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为什么要审评

茶叶审评的目的和意义??

茶的为什么要审评

为了判断当下的品质,同时预测未来的发展 。
以普洱茶为例 , 普洱茶因为丰富的内含物质,造就了其独特的口味风韵,受到了许多茶友的喜爱 。但是普洱江湖迷离虚幻真假难辨,某宝上9.9元包邮的老班章,用桑叶充当茶叶的情况见怪不怪,怎么保证你喝的普洱茶就是普洱茶或者好品质的普洱茶呢?当然是最简单直接容易操作的感官审评 。
普洱茶属于食品范畴,首先要求的自然是安全、卫生;要求再提升一些,是对品饮价值的追求;再长远一些,部分茶友则有收藏茶品、储藏升值的需求 。
普洱茶的品质参差不齐,鉴定其优劣的途径有二,一是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权威检测,二是依靠一些器具,利用感官对茶叶品质进行审评 。
审评的作用是对茶品的优劣做出评判,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 , 对茶品做出判断 。
茶的为什么要审评

茉莉花茶包装的茶叶审评的含义及其作用:(1)基本含义茶叶感官审评是指用人的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如用眼睛观察外形、色泽;用鼻子辨别香气;用舌头尝滋味;用手感触身骨的轻重等 。
(2)作用茶叶审评是茶叶生产与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鉴评与管理茶叶质量的中枢 。通常设置专门职能机构,如茶场、茶厂、供销、外贸、商品检验局等都有茶叶审评室或检验室,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审评茶叶品质的好坏,评定级别 , 拟定价格,确定可否进出口等 。掌握茶叶审评技术,有助于指导茶叶生产,鉴定科研成果,推荐名优产品 。正确定级给价,在贸易上维护商品信誉,是一项技术性强,准确度高,要求严格的茶叶管理业务 。

###其它资料参考###当然要学
一个茶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连茶都不会审评,
见到茶不认识,好坏不会分辨,出现质量问题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错 。这说的过去吗?
只要跟茶打交道 , 茶专业的学生,会喝茶,会评茶是一项最最基本的技能 。
就如你要参加游泳比赛,你说不会游泳,带着游泳圈去比,可能吗?
###其它资料参考###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 , 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 。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
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 。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 。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 , 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 。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
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 。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 。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 , 品质劣 。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细紧有锋苗 紧细尚有锋苗 尚紧实 尚紧 稍松 粗松 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
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 。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 , 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 , 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 。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 。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 。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 。
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 。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 。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 。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 , 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
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 。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此外 , 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 。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 。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 , 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 , 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 。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 。若是特别偏好某种茶 , 最好查找一些该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点,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 , 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 所在了 。国内茶叶品种车载斗量 , 非专业人士,不太可能每种茶都判断出好坏来,也只是取自己喜欢的几种罢了 。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 。
香气
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 , 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 。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 。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
滋味
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 。茶汤苦涩 , 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 。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
汤色
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 。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 , 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 。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
叶底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 。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 。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 。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
###其它资料参考###茶叶感官审评是审评员在规定的审评室内、利用规定的审评器具,通过自身的触觉、视觉、闻觉、味觉来审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然后综合得分,判定茶叶的品质 。也就是常说的五因子法 。
比如绿茶,通常按3G茶、150ML容量审评杯、冲泡5MIN的方式进行操作 。
###其它资料参考###是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
通过茶叶审评实验室的
干评台
如LF-200GP型干评台
用精度为0.01的
电子称取出500g茶样
放置在“样茶盘”上
在通过扦取的方式
在“评茶盘”上摇匀
再对茶叶的外形进行综合评分
按条索的
外形、色泽、整碎、净度
来综合审评茶叶的
外形
得分约占20%左右
另外是通过
在湿评台
如LF-260SP型湿评台上
进行茶叶冲泡
不同的品种,
按不同的数量
用电子称
如(LF-165DZC电子称)
一般为3-5-7g等
放置国家标准茶叶审评杯
再进行水温为90-100度冲泡
先拿盖或半开盖闻香约占20-30%
再倒出茶汤
国家标准茶叶审评碗
再看汤色色泽约占5-10%
再用品茗杯尝滋味约占30-40%
【茶的为什么要审评】再把叶底倒在叶底盘
(如LF-480型叶底盘)
用LF-960型网匙捞出叶底,
看叶底约占5-10%
###其它资料参考###茶叶审评和我们平时喝茶是不一样的 。
茶叶审评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 。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
茶叶品质审评用的器皿与日常饮茶用的器皿不同,有严格的统一规格 。以尽量减少客观上的误差 。常用的评茶用具有:审评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样茶秤、砂时计、网匙、茶匙、汤杯、吐茶筒、烧水壶等 。
审评盘;又叫“样茶盘” , 用无气味薄木板制成,分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专供审评茶叶外形之用 。正方形盘的规格是23×23×3厘米(长×宽×高);长方形盘的规格是25×16×3厘米 。盘的一角,开一缺口 , 供倒出茶叶之用 。全涂白色漆,待漆味全部挥发之后才能使用 。
审评杯:用来泡茶与审评茶叶香气 。国际标准审评杯规格为:杯高65毫米,内径62毫米,外径66毫米 , 杯柄对面杯口有一锯齿形小缺口 , 杯盖外径72毫米,内径61毫米,杯盖上有一小气孔 。审评杯容量为150毫升,我国审评红、绿毛茶用的审评杯容量为200或250毫升,其杯口上为弧形小缺口 。审评乌龙茶的审评杯为容量110毫升的有盖茶碗 。
审评碗:为特制的广口白色瓷碗,审评茶叶汤色与滋味之用 。国际标准审评碗规格为:外径95毫米 , 内径86毫米,高52毫米 , 容量为150毫升 。我国毛茶审评碗容量为200或250毫升 。
叶底盘:有本质方形叶底盘和长方形白色搪瓷盘两种,均为审评叶底之用 。木质叶底盘的规格为10×10×2厘米(长×宽×高),白色搪瓷盘的规格为22X15×3匣米 。
样茶秤:为特制称样茶的衡器 。也可用1/10的粗天平称取样茶 。
砂时计:专门记茶叶冲泡时间之用 。审评室常用5分钟砂时计,也可用定时钟代替 。
网匙:用细密铜丝网制成,作捞取审评碗内茶渣之用 。
茶匙:取茶汤评滋味用 。汤杯:放网匙、茶匙用 。
吐茶筒:审评时吐茶用,其规格为:高80厘米 , 口径35厘米,半腰径20厘米,通常用镀锌铁皮制成 。
###其它资料参考###审评茶叶应包括(外形和内质)两个项目 。
第一项、外形审评(干评):
指干茶的外形审评,简称“干评” 。主要看:形态、色泽、整碎、净度、老嫩度 。
后面四项归为内质审评 , 是指茶叶冲泡后的审评,简称“湿评” 。
第二项、汤色审评(湿评):
包括茶汤的色度、亮度和清澈度 。一般在10分钟内观察汤色较好 , 因茶汤会受温度和时间影响,导致汤色有所变化 。鲜叶中主要的呈色物质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花黄素等几类 。
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是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 , 所以其保留量与干茶和叶底色泽有关 。但是 , 叶绿素受热后,一部分转变为脱镁叶绿素 , 参与干茶色泽的构成;少部分会产生水解,转变为亲水性,进入茶汤影响茶汤色泽 。花黄素、花青素为鲜叶中的主要水溶性色素,易被氧化而变成橙、红色 , 甚至褐色等各种氧化产物,直接影响绿茶的色泽 。
决定茶汤色泽的主体物质还有茶多酚 。鲜叶中的茶多酚是无色或近于无色的,在制茶与存放过程中,茶多酚因氧化导致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变得暗沉 。
第三项、香气审评(湿评):
指嗅闻冲泡后茶叶散发的香味状况,包括纯异、香型、浓淡、鲜陈、持久性等 。
最适合于人闻茶香的温度是45℃—55℃,温度过高会烫伤鼻腔,温度太低香气会变的微弱,难以鉴别香气 。审评时,将整个鼻部探入杯内,使整个鼻部充分感受香气的变化 。闻香的时间是2—3秒 。
第四项、滋味审评(湿评):
审评茶汤滋味,是用舌头不同部位充分感受茶汤滋味 , 以此来辨别茶汤的纯异、浓淡、醇涩、鲜陈、爽滞等 。
品尝茶汤的适宜温度也是45℃—55℃ 。茶汤入口后 , 需停留3—4秒 , 味觉不灵敏者,可尝味2-3次 。茶汤审评中,由于冲泡时间较长,茶味有所加重 , 这对于初学者和喝茶较少的人来说 , 刚开始会难以接受,所以要慢慢体会 。
第五项、叶底审评(湿评):
叶底指的是茶叶经冲泡后的茶渣 。叶底审评包括茶叶嫩度、色泽、整碎、大小、净度等 。
对于发酵类的茶,还要看发酵度是否均匀;对于采大叶的茶,主要看叶片的肥厚度 。茶叶类型不同时,叶底的标准稍微有所差异 。叶底的评判,可将茶叶的原料展露无疑,原料标准如何,大部分决定了茶叶的等级 。
根据五项因子,对茶叶等级的高低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每一款茶的审评,无非是跟原料、工艺、存放时间有关 。对于初学者,一定要具备专业知识,这样,审评时具有正确的感官,就不会导致结果的偏差 。

茶的为什么要审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