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客越人什么意思

古代茶道都有哪些茶具?

邢客越人什么意思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 。
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茶具 , 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 , 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 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 , 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 。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 , 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 。”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 。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 。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 。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 。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 。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 。“茶人”指采茶者 , 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 , 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 , 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 , 不喜与流俗交往 , 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 。束书茶灶 。”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 。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 。”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 , 说明至唐代开始 , “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 。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 。”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 , 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 , 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 , 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 。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 。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 , 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 , 放上调料煎煮 。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 。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 。”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 。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 。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 。”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 。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 。时至唐代 , 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 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 。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 , 常衮为建州刺史 , 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 。”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 。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 。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 。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 , 棋子声疏识苦心 。”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 , 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 , 名擅当时 。”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 , 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 。“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 。”实指镀金 。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 , 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 。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 。“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 , 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 。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 。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 。当时俗称“茶吹” , 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 。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 。《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 。(明清时期 ,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 。)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 。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 。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 , 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 。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 , 因瓶口?。岩怨鄄斓狡恐兴械那榭?,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 。”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 , 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 。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 。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
【邢客越人什么意思】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 。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 。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 。《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 , 又便于点注(泡茶)” 。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 。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 , 亦不雅观 。”所以实际上 , 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 。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 。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 , 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 , 巩县茶瓶三只嘴 。”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 。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 , 仅此而已 。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 。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 。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 , 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 。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 。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 。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 , 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 。”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 , 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 。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 。后人把泡茶叫“点注” 。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 。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 。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 , 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 , 又无热汤气 。”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 。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 。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 。”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 。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 , 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 , 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 。供春真姓“龚” 。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 。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 , 用陶土 , 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 。开始 , 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 , 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 。”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 。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 , 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 , 并不能及 。”《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 。”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 。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 , 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
(二)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 。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 。”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 。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 。”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 。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 。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 。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 , 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 , 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 , 斗试家自不用 。”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 。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 。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 , 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 , 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 。再者看“熁火” 。“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 , 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 。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 。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 。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 。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 。《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 , 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 。”三足茶盏世属罕见 。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 。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 , 时称“坛盏” 。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籙大醮坛用”的字样 。“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 。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 。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 , 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 。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 。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 。又分红、白两种 。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 , 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 。因定州瓷色白 , 故称“粉定”,亦称“白定” 。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 。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 。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 。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 。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 。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 。《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 。《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 。”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 。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 , 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 。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睹辖蓟岷狭洹匪担骸霸歧〖偶盘?茗盌纤纤捧” 。纤纤多形容细 。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
上述不难看出 , 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 , 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 , 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
四、结束语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 。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 。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 。从大概念来看 , 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 。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 , 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 , 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 , 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 。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 , 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 , 煮水性能好 。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 , 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 , 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 。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 , 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 。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 ,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 , 轻如浮云 。因此还有“金陵碗 , 越瓷器”的美誉 。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 , 秘色抱青瓷之响” 。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 。宋世宗时有“柴窑” 。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 , 精妙之极” 。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 。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 , 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 。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 。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暇庇 , 色泽如一 。”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 。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 。“世尤难得” 。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 , 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 。”世人争为收藏 , 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 。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
邢客越人什么意思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 。伐邢知有属,已见静边尘 。
希望可以帮到你 。
###其它资料参考###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 , 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
邢客与越人 , 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 , 轻如云魄起 。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 。伐邢知有属 , 已见静边尘 。
避面尹邢--汉武帝 同时宠幸 尹夫人 与 邢夫人 ,诏二人不得相见 。尹夫人 向 武帝 请求见 邢夫人。相见后, 尹夫人 “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 。见《史记·外戚世家》 。
###其它资料参考###分类:娱乐休闲 >>收藏
问题描述:
谁有?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而越瓷的故乡绍兴市,则被认为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 。越瓷是我国陶瓷艺术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
早在商朝中期,古越人民就率先彩叠压的“龙瓷” , 烧制印纹硬陶,釉色绿中泛黄,有一定的光泽度,这就是历史上的原始青瓷,至东汉,制瓷技艺日趋成熟 , 至今在曹娥江两岸遗留下来的代古窑址就有40多处 。从这些古窑中发掘的瓷片,经过化验表明,烧成温度达1300℃ , 釉色呈淡青色,光亮明快,瓷胎质地坚实细致,说明越瓷从色泽到质地 ,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具有相当水平了 。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创制了将坯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使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纯熟的程度 。当时的越瓷器型端庄,器壁减薄,色泽青绿、晶莹,质量居居全国瓷器之冠 , 蜚声海内外,产品广传到日本、朝鲜、巴基斯坦、伊朗等国 。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 , 都收藏有越瓷的珍品 。但南宋以后,越瓷生产渐趋衰落 , 为其他名瓷所取代 。
建国以来,随着绍兴瓷厂、上虞陶瓷厂的建成投产 , 使失传近千年的越瓷又重放光彩,今日绍兴资厂已初具规模,年产量达到3500万件以上,品种多达500余件 。各类产品,古风犹存 , 质地更精,被誉为“越窑新瓷” , 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上虞县在恢复发展越瓷生产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上虞陶瓷厂通过对大量的古窑址和瓷石矿点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50多次的配方试烧,缍获得了仿越窑青瓷的试制成功,于是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和省优秀“四新”产品奖 。1987年6月,该产品在瓷都江西景德镇举行的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会上 , 获得“优胜产品”称号 。1984年5月,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国际博览会上,1985年春季在日本筑波城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和同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地区世界博览会上,均得到赞美 。目前 , 已生产合格产品5000件(套),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各地 。
目前 , 越瓷生产具有传统制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 以细瓷生产为例 , 从原料----成品共需经过72道工序 。生产的瓷器主要有4大类:
1、高温变色釉瓷器 。这是越瓷的佼佼者 。它以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发色灵敏,能随着光源的不同变幻十余种颜色 。既可制日用品又可制高档工艺品 , 采用腐蚀金装饰后更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 1981年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奖,产品远销至日本、美国、德国,载誉五洲四海 。
2、兰亭牌青花瓷 。是当今越窑新瓷中一朵奇葩 。它以氧化钴为着色剂 , 以高温煅烧而成,具有瓷青花白、幽靓雅致的特点 。其中30—150头中西餐具、敦煌壁画画面的艺术挂盘和大小花瓶、青花旅游瓷器等尤为国内外
消费者所青睐 。
3、帆船牌中式餐具 。分红、蓝边花2种,造型端庄秀丽、配套合理周全,配件中饭碗、酒盅、碟子都采用微微翻边的“正德式” 。用金银线装饰,具有赏用兼优、艳而不俗的特点 。多次荣获浙江省轻纺产品“百花奖”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
4、仿越窑青瓷 。上虞陶瓷厂已仿制出汉代到宋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越窑青瓷代表作 。其中有:四系罐、鸡头壶、羊尊、蛙盂、狮形烛台、羊形烛台、觞、扁壶、荷花粉盒、熊足砚、龟形水注、龙柄凤头壶、香熏、鼎炉、
碗、盏、盘等二、三十个品种 。其中部分产品已被编入《中国陶瓷》丛书 。这些仿制品 , 专家们一致认为,无论釉色、形态或胎质,古风犹存,几可乱真 。质地比古瓷细腻 , 制作也更为精良 。产品投放市场后,赢得较高的声誉 。
越瓷之名 , 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其中有“越瓷类玉”之说 。
越瓷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的瓷器,主要产地在余姚、上虞、绍兴一带 。自东汉开始,经三国、两晋、唐,一直至宋代,长达千余年 。越瓷的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釉色滋润,深受当地文人墨客的赞赏和喜爱 , 并且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精彩诗话 。
陆羽在《茶经》里赞美道:“碗,越州上 。”他推崇越瓷为天下第一名瓷 。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 。”诗人把青雅如玉的越器比做“千峰翠色” 。施肩吾的《蜀茗新词》中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未匀 。”许浑《晨起诗》曰:“蕲簟曙香冷 , 越瓯秋水澄 。”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灌注着诗人对越瓷深沉的爱慕之情 。皮日休《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 , 皆能造瓷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中,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之句 。诗人郑谷在《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中云:“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 。”诗句清新朴实 。韩《横塘诗》中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 。”徐夤《贡余秘色茶盛》曰:“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 。”皆显示了古代文人对越瓷的高度赞誉 。
###其它资料参考###瓯,亦称有碗、盏、杯的称谓,每一种称谓背后既表达了茶人对茶盏之美的诗意想象,也体现了不同时代里茶器的变化 。
唐代,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饮品,并且形成了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瓯 。
茶瓯,到宋代演化为茶盏 , 明清之后为茶杯 。茶碗、茶瓯、茶盏、茶杯,不同的称谓,牵引着茶在不同时代的品饮方法 。
茶瓯泡茶法,其起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与唐代煎茶法及宋代点茶法文脉相承 。
茶瓯 , 亦称茶碗,陶瓷茶瓯较多见,也有玻璃、大口建盏、金属等材质的茶瓯 。
《茶中杂咏·茶瓯》
皮日休(唐)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
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 。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
茶瓯泡茶法步骤:
1.备器:茶瓯茶勺勺垫品茗杯茶叶罐茶则茶荷残水盂茶巾
2.备茶:用茶则从茶叶罐中,拨取适量干茶备于茶则中,放于茶瓯一侧 。
3.温器:将茶勺放于茶瓯中,将热水倒入茶瓯中,用茶勺取茶瓯中热水从左到右分入品茗杯中,茶勺放回勺垫上;茶瓯中的水倒入残水盂中 。
4.润茶:将备好的干茶拔入茶瓯中,向茶瓯中注入少许沸水,双手持碗缓缓旋转3圈,将茶瓯放回茶席中,再将品茗杯中的水,左右一起倒入中间,中间的品茗杯再倒入残水盂中 。
5.泡茶:向茶瓯中注入适量热水,注意水温的高低,用茶勺顺时搅动茶汤三圈 。
6.分茶:用茶勺取茶汤分入品茗杯中 , 至七分满 。
7.奉茶:先取中间双手奉茶,左右各顺序端至宾客前 , 在主人杯中盛入茶汤,然后行礼,邀请一同品饮 。
心要空,身须松;
不碰瓷,莫洒水 。
备器、备茶、温器、投茶、润茶、泡茶、分茶……一瓯清透荡漾的茶汤,多出几分情趣和古韵!
一只茶瓯、一个茶勺即可随性自适的泡茶,悠哉乐哉!
###其它资料参考###“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 。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 , 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 。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 。”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 , 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 , 几日嬉嬉活 , 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 茶具的相册(20张),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 , 清香满山月 。”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 , 不喜与流俗交往 , 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 , 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 。束书茶灶 。”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 , 瓦盆藤尊”之句 。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 。”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 , 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 。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 。”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 , 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 。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 。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 。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 。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 。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 。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 。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 , 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 。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 。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 , 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 , 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 , 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 , 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 。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 。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 , 轻如云魄起 。”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 , 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 。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 。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 。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 。宋世宗时有“柴窑” 。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 。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 。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 。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 。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 , 莹无瑕疵,色泽如一 。”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 。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 。“世尤难得” 。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 。”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 。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 。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 。茶壶的把玩、鉴赏 , 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 。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 , 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 。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最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 。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端、层出不穷 , 由于市场的变革 , 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 , 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 。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编辑本段茶具的分类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 , 制作爵、尊盛酒 , 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 。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 。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 。元代以后 , 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  随着茶类的创新 , 饮茶方法的改变 , 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 , 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 。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

邢客越人什么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