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粑饺子起锅怎样不破?
米粑,都昌人称“饺子粑” , 就是用米粉做的一种饺子 。大凡饺子都是以面粉为主料,因为面粉性黏而韧,可揉可捏,包饺子自然不在话下;而米粉则不然,米粉没有韧性 , 捏不成粉皮,包饺子也就难得多 。米饺子也就因此而显得珍贵了 。包米饺子得用上好的晚米,淘净沙粒、杂质,浸透水后沥起,上蒸笼蒸至一定火侯 , 待冷却后,再磨成粉 。和面也挺讲究,得用沸水 。经过这样处理后,粉团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饺子皮儿 , 而不致于开裂 。
做法
一 , 根据个人的喜好、口味 , 先炒好粑馅(大蒜腊肉馅最好) , 八九成熟就可以 。
二,把买来的粑粉用开水冲泡,趁热揉搓,形成粉团 。
【饺子粑做好了为什么皮开裂】三,取一小团,用双手指将其捏成窝窝状 , 准备装馅 。
四,将馅装入捏好的窝窝里,再收口成型 。
五,包完了一屉就放到笼里蒸四十分钟就可以吃啦
因为都昌米粑表面本身就较为粘,可以在表面涂一点点玉米油,可以防止粘在一起 。
都昌米粑,都昌人称“饺子粑” , 就是用大米磨成米粉做的一种外表类似于饺子的南方美食 。大凡饺子都是以面粉为主料,因为面粉性黏而韧,可揉可捏,包饺子自然不在话下;而米粉则不然,米粉没有韧性 , 捏不成粉皮,包饺子也就难得多 。米粑也就因此而显得珍贵了 。
包米粑得用上好的晚米 , 淘净沙粒、杂质,浸透水后沥起,上蒸笼蒸至一定火侯,待冷却后,再磨成粉 。和面也挺讲究,得用沸水 。经过这样处理后 , 粉团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粑皮,而不致于开裂 。
###其它资料参考###皖南至赣北的饺子粑
饺子粑,据民间老一辈技艺人所述,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交战鄱阳湖期间 , 经常路过昭潭(皖南一小镇),有一次路过昭潭停留用餐,主人一时拿不出什么好的食品招待他,主人急中生智拿出家里做糊糊吃的米粉来做包皮再制作一些小菜做馅,包起来放锅里蒸好端给朱元璋吃,朱元璋吃后觉得味道奇佳,赞不绝口 。从此以后昭潭饺子粑就流传下来,流传至今 。
也有说,源自都昌人的饺子粑,历史上,许多都昌人移民到景德镇,景德镇号称“都昌人的码头”,都昌人不但影响了景德镇的语言和文化,也把美食带过去,饺子粑就是其中之一 。
一般本地人都把其当早餐和夜宵吃,也有在庆祝的时候做着来吃的,譬如迎接某个人回家或者小孩过生日之类的 。薄薄的皮包上各种各样的馅再放到蒸笼里面一蒸,香,透过皮里面的馅都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了 。当然也有蒸完了以后再用油小炸一下 , 风味而又不同 。
饺子粑分为辣馅和不辣馅 。辣的一般是用萝卜丝配上辣椒成馅 , 利用肉末豆腐丁或腌菜肉丁做馅的是不辣的 。另外,还有豆干,豆芽馅的好多种配馅方式,种类各异,全凭个人喜好了 。如果你不太会吃辣,第一次去吃的话就一定要记清楚,说清楚是要不辣的,不然以景德镇人的口味,会让你辣到流泪 。
目前,景德镇饺子做的非常不错的餐馆是毛仔 , 里面的冷粉,炒粉,还有腌菜的饺子粑都比较正宗 。戴家弄的饺子粑是全市最出名的 , 也是口味最好的 , 全市有一些分店,味道很香,吃在最里面有一种香味萦绕回味,急着想吃第二口 。
在皖南一带 , 饺子粑最常用的馅有:豆角、萝卜丝+虾壳,萝卜丝+豆腐,一般炒馅的时候不能炒的太熟了,毕竟后面这个粑是要蒸的 。
###其它资料参考###1、饺子粑,一般景德镇人都把当它早餐和夜宵吃 。薄薄的皮包上各种各样的馅再放到蒸笼里面蒸,透过皮连里面的馅都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有辣的和不辣的,辣的一般是用丝做馅的,韭菜豆干是不辣的 。当然也有蒸完了以后再用油小炸一下,风味而又不同啦 。像是清明节的时候,景德镇的人们也会做这种粑,这时候人们称它为清明粑,是清明节的必吃的东西之一 。
2、饺子 ,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 。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称之为“馄饨”和饺子稍有不同,馄饨的皮更薄,馅更少 。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
###其它资料参考###饺子的历史发展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 , 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 , 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 , 可能出自蒙古语 。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 , 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 , 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 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 , 可能出自蒙古语 。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 , 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 , 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 , 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 , 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
###其它资料参考###网上搜来的:
1.饺子粑的做法
材料:它用鹅湖晚米磨粉用开水将粉和好(把米磨成的粉) 陷料:以韭菜豆腐或虾米、萝卜丝、豆角为馅 。做法: 1.先将陷料炒熟(韭菜豆腐或虾米、萝卜丝半生熟,因还要蒸),按照自己的口味调陷,像炒菜一样 。2.用开水将米粉搅拌 , 成团装 。3.粉和好后,弄成圆子形,压扁用手捏成一窝形 。4.将做好的陷放到捏好的皮里,包成像饺子一样的形状 。5.做好后放入蒸锅 。6.15分钟之内就可以熟 。
2.第一、米要先蒸一下 , 不能蒸熟了,用手抓一把蒸的米,放开的时候米会自然散开,不会黏在一起,蒸到这样就差不多了 。然后把米铺开冷却,不能堆在一起 。冷却后把米磨成粉 。
第二、和粉一定要开水
第三,馅先炒好 , 冷却,热的不好包 。常用的馅有咸菜、豇豆、豆腐、大蒜、萝卜等
蒸米的技术决定米耙的质量
也可以做实心耙,实心耙可以炒 , 煮稀饭的时候放在稀饭里,煮面条的时候放在面条里,跟人最爱炒着吃 。
3.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搅拌机,把米打碎,用筛子(过滤豆浆的那种就可以了)筛一下米粉 , 再用开水和粉拌匀,揉成团,可以先蒸一下 , 擀皮子,加事先做好的馅料,蒸熟即可.
4.米粑 , 都昌人称“饺子粑”,就是用米粉做的一种饺子 。大凡饺子都是以面粉为主料,因为面粉性黏而韧 , 可揉可捏,包饺子自然不在话下;而米粉则不然 , 米粉没有韧性,捏不成粉皮,包饺子也就难得多 。米饺子也就因此而显得珍贵了 。包米饺子得用上好的晚米 , 淘净沙粒、杂质,浸透水后沥起,上蒸笼蒸至一定火侯 , 待冷却后,再磨成粉 。和面也挺讲究,得用沸水 。经过这样处理后 , 粉团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饺子皮儿,而不致于开裂 。
都昌的米饺子,馅儿特随意 。视各人的口味不同,鲜肉、腊肉自不必说,韭菜、葱蒜、豆角、萝卜、炎菜(干梅菜),甚至豆腐、香菇之类 , 皆可入馅,或咸, 或酸, 或辣, 或甜,或荤,或素 。米饺子都是“蒸饺” , 那刚出笼的米饺子,观之,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白如玉,鲜欲滴 。咬之,脆嫩不腻 , 清香满口 。
我觉得弄饺子粑最难的就是弄皮了,第4个可是说到点子上了.