疙瘩煮成奶浆 。如果来了贵客,还要宰羊煮肉 。
喝完奶茶,主人还要为客人举行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主人往往弹起悠扬的冬不拉,唱起传统的民歌,或是讲笑话、故事,或是猜谜语等,既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增进了客主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
边吃喝、边弹唱的项目结束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再吃肉 。吃肉时,给客人什么部分的肉,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是把羊头、臀部的肉和肋条肉端给主客和年长者 。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则给女婿和媳妇 。小孩子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和羊心等 。
吃完肉,还要喝肉汤,同时还要重新烧茶 , 摆上茶和食物,让客人吃饱喝好 。
他们不仅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待客,而且睡觉时,也要把最好的被褥拿出给客人使用 。同时 , 还要照料好客人的乘马 。客人离去时,还要扶上马送行 。
总之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待客特色的 , 所以才是分民族
###其它资料参考###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特点
藏族酥油茶: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 。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干燥,寒冷 。酥油茶滋味多样,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力,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重要的作用 。喝酥油茶很讲究礼节,客人来访,主人会奉上糌粑,再递上一只茶碗,按辈分大小逐个倒满酥油茶 。在婚嫁中,藏族人视茶为珍贵礼品,其象征着美满的婚姻 。
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新疆的北疆(天山以北地区)主要以加牛奶的奶茶为主南疆(天山以南地区)主要以加香料的香茶为主,所以茶品均为茯砖茶 。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开后的咸奶茶 。茶品多用青砖茶和黑砖茶,用铁锅烹煮 。在烹煮过程中加入牛奶,而且注重“器、茶、奶、盐、温”五者的协调 。蒙古人习惯于“三茶一饭”,每日清早,主妇们都会先煮好一锅咸奶茶,以供全家人一天饮用 。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为傣族与拉祜族独有的一种茶饮料 。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 。其制法有两种:一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杀青、揉捻,装入嫩甜竹筒内另一种方法是将毛尖与糯米一起蒸,茶叶软化后倒入竹筒内 。茶叶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
苗族、侗族的打油茶 打油茶是流行于桂北侗、壮、苗多民族聚居地的一种民间饮茶习俗,家家户户都喝打油茶 。
回族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大西北,回族的罐罐茶以中下等炒青绿茶为原料 , 加水煮而成 。煮茶用的罐子不大,其质地主要用土陶烧制而成 。煮茶的过程类似于煎熬中药的过程 。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不论过节、寿诞、婚嫁、宾客来访等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 。主人依次向宾客敬苦茶、甜茶和回味茶,象征人生的感悟 。
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川、黔、鄂、湘四省交界地区 。擂茶,又名“三生汤” , 是用生叶、生姜、生米等三种生质原料加水煮成 。擂茶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能 , 土家族人视其为三餐不可或缺的饮品 。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茶文化还有地域性、差异性、共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儒释道合一 。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 , 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 ,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
(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先茶后饭是什么民族】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 。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 , 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 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 。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 , 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 , 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 。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
(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
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 。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糜谏逼坊箍墒谷饲啻撼ぷ?。民间还有许多敬茶习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同时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 , 人们可以以茶自娱,观看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旅游等 。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节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即体现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功利性 , 又体现了娱乐性 。
###其它资料参考###德昂民族 。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 , 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 。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广泛的用途,因此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近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 , 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 。
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 , 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菜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 。食用湿茶不必煎煮 , 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 。
###其它资料参考###1.杭州的品龙井2.潮汕啜乌龙
3.成都盖碗茶4.昆明九道茶
5.羊城早市茶
6.北京的大碗茶7.藏族酥油茶
8.维吾尔族的香茶9.回族的刮碗子茶
10.蒙古族的咸奶茶
11.侗族、瑶族的打油茶12.土家族的擂茶13.白族的三道茶
14.哈萨克族的奶茶
15.苗族的八宝油茶汤16.回族苗族的罐罐茶17.瑶族、壮族咸油茶
18.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19.佤族的烧茶
20.傣族的竹筒香茶21.拉祜族的烤茶
22.景颇族的腌茶23.哈尼族的土锅茶24.僳僳族油盐茶25.布朗族的青竹茶
26.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